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天平研究煤粉燃烧特性时的零维燃烧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群益  赵广播 《动力工程》1996,16(5):34-38,21
探讨了采用热天平研究煤粉燃烧特性时试样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得到当试样层厚度δm与煤粉粒径dp比δm/dp≤1.3-1.5×10^-4时,煤粉燃烧特性试验结果与试亲量无关,即可认为试样层为内氧浓度分布均匀及反应表面积有交利用率相同。提出了适合于采用热天平研究煤粉特性进的零维煤烧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实验研究了煤粉复合旋流火焰燃烧特性,进行了包括3个典型煤种: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在不同煤粉浓度下的燃烧试验,测量了火焰场的温度分布、气体组份分布、火焰周界辐射和煤颗粒燃烧参数,对火焰场特性、不同煤种影响和煤粉浓度作用做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揭示了该燃烧方式的稳定着火、强化燃烧机理,获得了这种煤粉火焰的燃烧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清洁煤燃烧方法,即粉煤流化床(PCF-FBC)燃烧技术,并在0.3MW的试验台上系统研究了其燃烧特性。该项技术全部燃用煤粉,且同时具有煤粉炉和流化床锅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煤粉能在PCF-FBC中温度为850 ̄880℃的流化床区(FBCZ)稳定着火,释放出57.7% ̄84.2%的挥发份,并完成部分炭及部分挥发份的燃烧(约70%左右);PCF-FBC的炉内最高烟温为11  相似文献   

4.
成庆刚 《广西节能》1999,(1):24-28,32
某热电厂F-35/39-Y/2型锅炉原设计煤种为烟煤,制粉系统干燥剂为热风-温风。而实际燃用煤种为褐煤,致使制粉系统干燥出力不足,一次风温仅为40℃ ̄50℃。煤粉水分高达10% ̄15%,锅炉燃烧不稳,热效率不下降。把制粉系统干燥剂改为抽高温炉烟+热风+温风,并采用双通道旋流燃烧器后,一次风温提高到110℃ ̄130℃,煤粉水分下降到2.8% ̄4.1%。锅炉热效率提高了5.0%,显著地改善了锅炉燃烧的  相似文献   

5.
在一座0.3MW热输入的PC-FBC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操作PC-FB燃烧效率的试验数据,详细讨论了这些参数对PC-FB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粉煤流化床的燃烧效率最高达98%-99%,可与煤粉炉相媲美。本试验研究亦首次,提出,只要燃烧温度、颗粒停留时间、火焰湍流度(3T)及炉内氧浓度、颗粒浓度(2C)合理匹配,就能够实现煤粉的低温度高效燃烧。  相似文献   

6.
文中按照组织煤粉燃烧的基本原则和湍流混合的基本原理,对煤粉气流着火存在最佳煤粉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一次风温与煤粉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3种煤种在4种一次风温下对应的最佳煤粉浓度值,为煤粉燃烧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清洁煤燃烧方法,即粉煤流化床(PCF-FBC)燃烧技术,并在0.3MW的试验台上系统研究了其燃烧特性。该项技术全部燃用煤粉,且同时具有煤粉炉和流化床锅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煤粉能在PCF-FBC中温度为850~880℃的流化床区(FBCZ)稳定着火,释放出57.7%~84.2%的挥发份,并完成部分炭及绝大部分挥发份的燃烧(约70%左右);PCF-FBC的炉内最高烟温为1100℃左右,平均烟温为950~1000℃;燃烧效率为98%。  相似文献   

8.
朱群益  秦裕琨  吴少华 《动力工程》2003,23(4):2519-2523
采用热天平研究了试样量对煤粉燃烧特性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坩锅中具有一定厚度的试样的燃烧简化成一维燃烧,推导了试样层中氧浓度的分布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维燃烧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分析比较试样厚度变化时的煤粉燃烧特性试验结果提供了依据。图8表1参3  相似文献   

9.
高炉氧煤燃烧器中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颗粒相连续介质-轨道模型对同轴射流渐扩式高炉氧煤燃烧器内煤粉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轴射流渐扩式氧煤燃烧器在适当的射流速度比条件下,可在氧煤枪出口后方诱导出回流区及低速区,有利于延长煤粉在直吹管内的停留时间,改善煤粉在热风管中加热、挥发和挥发份的着火条件,改善氧气和煤粉的混合,提高煤粉燃烧区的氧气浓度。  相似文献   

10.
百叶窗煤粉浓缩器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HBC)可以同时实现煤粉的高效燃烧,防止结渣,稳定燃烧和低NOx排放,一种基于惯性力浓度的新型煤粉浓缩器-百叶窗式煤粉浓给器是实现水平浓缩煤粉燃烧的关键,成功的采用这种百叶窗式浓缩器要研究四个问题,阻力特性,气流和压力分配特性,浓缩特性和耐磨特性,本文着重研究结构参数对浓缩器阻力损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百叶窗浓缩栅个数和间距的增加及浓缩栅倾角的增加,百叶窗浓缩器的阻力损失减小。  相似文献   

