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分析了车用聚丙烯(PP)复合材料气味来源,概述了当前PP复合材料气味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不同树脂粒料,指出氢调法PP树脂的气味优于氧化降解法;分析了不同助剂的气味影响和差异;简述了化学吸附剂和物理吸附剂的原理,指出不同吸附剂对挥发物质的吸收特性;介绍了萃取剂在PP气味提升中的应用,以及多种水基和溶剂体系的萃取剂制备方法。最后在加强原材料管控和添加助剂基础上,通过不同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分析,得出了最优的后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汽车用聚丙烯(PP)基础树脂的开发现状,简述了国内汽车用改性PP材料的应用概况,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模量、高抗冲、高流动PP是汽车用PP的主要品种,汽车用改性PP主要包括无机填料和弹性体增强增韧改性PP、玻璃纤维改性PP、低气味改性PP、耐刮擦PP等;汽车用改性PP的回收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耐高温性能差,酸强度较低,故需对其进行改性。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体酸催化剂或吸附剂等具有后处理方便、处理效率高和重复利用率高等优点。本文综述了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合成(酯化反应、缩醛、缩酮反应、醚化反应、酚类合成)、废水处理及分离提纯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不足,展望了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有机催化和吸附剂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汽车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车用PP复合材料的气味及VOC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各大汽车公司对车用高分子材料的气味及VOC的管控越来越严,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文章从材料配方体系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控及材料的后处理方法等方面,研究了PP材料的气味及VOC的散发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用氢调法PP比过氧化物降解法PP制得的复合材料气味低1.5级,而采用单螺杆挤出机比双螺杆挤出机生产的PP复合材料气味低0.5级,有效的二级真空能够降低0.5级的气味等级,同时,气味吸附剂也能有效地降低气味等级,且后处理工艺对材料的气味影响较大。最终制备的PP复合材料的气味和TVOC分别可达2.0-2.5级和12μgC/g,满足汽车公司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共聚聚丙烯(PP)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热塑性弹性体、多官能团助剂改性,获得可模压交联发泡PP材料。以带极性基团的改性烯烃类树脂提高粘接性能;通过调节聚烯烃弹性体、发泡剂、交联剂用量制得不同发泡倍率和力学性能的PP发泡材料,工业化生产出适合运动鞋中底的高弹性发泡材料。  相似文献   

6.
《塑料科技》2017,(6):21-2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共混物,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和TDS-GC/MS分析手段考察了吸附剂、萃取剂以及真空度对PP共混物力学性能、气味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附剂、萃取剂和真空度的增加,PP共混物的气味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随之降低,而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另外,随着吸附剂含量的增加,PP共混物的吸湿性会随之增强;在PP共混物中,当吸附剂和萃取剂含量分别为0.5%、1.5%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一种低散发耐刮擦汽车内饰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耐刮擦剂和气味吸附剂对PP复合材料耐刮擦性能和气味散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耐刮擦剂和气味吸附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时,PP复合材料具有较优异的耐刮擦性能和低气味散发特性,且其力学性能不受影响.该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各种汽车内饰件.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汽车导流板专用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欣 《塑料工业》2007,35(12):59-61
介绍了中华汽车导流板PP改性专用料的研制。采用双螺杆挤出加工工艺,分析了PP基体树脂和各种改性成分,如增韧剂、填充矿物等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生产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和配方。使用这种PP改性专用料制成的导流板完全满足性能要求,并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中华汽车上。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均聚和共聚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四溴双酚A(2,3二溴丙基)醚(BDDP)为阻燃剂,制备了一系列阻燃改性PP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均聚和共聚PP及BDDP含量对阻燃改性PP的低温缺口和无缺口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DDP阻燃剂含量为15 %(质量分数,下同),温度为-10 ℃时,以共聚PP为基材的BDDP阻燃改性材料冲击性能比均聚PP保持的好;EP300M牌号的共聚PP树脂随着BDDP阻燃剂含量从3 %增加到15 %,低温冲击性能下降明显;温度对BDPP阻燃PP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纳米硅酸盐改性PP发泡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丙烯(PP)作为基体树脂,在发泡体系中添加纳米硅酸盐,研究了纳米硅酸盐对PP泡沫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硅酸盐能显著改善PP的泡孔形态,提高PP泡沫材料的压缩弹性模量;当纳米硅酸盐的用量为4%时,泡沫密度、泡孔直径、泡孔密度及泡孔壁厚均较为理想,泡沫材料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聚丙烯(PP)树脂为基体,PP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相容剂,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为复合气味吸收剂,经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玻璃纤维(GF)增强PP材料,并分别研究了各组分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气味等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PP-g-MAH为GF增强PP材料气味的主要来源,在提高气味等级方面,选用相容剂时,固相接枝工艺比熔融接枝工艺的好,且接枝率不宜太高。