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酿酒》2015,(5)
<正>洛阳三虹高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原洛阳市新型化纤厂)联合中国科学院研制生产的"化纤窖池专用布"是依据窖池发酵状态的技术要求,选用高科技纳米材料,运用特殊工艺生产而成。该产品具有封窖严密、防酸碱、耐腐蚀、拉力强、不含塑化剂、四季柔软等特性。使用该产品无需改变原工艺,可使基酒的  相似文献   

2.
《酿酒》2017,(6)
<正>洛阳三虹高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原洛阳市新型化纤厂)联合中国科学院研制生产的"化纤窖池专用布"是依据窖池发酵状态的技术要求,选用高科技纳米材料,运用特殊工艺生产而成。该产品具有封窖严密、防酸碱、耐腐蚀、拉力强、不含塑化剂、四季柔软等特性。使用该产品无需改变原工艺,可使基酒的产量和质量显著的提高。化纤窖池专用布的诞生结束了我国白酒行业无封窖专用材料的历史。新  相似文献   

3.
赖高淮  李恒昌 《酿酒》1990,(4):5-10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浓香型(固态法)白酒生产的工艺操作方法习惯分为“原窖法”、“跑窖法”和“老五甑法”三种类型。其中“原窖法”是一种主要的传统工艺方法。所谓“原窖法”,是指发酵糟醅在循环酿制过程中,每一窖的糟醅经过配料、蒸馏取酒后仍返回到本窖池,而不象“跑窖法”那样将这一窖的糟醅配料蒸馏后装入另一窖池,一窖撵一窖地进行生产;“原窖法”每窖的甑口(容量)不强求固定,窖内糟醅的  相似文献   

4.
陈鲁灿  王光第  黄兰香  王娜 《酿酒》2024,(2):144-147
御思香酒提出“单粮浓香和多粮浓香相结合,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分型发酵,分层起糟,分层蒸馏,分段摘酒,分级入库,科学勾调”酿造工艺,创新出大循环生产法:“酿酒采用原窖循环和跑窖循环相结合,原酒采用循环贮存,基础酒采取循环组合,半成品酒采取循环勾兑”,减小批次差,保持口感风格稳定,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振环 《酿酒》2011,38(6):56-57
介绍了多粮复合兼香型白酒的原料配比、生产工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工艺参数,该工艺生产出的高端产品具有窖香幽雅,复合香气突出,口感醇甜柔绵,落口爽净,酒体协调的典型风格。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烟熏火腿为对象,分析原料肉、复配色素、烟熏工艺及烟熏材料对烟熏火腿褪色的影响。采用色差仪检测不同原料肉储藏时间生产的产品褪色情况;采用色差仪检测不同复合色素组合生成的产品褪色情况;采用色差仪检测不同烟熏工艺及烟熏材料生产的产品褪色情况。保存期内的原料肉储藏时间对生产出的烟熏火腿L值、a值和b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优化色素配方制作的烟熏火腿L值、a值均高于原配方色素组合制作的产品(p0.05),b值低于原配方色素组合制作的产品(p0.05);优化色素配方制作的烟熏火腿经光照后△E值显著低于原配方色素组合制作的产品(p0.05);"工艺一"所生产的烟熏火腿L值、a值均高于"工艺二"组产品(p0.05),b值低于"工艺二"组产品(p0.05);"工艺一"生产的烟熏火腿经光照后△E值显著低于"工艺二"生产的产品(p0.05);使用梨木烟熏的火腿经光照后△E值显著低于苹果木、枣木及车间木屑(p0.05)。经优化后的复配色素、烟熏工艺及烟熏材料能够有效提高产品上色效果,延缓褪色。  相似文献   

7.
将浓香型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与"枝江大曲"生产工艺相结合;研究总结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工艺要点,概括为"料、曲、酿、窖、藏"五个字,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弟雄  涂向勇 《酿酒》2012,39(3):50-52
生态窖池中香醅优势菌体(万年醅)双轮底工艺具有保持种醅的连续性,保持酒产品风味的一致性及稳定性。所采用窖底留存双轮底中原生态有益微生物群体的富集,扩大培养方式进行创新,真正达到"千年的窖池,万年的糟"。  相似文献   

