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下骑行绿道建设主要依据现有绿地系统进行建设,缺乏与通勤骑行体系建设的整合研究;规划实施中也面临具体骑行线路优先级的排序和针对性策略如何选择的难题。以北京“将台-酒仙桥”就业地区为对象,通过基于通勤骑行需求强度(CCD)与吸引强度(CCA)的通勤绿道节点识别,利用GIS网络分析法对区域内的绿道进行最优路径分析;以最优路径重复次数结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路段安全性与适宜性评估以及实地调研情况,提出最佳通勤骑行线路网络。优化后的网络融合现有绿道,更具综合性,有助于提升通勤绿道使用率;提出通达性、安全性、舒适性方面的骑行系统优化策略,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完善北京城市就业地区通勤骑行网络和提升其骑行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方式的主动出行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能够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城市绿道是主动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但仍存在使用强度不均的问题。研究表明,优化建成环境能够增加居民使用绿道的时长及频率,但建成环境对绿道使用的影响尚缺乏城市尺度的广泛研究,同时忽略了地理环境的空间效应。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使用轨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建成环境要素对绿道使用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在城市功能定位与圈层分异作用下,绿道使用强度呈现出四环内高-高集聚、近郊区低-低集聚的总体特征;2)影响绿道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房价、居住区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人口密度、到河流的距离、绿地率及绿道15min步行可达性,均对本地绿道使用强度具有直接效应,其中房价的影响最为突出;3)随着市民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的提高,本地人口密度和居住区密度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溢出效应;4)大都市地区绿道建设具有绿色绅士化现象。研究结果提高了对城市尺度绿道使用的空间异质性的认知,有助于规划者优化建成环境以提高绿道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董雯  朱逊  赵晓龙 《风景园林》2021,28(12):93-99
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深圳市已建成的167段社区绿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关联性,旨在推动城市社区更新并提升公共健康水平。首先,将深圳市社区绿道按照周边用地性质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基于POI数据爬取和实地测量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场所性3个方面提取建成环境特征数据,采用行为观测结合《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的方法获取绿道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关联性建成环境特征因子,并比较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结合散点图明确其适宜值范围。结果表明,在临近性和连接性特征中,3类社区绿道的显著影响因子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而在场所性特征中,绿道载体宽度与绿视率是3类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共同偏好因子,但其适宜值域范围有所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深圳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多大城市如北京已经逐步规划和建设了城市的绿道网络,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通勤和户外活动的重要绿色公共空间。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涌现为评价绿道使用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三种大数据为评价的数据源,以基于文本语义解析的使用情感评价和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空间使用率评价为两个评价视角,对北京市建成的三组典型绿道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绿道的建设和现有绿道的提升改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绿道是一种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线性开敞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结合城市发展目标,本文研究了上海市绿道的功能定位,以游憩、交通、生态等功能为主,兼具文化保护功能。绿道网络规划思路依据分区特点采用差异化规划策略,以资源布局为引导要素进行路径识别,利用“反规划”途径选择绿道线路。根据功能定位、资源布局特点以及需求特征,绿道分为区域、市级、社区三级和生态型、滨水型、保护型和交通型4类,并且结合不同的分区特点,研究各分区内绿道适宜的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9.
