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原文和原作者.也要尊重译文的目标语读者--儿童,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实现原文与译者期待视野、译文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是姚斯(Hans Robert Jauss)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包括一个和作者有关、一个和读者有关的两个系统。该理论对中文宣传画册翻译的启示是,译者的期待视野首先必须与文本相融合,同时必须关照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宣传画册的一些固有特点,我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既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要考虑主体间性交往伦理学所倡导的规范性制约,以使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视野得以融合,使译文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从而避免文化方面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将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英国著名童话作品《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童趣和跨文化交际两方面探讨在实现译者与原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视野融合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5.
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根据语言的功能对文本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根据这个划分,影视作品属于操作型文本。将文本类型理论应用于英语影视片名翻译,分析了片名翻译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文化功能及呼吁功能,从而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片名过程中须结合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来译出符合目的语观众口味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数百首诗歌在这一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隐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红楼梦》诗歌中"花"这一实体隐喻及译文进行解读,对比了原作者在构建"花"隐喻与译者在翻译这些隐喻时的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发现译者受翻译目的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解读和翻译隐喻时存在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尊重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中情感错位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可以采取“存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向源语文化和原作靠拢;对于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应采取“求同”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文化靠拢,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实中,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最难、最复杂的翻译活动.对比分析王维的田园诗歌《鹿柴》的六个英译本,结果会发现,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会影响、渗透并主导对原作的理解、翻译的整个过程.因此,即使同一首诗歌作品,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也会出现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以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与"三之"理论为切入点,就七位译者对意象派诗歌经典之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七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诗歌翻译存在的困难,认为"三美""三化"与"三之"理论能使诗歌翻译在达意的基础上做到传情而使诗歌翻译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的集中载体,中外译者都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译作,但是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实质上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比和传播。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解读了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丢失和话语丧失问题,提出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从事诗歌翻译和文化传播,构建中国译者为主体,国外译者为辅助的翻译队伍。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译界对于其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诗歌可译性是相对的,其争论的实质是译者对诗歌中需要翻译和能够翻译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即权衡诗歌的内容、形式等。任何译者在翻译诗歌过程中均会由于各种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思,形式和意境.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4.
审美距离是审美经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审美距离包括审美时间距离、审美空间距离、审美心理距离和审美情感距离.审美距离是沟通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是"审美无功利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距离一方面规定着审美对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唤起主体的审美能力.这二方面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审美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审美距离是审美经验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翻译受到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制约,译者在翻译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才能保证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人,拥有特定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对于翻译译本有着很大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和审美,完成翻译的转换和桥梁作用。在对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进而描述了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传统理论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当努力成为一个隐形人.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和《爱玛》的两个汉译本分别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应当提倡译者风格的结论.此外,读者也将从具有不同风格的译者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学者朱光潜从心理学视角对文艺创造进行的研究把中国美学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他的美感经验的特征无论是对翻译的欣赏或是创作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试图以许渊冲老师的翻译为例,结合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和许渊冲的翻译创作实践,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关心理以及翻译创作对译者个性和情趣的返照。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结果。本文从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理解,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中的模糊词语增加了意义的空白和未定性,给译者翻译带来了难题,也给读者带来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采用"显"与"隐"两种方法,译出或隐含模糊词语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以数字译数字,会留下想象空间,激活了读者的审美能力。在叠字的处理上,无论是译出还是隐含叠字,原诗的模糊美会出现部分散逸,并不能取得与原作等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