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锡锡绣是苏绣的分支,以地域得名。贵州剑河苗族锡绣也被称之为锡绣,是苗绣的分支,以其材质命名。两种刺绣艺术都被称之为锡绣,虽同音同字却各具特色。本文从无锡锡绣与剑河苗族锡绣的艺术形式入手,从锡绣的历史沿革、材质、绣法、纹样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并提出两种锡绣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精微绣是江苏省无锡市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发展相传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锡绣盛兴,家家有绣棚,是曾经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针法,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解放以来,特别是1981年以来,对"锡绣"进行研究,并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了《精微绣》。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  相似文献   

3.
仿真绣,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分支,因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独创,故亦称沈绣。仿真绣在苏绣工整细腻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洋油画、摄影等美术中之光影技法,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仿真绣的出现,是经历了近千年以中国书画为绣稿的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其刺绣技艺和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丝绸》2016,(11)
无锡刺绣作为苏绣艺术的一条重要分支,具有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精微绣是无锡刺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绣种之一,它是由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1981年时独创的绣种,并在1987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获"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无锡精微绣在方寸之间以致广大,在传统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并具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通过无锡精微绣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审美价值角度,从"精""细""难"三方面解析其艺术特征及价值。探析无锡精微绣,可为刺绣史和传统手工艺研究做出补充,期望推动精微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蕾 《江苏纺织》2006,(3B):45-47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绣艺术。她的创始人为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  相似文献   

6.
《丝绸》2015,(11)
剑河苗族锡绣服饰艺术特征鲜明,其以锡代线在挑花基础上对面料进行二次加工的刺绣方法,在苗族刺绣技艺中堪称一绝。现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从服饰艺术的取材、款式、结构、装饰工艺等方面,对黔东南剑河苗族锡绣的服饰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旨在通过其独特的传统服饰技艺的艺术表现来探寻服饰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剑河苗族锡绣服饰就地取材的面料、契合功能的款式与结构设计,以及表达信仰的装饰工艺,体现出的是与物性、与人、与时、与礼相宜、因地制宜、文质相宜的造物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仿真绣,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分支,因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独创,故亦称沈绣。仿真绣在苏绣工整细腻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洋油画、摄影等美术中之光影技法,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仿真绣的出现,是经历了近千年以中国书画为绣稿的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其刺绣技艺和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贵州各民族中钉线绣工艺更广泛的运用到刺绣作品中,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水族马尾绣、舟溪苗族蚕锦绣、革一苗族梗边打籽绣、织金苗族绞线绣以及黔东南侗族盘筋绣,研究5种刺绣在钉线绣综线内芯材质、综线丝线的色彩、使用位置、刺绣中所结合使用的其他刺绣工艺以及在服饰中装饰的位置方面的特色,从图案审美角度鉴赏5种刺绣所形成的刺绣图案,分析不同刺绣在综线质感、造型风格、色彩3个方面的表现,总结出不同民族不同刺绣中独特的审美偏好,为研究刺绣艺术以及以刺绣艺术现代设计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双面全异绣是湘绣工艺技术与艺术特质达到巅峰的标志,但有关其工艺技术与艺术特质结合的研究较少。为此,以双面全异绣的诸多现存作品为例,从绣稿工艺设计、内容题材表现、画面构图的时空转换、刺绣针法对艺术特质的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双面全异绣高超工艺技术与优良艺术品质完美结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保持湘绣的独特艺术特质和刺绣工艺技术是湘绣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书海无边     
《北京纺织》2011,(7):249-249
雪宦绣谱作者:[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内容简介:《雪宦绣谱:传统手工刺绣的针法绣要与剖析》是中国第一部详细介绍传统手工刺绣的理论专著。详细叙述了传统手工刺绣的用具、工序及针法的运用要领,收录了近千幅绣品,从中国四大名绣到民间特色绣种,全面展现了传统刺绣的技艺特点和文化要领。作者集毕生刺绣技艺经验,系统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构图、色彩等刺绣要领。在编译时,更补入了湘、粤、蜀三大名绣,以及更多民间特色绣种,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是学会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最完备读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西刺绣业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描述,结合国家带给山西刺绣业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规划设想,并从传统艺术的挖掘和整理、人才的培养、绣品的创新、龙头企业的扶持及品牌的培育和宣传推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求山西刺绣业早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Joseph McBrinn 《Textile》2017,15(3):292-323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Modern British Needlework” exhibition held at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July 1932 was the watershed moment in rehabilitating embroidery’s reputation as a modern art form paving the way for its acceptance into art galleries and art schools in the post-war era. This exhibition, however, was only one in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plays of embroidery that took place throughout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 Many of these included large exhibits of embroidery by men (disabled ex-servicemen, male artists, designers, aristocrats, celebrities and political figures) that today are largely forgotten. In reconsidering the interwar needlecraft hobby phenomenon, it is evident that some men, such as the artist Ernest Thesiger, were as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the so-called “cross-stitch craze,” as women artists such as Mary Hogarth and Rebecca Crompton. Camp, charismatic and well-connected, Thesiger employed embroidery as part of wider process of self-fashioning in a historical moment that witnessed the increasing alignment of effeminacy and homosexuality. This article offer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sculine needlework” exhibitions in the period and a reading of Thesiger’s “effeminate embroidery,” to show how the new “queer hobbies” of the interwar years were encoded and decoded by contemporary audiences.  相似文献   

