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牵引变电站多媒体运程监控系统设计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气化铁路牵引电供系统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在视频信息的缩方法上选用自适应能力强的H.263标准,以适应电气化铁路系统恶劣的通信环境。变电站与调度中心采用DDN方式组网通信,并讨论了先进的基于嵌入式WebServer的远程视频监控方法,分析了及开发实践表明,该方案能满足变电站自动化对视频监控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为进一步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气化铁路变电站的特点,本文描述了一个比较典型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本系统由多个远程现场,一个监控中心和通信信道组成,用于实现监视变电站内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的功能,通道结构采用以光纤为通信介质的星型结构或总线结构。在视频信息的压缩方法上选用自适应能力强的H.263标准,以适应电气化铁路系统恶劣的通信环境。  相似文献   

3.
周艳丽 《电源技术》2016,(7):1510-1512
以变电站的自动监控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含视频的监控作为重点问题,探讨了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的主要功能和组网方式。最终确定了以无线网络和工业以太网方式来构建底层通信体系,为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远程视频监控是变电站无人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为此介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图像监控系统、传输系统,为说是实现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和联动报警的工作过程、变电站无人化值守应具备的功能及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的通信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在视频监控基础上实现联动控制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通过远程监控、智能视频分析和警视联动等方法实现视频与设备状态信息的联动、报警远程可视化监控联动、视频与倒闸操作的联动、视频监控和前端采集系统的联动等功能。该系统实现了变电站分散辅助巡检系统的集成联动,提高了变电站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真正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或者少人值守。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智能变电站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不足,提出了变电站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的思想。对一体化智能监控系统的功能定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总体框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提出变电站视频监控应由固定监控和移动监控2部分构成,重点解决辅助运行人员倒闸操作、设备自动远程巡检问题,并兼顾变电站安防、环境监测等,提高了变电站辅助系统投资效能和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充分体现了智能变电站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变电站的安全防范已经成为安全生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在变电站的远程实时视频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出入口的人员、车辆的智能识别以及远程语音对讲和门禁远程开启的变电站智能门禁监视系统,将为变电站运行和维护提供更加完善的保护和管理。本项目通过研究实现了一套能与变电站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紧密结合的变电站智能门禁系统。  相似文献   

8.
数字视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视频监控是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必要手段。要实现变电站的远程视频监控,必须具备一定的通信条件。文章给出了利用光端机E1信道实现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的实例方案,介绍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组成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江苏电力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日益增多,形成了多种设备,多个厂家以及多个监控后台运行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统一平台,通过集成平台,对所有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监控。介绍了统一平台的设计思路、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为了提高调控中心对电网设备的运行监控能力,需要建设能够获得直观数据的视频监控系统作为设备监控的技术保障。本文介绍了地区调控一体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该系统包括远程视频监控主站系统和视频监控站端系统2部分,实现了在对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情况、火灾、防盗等安全防范的视频监测及报警功能的基础上,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实现调控中心远程操作设备可视化。通过对站端系统与主站系统的通信规约进行规范,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对视频监控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结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详细讨论了分层分布式牵引变电站的站内通信及与远方调度中心的通信。站内采用LonWork测控网与以太网两级通信机制,多个变电站与调度中心采用DDN方式组网通信。分析及现场试验有力地表明,该方案能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高可靠性、灵活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为进一步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M的牵引变电所模块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论述如何在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上使用CAN总线实现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通讯功能。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产品应包括如下几部分基本功能:监控子系统、微机保护子系统、备用电源自投控制、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任务。该文根据铁路牵引变电所的特点探讨了无人值班对综合自动化产品基本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划分为站控层、网络层和间隔层。网络层实现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的数据层的高速连接,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数据通汛功能实现的基础。RS-485做为数据通讯的标准接口,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层数据通讯中得到广泛应用,正确合理地使用 RS-485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保护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设计牵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必要性及其系统结构模式,介绍了设计牵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在通信管理、显示功能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指出了牵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要符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动化系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基于CAN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层装置多、大量的智能单元装置需要通过网络相互通信的现状,设计了一种高可靠性、高实时性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CAN总线通信网络。 给出了间隔层、站控层网络通讯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流程图。该设计可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个快速、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网络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华 《华东电力》2005,33(7):74-77
针对变电站自动化及无人值守的特殊要求,结合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采用美国GE公司的UR系列监控保护装置推出了一个整体的网络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充分利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只能传输少量实时数据的缺点,充分发挥变电站实施自动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的谐波是电力系统电压正弦波形产生畸变,电力机车用电会产生0次到50次谐波。南昆电气化铁路和贵昆电气化铁路经过曲靖市,在曲靖电网内有110千伏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11座,为了查明曲靖电网内电铁牵引站谐波情况,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们对红土沟等电铁牵引站进行谐波调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曲靖电网内电铁牵引站的5次、7次谐波电流及电压严重超标。本文从曲靖电网内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变压器的结构分析入手,分析铁路牵引变电所谐波电流电压对电网的危害,以及谐波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体系软件平台构建的分层、分布式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监测平台采用分布式结构设计,实行1对N管理,主要包括主站系统、分站系统和通信通道3个主要组成部分.监测平台对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能质量指标的监测,完全按照最新国家标准执行.检测方法可根据国标修订情况及时变更.监测平台采用嵌入式Internet技术,透明地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分站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电能质量监测仪,用于测量功率、电能和三相电能质量数据.包括谐波含量、暂态过程、电压跌落和突增、功率因数、冲击等.监测平台采用SQL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有USB通信接口,监测平台对操作员是开放的,监测点的扩展不受限制.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已在胶济电气化铁路沿线电网中投入运行,现已涵盖了数个牵引变电站.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选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和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在分析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嵌入式以太网作为内部通信网络的实施方案 ,并对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模式和传输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