9.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泥窖的优劣对酒质有重要的影响,本厂窖泥老化现象与窖型设计,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对原窖进行改造,二窖合一,去掉中间的间壁,改原窖直立窖壁为斜窖壁,便于敷设窖泥,同时增加投粮量,提高窖帽高度,有利于保养窖泥,生产试验表明,新窖池产酒质量不亚于老窖池,产量产老窖池有所提高。(一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陈香型白酒酿造生产的长期研究,发现最佳生产时间是从每年秋分开班生产至次年大暑,然后进入热季压窖转排,全年涵盖二十四个节气为一个生产周期,总结出陈香型白酒"二十四节气"酿造法。即根据节气时令的变化,配合"两次拌曲·一次堆积"的独特酿酒工艺,适时调整各个生产控制要素,实现糟醅在窖内窖外的"平衡"发酵,所酿陈香型白酒具有"陈韵雅致、甘美协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千年窖泥万年糟",窖泥具有泥的共性,但更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富含丰富的微生物和矿物质.论述了窖泥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养护的工艺原理、标准、实践以及运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工培养窖泥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从窖池泥中分离优选出的1株己酸菌.再配以复合菌A、功能菌B为主要菌系,生产功能性人工窖泥.以己酸菌的富集培养为例.简单介绍窖泥功能菌的筛选和培养途径.将功能性人工窖泥应用生产.结果表明,投产4个月后,连续3个月每窖平均产量比用原窖泥配方多产酒75.48kg,优质品率比原窖泥配方提高8.56%;功能性窖泥还可改善窖泥风味,增强窖泥的酯香味,减少新窖产酒的邪杂味和泥臭味,增加新酒中盼主体香及其复杂香味成分,改善了酒体风格.增强新产酒的绵柔度和纯净感.  相似文献   

13.
王华 《酿酒科技》2007,(2):67-69
培养人工老窖生产浓香型调味酒,其关键点为:窖泥、窖泥质量、窖泥设计、窖泥搭挂、窖泥的培养配方、窖泥感官、理化标准要合理;酒体设计和工艺条件方面:控制好发酵时间,把握合理的水分,母糟残余淀粉合理,温度适宜,辅料合理,及正确踩窖.提高浓香型调味酒质量的主要措施为稳定发酵时间、严格工艺工序和量质摘酒等.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潜心科学研究,研发的"生态老窖泥的培养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110078091.7。"千年老窖出好酒"说的就是窖泥的好坏,酒厂窖泥的培养和维护对白酒企业至关重要,一旦窖泥出现问题,将会给白酒企业生产优质酒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少厂家因窖泥退化导致酒质差、生产成本高,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发出的一套成熟的生态老窖泥的制作工艺。专利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立窖池良好的微生态体系"和实现"多菌种多微共酵"。专利实施的关键步骤是"窖泥培养液"的制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将"超浓缩复合己酸菌"进行多菌种的适应性驯化和扩大  相似文献   

15.
唐瑞 《酿酒科技》2005,(10):29-32
五粮跑窖工艺主要用于南方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近年,北方部分白酒企业引进南方五粮跑窖工艺和包包曲,结合北方本地气候对南方五粮跑窖工艺中的工艺操作、工艺关键点、工艺参数进行创新,在酒的质量和出酒率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生产出北方典型的“五粮液”型浓香型白酒。推广了南方五粮跑窖工艺在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北方浓香型白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酿酒科技》2015,(1):159
脱水活性窖泥功能菌该产品含有耐酸高活性己酸菌、红曲霉、甲烷菌等浓香型白酒窖泥功能微生物,采用特殊活细胞脱水保护技术,具有高产己酸、己酸乙酯等白酒香气成分的优势;加温水复活后,直接用于窖泥的培养。该产品于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优质成品窖泥该产品以优质液体己酸菌、酯化菌、甲烷菌等为主体功能微生物,添加  相似文献   

17.
凤香型白酒每个生产年度需经立窖、破窖、顶窖、圆窖、插窖、顶窖6个生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艺关键点要求,通过对各阶段工艺参数和培养过程分析,探寻提高白酒品质的方法。结果表明,提高白酒品质,需要从入池淀粉、温度、水分、酸度、大曲、操作要点等诸多条件入手,合理控制,营造微生物生长代谢的最佳条件,提升凤香型白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系列酿酒高科技生物产品脱水活性窖泥功能菌该产品含有耐酸高活性己酸菌、红曲霉、甲烷菌等浓香型白酒窖泥功能微生物,采用特殊活细胞脱水保护技术,具有高产己酸、己酸乙酯等白酒香气成分的优势;加温水复活后,直接用于窖泥的培养。该产品于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优质成品窖泥该产品以优质液体己酸菌、酯化菌、甲烷菌等为主体功能微生物,添加大曲粉、饼粉、酵母粉、N、P、K、Mg等辅助原料及原生态粘黄土,经30天发酵培养而成。直接用于新窖池建设、老窖池改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双轮底”酒糟再利用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坤  孙志新  丁峰 《酿酒科技》2011,(8):68-69,71
对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双轮底"酒糟再利用生产工艺进行研究,采用此工艺,使入池和出池酒醅保持较高的淀粉含量,从而达到以窖养糟,以糟养窖,提高酒质,充分利用淀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窖泥培养液灌窖"、"双轮底发酵"、"回酒发酵"、"加香泥板"、"中高温曲混合使用"工艺生产优质基酒,提高基础酒的己酸乙酯、总酯和其他成分含量,再经精心勾兑加以贮存,解决低度酒香小味淡的问题,保持优质大曲酒原有的风味.将优质大曲酒加浆降度38%vol,采用冷冻过滤工艺处理,生产出张弓低度优质大曲酒.鉴定结果:无色透明、香气浓郁、口味醇和、甜味可口、酒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