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郭巍 《风景园林》2022,29(11):8-9
“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字和图纸在表述和分析方面的巨大差异。地图是表达和存储空间信息的有效工具。中国具有悠久的地图绘制历史,马王堆汉墓帛书古舆图中就描绘了地形、水系和城镇,西晋时期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地图绘制的距离、高程、比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则构建,南宋后城市舆图的数量和精确度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出现了《平江图》和《靖江府城图》这样较为精确描绘城市形态的地图,但似乎直到清末,大量出现的依然是带有浓厚绘画方式,看上去不那么“准确”的城市舆图。  相似文献   

2.
陈忆湄  郭巍 《风景园林》2022,29(6):128-134
传统舆图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图示智慧与图示力量,诠释了古人对于空间的感知与创造,其内涵与价值仍有待挖掘。解读传统舆图的制图学内涵有利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空间图示体系。以城图、河渠图、路程图等不同专题的传统舆图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传统舆图的图示体系,即传统舆图在空间视角、空间要素、描绘层次与叙事表达4个层面上的图示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舆图图示体系与当代地图术(mapping)的相似性,将传统图示智慧应用于清西陵风水形势mapping的绘制,为传统舆图图示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考视角及实践线索。  相似文献   

3.
石宪  曹正伟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2):139-144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成水系以来,历经2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双重维...  相似文献   

4.
历史舆图是研究城市的重要工具,清末留存下来的三张重庆城市舆图是对清末重庆城市空间的记录,区别于现代地图以抽象的符号表达城市,舆图以具象的建筑表绘城市,以立面表绘平面,是城市图景的意向性还原。该文通过对舆图中丰富的街巷与建筑形态的解读,分析梳理出相应的建筑空间类型与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息叠合,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洛阳古代都城选址不仅需要考虑都城因水而兴,社会文明因水而就的原则,更需要考虑洛水泛滥的威胁;伊洛河交汇位置、洛河泥沙含量、土地肥力及气候的变化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均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地势防御、调适气候及交通组织等的生态智慧。对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如何响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可以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图就是描绘城市选址特征、形态布局和结构功能的地图,中国古代城市图的类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思想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城市图既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营建的产物,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和形态功能的重要史料,具有文字资料无法取代的价值,日益得到古代城市史和城市规划学者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  相似文献   

7.
图像内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中国古代城市地图作概要梳理,对于各历史时期城市地图的主要类别、特点等进行述说:结合当前地图史研究状况,提出其中存在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地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次,从城市与建筑史角度提出志书地图、大比例城市地图以及区域地图在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城市体系三个方面的相应作用;最后,强调文字文献与图像研究的结合,通过基于"历史城市数据库"的定量分析以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研究工具,推进历史城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王航兵 《华中建筑》2002,20(5):24-28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潜则显示地表面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并概括反映它们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图经(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文尝试从建筑角度分类及分析进行初探,力求发现一些不同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董卫 《建筑师》2009,(6):29-34
古代地图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城市的窗口。本文对古代“制图六体”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建立城市图学研究的必要性。所谓城市图学是一种研究图与空间之间对位关系的学问.就是通过对古代地图的研读和转译,建立起一套历史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方法。文章强调“制图六体”是古代图学研究的基础.而地图转译则是开展这一研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0.
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景观设计为例,从解读古代关于城市的两类图绘—游记图本与舆图出发,在认知其各自表达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研究,探索它们对历史城市空间中节点与路径设计的启示,提供将古代图绘所含信息在城市空间和景观设计中进行解析与表达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韦峰  王鲁民 《华中建筑》2004,22(4):124-125
对《中国古代图经概述及分类探讨》一文提出商榷。认为:图经是一种既有地图又有文字描述的地方区域性的著作,是很有价值的一种地方文献,它是方志发展的第二阶段;同时,地图与山水画之间的界限也是十分明显的,把山水画甚至界画归为地图一类的做法也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重要的大型古代建筑群的分布范围及遗产构成的判别研究是保护古建筑群的基础性工作。文献较为详实的记载了建筑群建造的原因,建造的规模及相关的历史沿革;舆图则较为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古建筑群的分布情况和建筑格局,绘制了建筑群所处的环境,在古建筑群布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武当山五龙宫建筑群为例,阐述了结合文献梳理、历史舆图及实地踏勘调研,对历史格局进行推测研究,从而为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提供基本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持文化记忆,并具有怎样的当代境遇,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水泥丛林吞没,消隐于"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也为了不同理由或原因的生存和"发展",当代城市里的寺庙不得不通过分隔、融入、衍生或共生等各种方式,在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功能上,一方面努力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尽量维护本土"丛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脉。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五书     
《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北京古建筑地图》最近由雪花啤酒赞助支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丛书》的一部分,以古都北京为题,首先推出了《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和《北京古建筑地图》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发展鼎盛,激发了沿线聚落活力,促生出一批具有独特地域人文特征的运河城镇.以山东临清古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地图判读法、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对比历史舆图,借助ArcGIS地图配准,剖析古城山水形胜特征,挖掘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研究表明:受区域水系变迁、运河漕运变化和城市...  相似文献   

16.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9):21-26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古城规划的现存载体——舆图为研究对象,研究古城规划方法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和作用,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营造城市特色、减少历史性浪费提供科学的专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图作为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地图一直是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主要承载者,一幅城市历史地图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该地的自然环境、城市布局和社会空间等丰富内容,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年代,是研究城市历史的重要资料。中山市城建档案馆历来重视城市历史地图的收集与保管,馆藏中就有三幅珍贵的手绘版古代中山地图,分别为《道光年间石岐城郭  相似文献   

19.
地标似乎应该是与地理相关的词。自从人类以经纬度、南北回归线、海岸线、海拔高度为坐标刻度地球标志位置以来,地标以标杆、坐标、等高线等地理学概念出现在地图之中。三山五岳是古代中国人的地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黄河、长江、珠江是中国永远不变的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路一带"的战略背景,重启东南亚地区城市与建筑史学研究,以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为窗口,梳理了2000余年间东南亚列国的王朝迭代与都城发展;通过对古籍文本、早期地图等史料的分析,为深化我们对东南亚城市与建筑历史的理解、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