董晶晶  张晓魏 《规划师》2015,(1):194-198
绿道的多功能特征决定了绿道系统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及慢行系统规划的关系密切。基于此,研究提出复合型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从相关规划的视角出发,挖掘绿道发展空间,强化绿道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在思路、内容等方面的协调关系,避免重复规划、各项规划之间的不协调及项目难以实施等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及绿色出行等方面的功能,并结合奇台县绿道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蒋金亮  高湛  徐云翼  陈军 《风景园林》2023,30(10):103-110
【目的】当前在绿道系统规划分析中较少应用自下而上的人本分析视角和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缺乏对居民在绿道中行为方式的研究,在方法上对于机器学习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方法】以经典设计理论作为支撑,选取宿迁市中心城区作为案例地,整合手机信令数据、居民活动数据、街景数据等多源数据,借助人工智能、LSTM神经网络、时空行为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真实出行的时空特征,提出绿道智能选线分析框架。【结果】结合LSTM神经网络、类A*算法等构建的轨迹模拟模型可有效开展绿道选线评估,模拟居民真实出行行为,提取潜在绿道网络。【结论】构建了中心城区绿道智能选线方法,将居民真实活动轨迹融入空间要素分析中,融合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与街道环境要素,通过量化评估方法为绿道选线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Urban greenways play a key role to a city’s nonautomobile commuting and help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Currently, China’s greenway plan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cuses mostly on suburban areas where greenways provide ecolog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while fewer studies explore urban greenways that serve citizens’ daily non-automobile commuting and recreational needs. Compared with suburban ones, urban greenways often face more spatial limits in the built-up areas and need to respond to more challenging demands. Supported by multisource data and the rise of big data technologi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urban greenway route planning that are underpinned through GIS spatial analyses (potential evaluation on spatial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greenways) and big-data-based user behavior analyses (of citizens’ daily use of greenways). Demonstrating the authentic planning case for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he research proposes a series of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to urban corridors of roads, waterways, and railways, respectively, which integrate green spaces with non-automobile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rvices of linear spaces in cities.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其接近度被认为与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有直接关系,靠近绿道等绿色空间居住的居民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本文以广州市一条典型滨江城市绿道为例,对比了不同接近度下(家到绿道距离)低、中、高强度体力行为的活动水平,探讨了绿道接近度对使用者体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近度对低强度的散步行为影响显著,靠近绿道的使用者散步的水平要高于较远者;而对中、高强度的体力行为,接近度影响的显著性不明显。整体上,虽然结果没有充分表明距离绿道较近使用者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远者高,但证明了绿道建设对增加居民户外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越靠近绿道的居民受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王知明 《城市建筑》2013,(10):235-23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这就对关系城市品质的路网规划、道路交通环境、公共绿地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山区城市道路设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山区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与绿道的设置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宜昌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与绿道的设置进行了探讨,从而提高了非机动车道空间人行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招林  何昉 《城市规划》2012,36(10):34-39
认为在我国未来30~50年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应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并在其构建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及"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并通过城市绿道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及实施保障三大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绿地空间网络、空间发展形态、区域空间管制、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及服务功能等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2020,(4):90-96
非机动出行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修建以自行车道为主的社区绿道旨在促进市民自行车出行,引导道路交通秩序,进而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录像法,对深圳市中心城区4类典型社区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及交通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城市社区绿道建设及改造建议:绿道上的自行车道宽度应大于等于2.00m且应设置为双向通行;自行车道一侧的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2.25m;自行车道应在邻接人行道的绿化带边缘而非绿化带内修建;垃圾桶应间隔设置于人行道两侧;行道树避免选择枝条下垂的树种等。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洁  李泽 《城市规划》2013,37(5):67-73
多功能的公园连接道系统是新加坡应对人口剧增和城市化加剧、建设"花园里的城市"的重要规划举措。该绿道网络规划着眼于充分利用排水道缓冲区、车行道保留区等低效土地,增进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绿色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宜居品质及热带花园城市形象。采用土地划拨和借用两种方式,强调实用性及灵活性。通过成立跨部门合作的专门工作委员会,高效解决技术及执法问题。绿道规划及景观设计注重寻求休闲娱乐、自然生态保护、公众教育和社会凝聚力等多目标的平衡。在实施中,加强同各方利益相关者和社区居民的合作,通过先期试验性工程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这些经验可供我国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建设绿道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绿道规划设计在我国开始兴起,本文首先以研究范围和关注点为两条脉络,回顾了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关注点的演变。接下来阐述了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的总体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广东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规划和市区层面的佛山市绿道网规划为例来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理论在我国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当中的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特性差异性对于绿道发展的挑战,如何将绿道规划良好地整合到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以及绿道当中的用地来源、组成与控制、绿道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经验,来探讨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