在选用PP粒料、接枝率为1.2%的固相接枝PP-g-MAH以及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气味吸收剂的基础上,制备了低气味和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GF增强PP材料,其拉伸强度为62 MPa,弯曲强度为76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8.5 k J/m~2,由其制备的汽车空调电机风扇叶轮产品的气味等级达到了Q/JLY J711061–2009标准的7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纳米级CaCO3改性PP,同时考察了POE(乙烯辛烯共聚物)对该改性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纳米级CaCO3和POE改性PP能明显提高PP的力学性能,而且该复合材料在生产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中国聚丙烯消费量为530.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无论是聚合改性还是共混改性中国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丙稀的实用化技术进展,包括聚丙烯/无机纳米粘土复合材料、聚丙烯微发泡塑料、成核剂改性聚丙烯材料及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展和产品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4.
王青松 《中国塑料》2022,36(4):30-34
以含30%短玻璃纤维的聚丙烯(PP)为基础,从源头开始控制材料的气味和VOC含量,即将所有可能用到的配料参照大众汽车PV3900气味测试标准进行筛选,优先选择气味等级不超过3级的原料和助剂.主要对当前市场上的几种不同的低气味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相容剂(PP-g-MAH)、不同抗氧剂体系和不同气味吸收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厂生产的改性聚丙烯过滤板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过滤板成型工艺。对原材料的干燥与配混,挤出造粒,过滤板模压时的预热、保压、固化、脱模及后处理等工艺进行了详尽的说明。通过此工艺加工过滤板,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且大大降低了成本。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生产的过滤板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汽车内饰件用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不同耐刮擦剂、不同聚丙烯基料、不同的滑石粉、不同相容剂对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聚丙烯,高目数的滑石粉、使用低气味的相容剂、添加低气味改性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耐刮擦性及低气味性,可以满足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材料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The results summarize the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grafting of maleic anhydride (MAH) on polypropylene (PP) in the melt phase and also describe a new method for grafting PP with MAH in the solid ph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lid phase modified maleated polypropylene (MAH-PP) as interphase modifier has been documented by comparing the properties of calcium carbonate fill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PP-CaCO3) treated with solid phase modified MAH-PP with that of the melt phase modified MAH-PP treated composites. The solid-phase modification of PP by MAH is nontoxic and is also free from unreacted MAH. The modifier also improves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impact resistance of unmodified PP-CaCO3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8.
To overcome disadvantage of polypropylene induced by its low surface energy,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was grafted onto polypropylene and entrapped into polypropylene as macromolecular surface modifier. The effects of copolymer structures, contact dies and content of modifiers on their surface enrichment were studied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CDA)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Lower content and higher surface energy dies were in favor of the copolymer to enrich on the PP surface. PPw-g-PMMA with low PMMA graft density, long length of PMMA was distributed in PP with smaller phase domains and concentration gradient, especially at lower loadings in blends, which favored its selective enrichment on the surface of PP. The modified material exhibited excellent solvent-resist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Pw-g-PMMA can transfer to the surface of blends an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hydrophilicity of PP, which offer a convenient technique to functionalize the surface of polymers with lasting-effectiveness compared with modification by homopolymers.  相似文献   

19.
《合成纤维》2017,(7):5-9
分别从原料选择、原料改性、工艺制定方面综述了生产高强度聚丙烯(PP)纤维过程中可提升纤维强度的各个重要因素。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是选择合适PP树脂的重要依据;用无机纳米材料对PP改性的主要问题是纳米材料的团聚现象;为了改善纤维内部晶体结构,可在原料中添加各种类型的成核剂;在工艺制定中,选择合适的冷却速度、拉伸温度及拉伸倍数、热定形时间、温度及负荷等,可以提高纤维内部取向度、结晶度,完善内部晶体结构,减少缺陷,最终制得具有高强度的PP单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