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低渗透各向异性地层合理井排距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庆油田某区块为例,从低渗透油藏流体地下渗流机理出发,根据低渗透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建立了102个不同的地质模型.通过102种方案的设计,在相应的地质模型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合理井排距比进行了研究,得到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排距比理论图版,利用图版可以确定对低渗透油田不同各向异性程度下合理井排距比,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地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展了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在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地质体特征、裂缝发育特征、渗流机理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开展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试验,通过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机理的研究,研制出适合于该类油藏的调驱剂的配方,结合外围油田油藏实际情况,经过现场试验-扩大-推广三个阶段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对于类似油藏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坪北油田是典型的低孔、特低渗、低压、裂缝性油藏,历经18年的开发,油区内部层间矛盾突出、储层动用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发展。基于坪北油田地质特征和开采特征的分析,对层系叠加区实施井网细分重组可行性研究。该区储层发育叠合较好,产能较高的区域具备井网细分重组的潜力,能够达到经济极限产能,减少注水井的部署,并能最大限度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对同类型低渗透油藏在提高油田采收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坪北油田是典型的"三低"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老区综合调整是今后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向。基于对油田地质特征再认识和油藏开发特征分析,认为油田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储层的大中孔中,平面剩余油富集在油排井间、油水排排间及裂缝两侧,在储层叠合区开展纵向层系细分、平面井网重组的综合调整可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低渗透油田的储量在探明未动用的地质储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深入研究在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低渗透油层的渗流机理研究及对低渗透油田的合理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通过对低渗透油藏毛管压力曲线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特征参数分析,发现该类油藏毛管压力曲线符合双曲线变化规律,引用油田压汞法所测理的毛管压力数据,对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双曲线拟合,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及有关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由此可知,低渗透储层具有pd和pc50高、r50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有限的地质及测井资料,对低阻油田如何进行判别,是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难题。通过对胡状集油田低阻油层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提出低阻油层的形成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储层展布及微观特征;而地层中具有较高含量的束缚水及高矿化度的地层水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确定了以可动水分析法、电阻率增大值法,并参考录井显示的综合解释方法,在胡状集油田胡五块发现了S3中4-6、9-11层系整装低阻油藏,为老区油气滚动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斯坦North Buzachi油田(简称NB油田)为注水开发的边底水稠油油藏,在大力加强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水平井开发油藏新技术,在油田主体部位采用直井和水平井组合式开采,挖潜注采井井间剩余油,而在油藏边部油水过渡区则以提高难采储量动用为主。生产过程中,在油田主体部位的水平井表现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特征,未取得预期效果。研究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剖析水平井开发油藏的生产特征,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优化部署新区水平井,探究水平井开发该类油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厚层状高压低渗透低饱和油藏压裂效果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西油田的实际出发,通过对该油田板二油组地质特征、压裂工艺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运用微机数据处理,建立了高压、厚层状、低渗透、低饱和油藏,压裂平均日产、有效天数及累计增产油量的数学模型,对压裂增产效果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汉油田低渗透油藏的调研分析,从江汉油田低渗透油藏布井方式受油藏封闭形式、沉积相和裂缝影响等因素出发,结合实际油藏属性数据,建立了三种理论模型:①受河道沉积控制呈条带状分布的低渗透油藏;②封闭小断块低渗透油藏;③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采用国内先进的非线性渗流三维二相数值模拟软件,优选了适合江汉油田不同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合理井网部署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乌石1-4稠油油田具有黏度较高、油层薄、油气水关系复杂等特征。结合该油藏地质特征,分析乌石1-4油田的合理开发方式。利用产能测试资料,分析油田热采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蒸汽驱采收率,并提出油田合理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丫角油田以短轴背斜层状油藏为主,其次为透镜状及断层遮挡油藏。油层单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偏低,为普通稠油,具有高比重、高粘度、高含硫的特点。在对丫角油田浅层稠油进行的热采试验中,所采用的热采工艺是成功的。针对丫角油田薄层稠油热采,应选择低含水油井并采用较大的注汽强度,才能保证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规律差。部分高产井易水淹或产量大幅度递减。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部分单井在压井后,压力明显上升、可以恢复部分产量。分析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研究注水开发的地质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注水替油的机理研究,结合现场单井注水替油和多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的实践,来分析选井、选层及注采参数的影响,评价注水替油开发效果,优化注水方案设计,是为了使注水开发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的推广应用,以便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临南油田夏70块沙河街组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认为形成影响该区油层低阻的主要因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和地层水的高矿化度,润湿性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泥质附加导电性不是该区油层低阻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安塞油田坪北区低渗透油藏裂缝的利用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塞油田坪北区天然裂缝是有规律地存在的,它能提供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的出油和吸水能力,也可能造成方向性水窜,降低水驱油效率。根据裂缝自身发育规律加以利用和改造,通过沿主导裂缝方向布井、钻加密井、调剖与堵水、不稳定注水、沿裂缝井排线强化注水等,能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沙坨油田是辽河盆地火山岩储层中首次获得千万吨级规模的油田,是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的边底水块状裂缝性粗面岩油藏,由于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变化快,油藏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针对这种情况,对黄沙坨油气形成机理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储集层的岩性、结构、构造位置及岩层的厚度是储集层构造裂缝形成的内因,它控制构造裂缝的密度及发育程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控制了火山岩油藏油层的分布趋势及油层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UMD油田巴什基尔层薄层纵向上发育并且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根据不同流体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别,采用正态分布法、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图法、双孔隙度重叠法等方法综合识别该油田油水层.与试油结论对比,其识别结果与生产试油基本一致,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东庄油田为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共发育9个小断块,含油面积小,石油地质储量为259万t。储层物性差,埋藏深,原油性质具有"两高一低"的特点。因储量品位低,开发难度大,发现30多年开发未动用。本文针对油田的地质特点,对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注水开发的适应性、井网井距、合理压力水平以及单井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可实施的油田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8.
压裂增油一直是江汉油田的主要增油手段之一,但近几年随着勘探开发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遇到的高压、高应力储层不断增多。通过近1年多的压裂施工,对高压井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了江汉油区高压、高应力储层的地质特征,并应用各种手段对储层施工压力和应力特征进行分析,提前预测出高压、高应力地层情况并对后续施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特别是对一些突遇的异常高压井的压裂施工提出解决办法,取得了显著的改造储层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八面河油田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了针对薄互层油藏、薄层油藏和特薄层稠油藏的热采工艺。该工艺以优化注汽参数和选井选层工艺为核心,以保证注汽质量为关键,以强化防砂、油层保护工艺配套为辅助,使蒸汽吞吐热采成为这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主导工艺,解决了八面河油田难采稠油开发难题。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盐间非砂岩油藏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自生自储油藏。了解盐间非砂岩油藏生产井完井、试油、试采及生产方式,对分析盐间非砂岩油层驱油机理及储层影响因素,找出盐间非砂岩油藏开采规律很有帮助,以便寻找试验研究增加储量和产能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