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卫 《建筑师》2009,(6):29-34
古代地图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城市的窗口。本文对古代“制图六体”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建立城市图学研究的必要性。所谓城市图学是一种研究图与空间之间对位关系的学问.就是通过对古代地图的研读和转译,建立起一套历史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方法。文章强调“制图六体”是古代图学研究的基础.而地图转译则是开展这一研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
基于紧凑度的视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从“城”与“市”、“里”与“坊”、“街”与“巷”、“院”与“园”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构成、居住形式、交通结构以及景观空间的特点。相关定量空间形态数据的分析显示,受制于文化心理及建造传统,城市空间紧凑度并不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紧凑城市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等气候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当前便于城市规划应用的气候研究成果仍然十分有限。局地气候区框架基于城市形态,对城市表面的气候响应能力进行区分,为城市规划与气候信息的衔接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武汉为案例城市,构建城市局地气候分区图,对分区结果进行了优化和验证,并分析了武汉局地气候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点类别的城市形态与功能特征。经研究发现,局地气候分区框架在城市内部街区尺度上,对城市热环境异质性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该框架中各类别用地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揭示了其在气候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舆图”即地图,是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的地图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舆图按类别主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保林  王翠萍 《规划师》2000,16(1):13-16
作者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出发,提出“墙”与“街”的概念,通过分析“墙”与“街”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总结出城市中“墙”与“街”所体现的生命力,以帮助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用好“墙”与“街”这两个元素。  相似文献   

6.
城市三维地图建设以实用为出发点,侧重数据应用、服务系统的研发以及后期三维地图数据服务体系的搭建,打造跨行业、多技术支撑、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新型城市地理信息载体;文中分析了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城市规划、建设CAD数据到三维地图快速建模的技术流程,采用空间数据库技术管理影像、矢量、纹理和三维模型等海量数据,完成三维环境浏览、查询定位、城市规划方案评审、空间分析等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与保障,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期内,新产业革命推动国内外产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的阶段,需要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新的目标导向,加快形成与全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确立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产业发展目标导向。研究报告从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与上海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结合中,对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环境做出分析判断;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新一轮城市规划期内,上海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功能形态特征和目标方向;正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空间特征,提出上海产业空间布局新架构,以及就业分布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微观形态的时代困境与规划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岩 《华中建筑》2006,24(1):95-98
我国古代城市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下在微观形态上具有同构性.都具备粗放大街廓与内部自发建设相叠加的二元形态特征这种二元特征不能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开发、土地使用与管理以及城下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在分析诸矛盾的基础上,该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晶  张沛 《华中建筑》2014,(8):21-25
西方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较早,尤其以"广亩城"与"阳光城"城市理论模型为代表,同时城市发展从研究功能到空间形态特征便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广亩城"与"阳光城"的理论内涵以及城市特征进行梳理,通过核心价值的辨析,重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进行发展方式的检讨,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启示,并引导城市规划实践工作有序进行。最终指导城市规划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