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浮选药剂的研究是金红石浮选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测试及吸附量测试,研究了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辛基异羟肟酸对金红石浮选行为的影响以及三种羟肟酸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辛基异羟肟酸在pH值分别为6.5、6.5、5.5左右时,对金红石纯矿物具有较好的捕收性能。金红石与三种羟肟酸均发生化学吸附,但苯甲羟肟酸捕收性能最好,回收率达到82%。   相似文献   

2.
烷胺双甲基膦酸浮选金红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岩 《矿冶工程》1993,13(2):34-37,72
在适宜的pH条件下,十二胺双甲基膦酸对金红石的捕收性能优于苄基胂酸,且该药无毒性、用量少、价格低,可自行合成。添加适量的氟硅酸钠抑制剂。能有效地实现金红石与柘榴石、角闪石的分离。十二胺双甲基膦酸在金红石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金红石选择性捕收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杨羟肟酸(SHA)和TPRO作捕收剂, 进行了金红石、石英的单矿物浮选和混合矿浮选试验。试验表明, 与SHA相比, TPRO具有更强的捕收性能和极高的选择性, 且无需活化。在最佳的浮选条件下, 金红石单矿物的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97.5%; 混合矿浮选精矿中金红石的品位大于80%, 回收率大于97%。紫外和红外检测结果表明, TPRO可以与金红石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和螯合作用, 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捕收性能。推测了TPRO在金红石矿物表面作用产物的结构。这是TPRO首次被用作钛矿物的捕收剂, 对TPRO在金红石实际矿石浮选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砷(As)作为硫化矿中共伴生的主要有毒有害元素之一,选矿过程中主要以毒砂的形式存在于选矿产品中,经过冶炼系统处理后生成各类含砷物料,将这些含砷物料产品化是冶炼系统砷开路的有效途径,苄基胂酸就是砷开路的主要产品之一,主要用作浮选捕收剂,但因其捕收性较差,在细粒锡石浮选中逐渐被浮选性能更好的羟肟酸类药剂替代。为了进一步提高苄基胂酸对锡石的浮选效果,针对苄基胂酸浮选低品位细粒锡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通过单矿物浮选、吸附量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机理研究,查明了其对锡石的浮选捕收作用较差是苄基胂酸单一作用吸附比例较低、脉石矿物消耗了pH调整剂中的氢离子及脉石矿物直接影响了苄基胂酸在锡石矿物表面的吸附导致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强化苄基胂酸捕收性的研究,找到了两种能明显提高苄基胂酸在锡石表面化学吸附作用效果的活化剂A和B。通过优化苄基胂酸、pH值调整剂、活化剂、抑制剂组合及用量,在给矿含锡0.54%的情况下,使用苄基胂酸+活化剂B的组合药剂,获得了锡精矿品位7.864%、作业回收率82.19%的技术指标,在浮选作业回收率相当的条件下,较生产上使用的羟肟酸类药剂精矿品位提高了1.867个百分点。试验结果为...  相似文献   

5.
复合捕收剂浮选原生金红石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苯乙烯膦酸与脂肪醇组成的复合捕收剂取代苄基胂酸在弱酸性条件下浮选原生金红石矿取得了成功,该复合捕收剂无毒,价格低于苄基胂酸,效果优于苄基胂酸。通过改进的哈利蒙德管浮选试验、吸附量测定试验、捕收剂溶液表面张力和金红石表面接触角的测量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详细研究了复合捕收剂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在金红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脂肪醇与苯乙烯膦酸相互联结,其疏水基指向水相,从而增强了金红石表面的疏水性,提高了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单介绍了苄基胂酸的合成方法和在长坡选矿厂、新冠选矿厂浮选工业试验结果。苄基胂酸对锡石的捕收性能和混合甲苯胂酸极为接近。苄基胂酸合成方法简单,价格比混合甲苯胂酸便宜,使用苄基胂酸可降低药剂费用。  相似文献   

7.
复合捕收剂浮选枣阳原生金红石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乙烯膦酸在弱酸性介质条件下对枣阳原生金红石有一定的捕收能力,脂肪醇的加入不仅能提高浮选效果,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前者的用量。对比试验表明,采用苯乙烯膦酸与辛醇组成的复合捕收剂,浮选效果明显优于苄基胂酸。  相似文献   

8.
浮选金红石用的捕收剂和调整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浮选金红石用的捕收剂和调整荆,在捕收荆部分介绍了脂肪酸、美狄兰、苄基胂酸、苯乙烯膦酸、烷胺二甲膦酸、烷基磷酸氢酯、烷基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等对金红石的捕收性能;在调整剂部分,介绍了硝酸铅、六偏磷钠、羧甲基纤维素(CMC)、氟硅酸钠、硫酸铝和糊精等的活化或抑制性能,简略说明捕收剂和调整剂的作用机理,并略加述评.  相似文献   