11.
在一座0.3MW热输入的煤粉流化床燃烧(PC-FBC)试验台上,研究了煤粉在其密相燃烧区内的燃烧特性,文中用密相燃烧区内煤粉挥发份的释放率V^τ(%),及其出口处煤灰的碳含量C(%),来描述此特性,并研究了床温、氧浓度、流化速度、二次风率时V^τ(%),C(%)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煤粉在密相燃烧区内释放57.4%-84%的挥发分和燃烧20%-30%左右的固定碳,释放40%-50%的发热量。  相似文献   

12.
煤粉浓缩器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近似模化法研究了两种不装导流板的煤粉浓缩器-丘体和百叶窗的阻力随结构参数变化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丘体斜面长度的增加,阻力系数增大。对于百叶窗,阻力系数随着叶片倾角或叶片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间距比的变化对流体流动影响比较大,它在2.5~3.0之间变化时,流动阻力较小。  相似文献   

13.
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内径200mm,高3.5m,60°“V”形布风板的钢制试验装置上,采用密度为2450kg/m3,粒径分别为(1.5~2.5)mm和(0.1~1.0)mm窄筛分玻璃珠,以及密度为2200kg/m3,粒径为(0.45~6.0)mm的宽筛分溢流渣为物料,对各种压力下的导向式喷动流化床最小喷动流化速度、导向与环形区压降、中心喷泉高度以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小喷动流化速度、导向与环形区压降以及中心喷泉高度与系统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密切相关,卷吸段气体射流的性质直接决定了颗粒循环量及其趋势,气体旁路的程度取决于卷吸段两股气流的相互作用。文章中用修正的弗劳德数归纳了中心喷泉高度试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4.
某台1000MW超超临界锅炉燃烧器的布置对(NOx)的影响,在燃烧调整过程中,通过改变燃烧配风,调整煤粉分配浓度,得出煤粉燃烧器出口煤粉浓度、燃烧器分级配风比例对(NOx)排放规律的影响,为燃煤锅炉采用浓淡分离和分级燃烧技术实现低(NOx)燃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火焰探测对煤粉燃烧诊断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利用单色仪获取了煤粉火焰的光谱分布特性,计算了煤粉火焰的色度坐标,发现其煤粉浓度的变化.对稳定燃烧工况和非稳定燃烧工况的火焰信号进行了频谱估计.以上研究成果可用于实际燃烧设备的燃烧监测与管理系统中.图8参8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PDA(粒子动态分析仪)测量流过开缝钝体示踪粒子冷态的速度场,以及燃烧低挥发份煤粉热态对比试验的分析,得出了改善低挥发份煤粉着火及火焰稳定的重要方法;在煤粉着火初期造成煤粉与一次风分离,使煤粉局部富集浓缩,并且将部分煤粉直接送入高温、低速、低氧浓度的回流区,从而使着火提前,改善和强化了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综述了国内外煤粉浓淡燃烧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直流煤粉燃烧器上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浓淡煤粉气流的浓度比及二者的混合特性是实现水平浓缩煤粉燃烧的关键技术,并在1台35t/h煤粉锅炉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工业性试验。最后介绍了在1台410t/h锅炉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实践经验表明,实现高浓度煤粉燃烧不仅对低挥发份煤种的稳燃、降低飞灰可燃物、防止结焦卓有成效,还可以成倍降低氮氧化合物的含量,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按照组织煤粉燃烧的基本原则和湍流混合的基本原理,对煤粉气流着火存在最佳煤粉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一次风温与煤粉浓度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煤粉燃烧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温度法测量煤粉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温度法测量煤粉浓度的原理和方法,并指出以往在测量煤粉浓度的过程中,由于温度测量滞后,会引起粉量波动动态误差的问题。提出了温度测量的数值补偿模型,给采集的时间序列温度数据进行动态补偿,对热风送粉的燃烧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光学诊断型携带流煤粉反应器系统上开展煤粉着火及燃烧特性初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说明了试验系统设计和试验配气方案的合理性,考察了环境温度、环境氧浓度、煤种对煤粉着火延时及主燃烧段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近炉内燃烧条件下,粒径为53~80μm烟煤煤粉和褐煤煤粉两者的着火延迟时间以及挥发分着火延迟时间都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而变短;褐煤煤粉主燃烧段长度比火焰中挥发分的主燃烧段长25 cm左右,比之前研究的高氧浓度环境下两者的差值更大;与烟煤相比,褐煤燃烧反应性对环境温度提高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