9.
矿物的晶体结构受其化学组成和成矿条件的影响、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都是影响其可浮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苄基胂酸作扑收剂,对金红石、钛铁矿及脉石矿物—石榴石、角闪石和辉石等的可浮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采用ESCA、Auger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对浮选过程的药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证明:金红石和钛铁矿的浮游本质是其表面钛质点与苄基胂酸作用的结果。钛铁矿表面人工缺陷的形成—即铁质点的溶解是其浮游率提高的关键所在。经弱酸性介质处理后,钛铁矿与金红石具有相近的可浮性。脉石矿物的可浮性与其晶体结构的类型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浮锡灵对锡石的捕收性能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新型锡石捕收剂——烷胺双甲基膦酸(代号浮锡灵)浮选锡石的单矿物试验、人工混合矿分离和天然锡石矿泥的浮选试验结果。试验表明,浮锡灵的捕收力强、抗矿泥干扰性能好,对-5微米的锡石微泥具有强力的捕收作用。应用浮锡灵浮选广西栗木锡石矿泥,获得了优于苄基胂酸的选矿效果。 通过红外光谱、ζ-电位以及吸附量的测定,研究了浮锡灵对锡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浮锡灵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湖北枣阳细粒原生金红石矿浮选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枣阳金红石矿含Ti O23.06%,主要有用矿物为金红石,脉石矿物为角闪石、钙铁榴石,矿石嵌布关系复杂,为细粒难选矿石。针对该难选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捕收剂采用C59羟肟酸+苄基砷酸(BAA)组合用药,浮选闭路试验表明采用二者组合用药,可获得金红石粗精矿Ti O2品位43.30%、回收率67.98%,基本实现金红石的有效分离,试验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原生金红石矿具有矿物成分复杂、目的矿物品位低、嵌布粒度较细等特点, 浮选法是回收利用金红石和提高其品位的重要手段, 其中浮选药剂是关键。浮选金红石的捕收剂主要有脂肪酸类、膦酸类、胂酸类、羟肟酸类, 调整剂可分为活化剂与抑制剂。为促进金红石选矿技术的进步, 以及为选矿工作者们提供技术理论的参考, 文章在概述了金红石矿性质、浮选难点以及微纳气泡浮选的基础上, 对捕收剂、抑制剂、活化剂的研究进展与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加深对原生金红石矿浮选药剂的认识与了解, 并对未来药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枣阳大阜山原生金红石矿脱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阳大阜山原生金红石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为有效减少矿泥和脉石对浮选影响,分别采用了单一摇床重选、重磁联合、沉降和反浮选工艺进行脱泥抛尾,脱泥之后再进行金红石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浮选前进行脱泥作业能够显著提高浮选指标,反浮选脱泥抛尾工艺效果更好,一次性抛弃尾矿产率为10.85%,金红石损失率为7.08%,反浮选脱泥后再进行正浮选,采用C5-9羟肟酸作为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精矿品位达21.12%,回收率达75.08%。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金红石与石榴石浮选分离过程中羟肟酸类捕收剂选择性好,但捕收能力较弱的问题,以乳化煤油为增效剂,金红石与石榴石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为浮选对象,对改善水杨羟肟酸(SHA)的捕收能力进行了试验。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经Tween80乳化的煤油改善SHA浮选性能的效果最好;相比乳化煤油与SHA混合一步添加,分步添加的浮选效果更佳;增大乳化剂用量能提升金红石的上浮率,乳化剂Tween80与煤油较好的质量比为3.0%。提高矿浆中乳化煤油的浓度,能大幅度提高金红石上浮率,但会影响SHA对金红石和石榴石浮选的选择性。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表明:以铅离子为活化剂、乳化煤油为捕收增效剂、MIBC为起泡剂,浮选矿浆p H=6.3附近时,较低用量的SHA就能实现金红石与石榴石的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find a replacement for benzyl arsenic acid (BAA) that was used in the rutile flotation circuit of a hard rock rutile mine in China. Several types of oxide collectors were tested, including sodium oleate, sodium laurate,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amino acids, diphosphonic acid and styryl phosphonic acid. It was found that styryl phosphonic acid (SPA)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that an aliphatic alcohol (e.g., octanol) was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SPA.However, octanol was insoluble in water. The composite collector that was mixed with SPA and octanol had to be well emulsified before addition to flotation pulp. Poorly emulsified composite collectors destroyed flotation froths. Several surfactants were tested as emulsifiers and one was found to have the leas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ele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collector. By using the composite collector that contained SPA, octanol and the emulsifier, a rutile rougher concentrate assaying 71.3% TiO2 was floated at 81.6% recovery from a feed containing 8.78% Ti02 in a single stage rougher flotation.  相似文献   

16.
提高胂酸对金红石浮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晔  许时 《中国矿业》1997,6(2):58-61
摘要通过对金红石矿石浮选研究发现:用苄基胂酸(BAA):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4)配比为l:l:002组成复合捕收剂(BF2/E4)浮选原生金红石矿石,结果粗精矿品位为75.41%,回收率68.25%;而单一BAA浮选金红石粗精矿品位为76.24%,回收率66.89%,这两者结果是很相近的。在捕收剂总用量不变条件下,复合BF2/E4中的BAA用量只有单一BAA用量一半,而且F2来源广,价格低,无毒。使用BF2/E4后,不仅提高了浮选作业回收率,而且该作业成本将降低1/3左右,环境污染也相应地减轻了。  相似文献   

17.
过单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脉状和砂状金红石的可浮性差异。 采用 X 射线光 电子能谱检测、接触角测定、Zeta 电位测定、红外光谱测定以及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对脉状和砂状金红石可浮性差异的 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状和砂状金红石可浮性差异较大,砂状金红石可浮性优于脉状金红石。 X 射线光电子 能谱分析表明,砂状金红石表面钛、铝等金属元素相对含量更高,这说明砂状金红石表面有更多的活性位点,更利于 油酸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油酸钠更易在活性位点较多的砂状金红石表面吸附。 通过 Zeta 电 位和红外光谱测定,结合浮选溶液化学计算,进一步说明了不同类型金红石表面活性位点数不同,进而影响矿物可浮 性,即活性位点越多,矿物可浮性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