13.
蒋妮 《纺织报告》2020,(2):92-93
刺绣艺术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发展和变革,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形式之一。在国内市场,传统手工刺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不断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民间刺绣发展到现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为日用品设计提供了灵感。文章主要通过追溯民间刺绣的起源与发展,探析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日用品中的美学价值和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用品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民间刺绣在现代家居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金怡 《丝绸》2022,59(2):152-157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绣外销织物呈现观赏型、定制型及批量型三种品类,且它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方式及程度上表现不一致,在艺术形式及制作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外销观赏型通过西方透视构图、色彩光影明暗烘托、水路技艺等艺术手段强调整体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外销定制型通过图案的题材和造型等艺术形式突出图案构造的创新;外销批量型则通过就简的工艺、艺人的分工合作等方面突出制作的程式化特点。虽然它们呈现的艺术特色有所区别,但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历史时期的湘绣艺术题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凡  徐青青  李湘树 《纺织学报》2009,30(10):124-129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对湘绣题材选择的影响入手,将湘绣由民间原生态刺绣发展为现代刺绣的整个过程分为4个历史时期,分别为:原生态刺绣题材时期、近代湘绣从原生态题材向现代工艺品题材的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年代政治化题材盛行时期、市场经济年代的现代湘绣题材创新时期;深度分析不同题材时期的湘绣在刺绣针法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题材变化对湘绣艺术特色发展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湘绣衰落现状,进一步探讨艺术特色在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题材扩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荣荣  梁惠娥 《纺织学报》2008,29(12):78-82
 民间服饰既是人们生活的实用必需品,又是传达民间艺术和制作者丰富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刺绣技艺则是表现实用性和传达民间朴素情感的艺术媒介。首先,立足于衡量我国古代女性必修的"女红"——刺绣技艺,诠释了民间制作者通过刺绣技艺所展现的出于内心自尊和确立自身地位的求美表爱情结;其次,以我国民间一贯追求的"福、禄、寿、喜、财"吉祥主题为基础,总结和归纳出形态各异的刺绣图案所表达的祈富求名情结、祈福益寿情结、趋吉避凶情结、生殖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7.
张盼 《江苏纺织》2013,(12):47-49
本文从电脑刺绣针法表现的角度,探讨针法与图案风格的表现关系,使用对比论证来阐述电脑刺绣针法的不同组合和系数设置对图案风格要素的影响,主要是从不同针法形成的肌理来增强电脑刺绣图案的表现力。电脑刺绣针法所形成的肌理形态在绣线的疏密、方向、色彩上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不同的针迹效果造成的视觉美感包括精细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朴素美、自然美等。最终得出用针法组织来塑造图形的造型艺术,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在电脑刺绣图案设计中同样需要对针法运用的娴熟才能表现出不同与其他造型艺术的色泽感、空间感。  相似文献   

18.
苗绣     
孙佩兰 《丝绸》1998,(5):39-40
苗绣是我国刺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文章介绍了苗绣在图案题材、色彩搭配、表现手法及刺绣工艺上的独特风格,富有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19.
温馨 《纺织报告》2021,(2):51-52
文章以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刺绣品为基础,探讨其在现代服饰中进行传承与创新设计的方法和可行性,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记录了课程的理念、方法、流程、成果,并总结了对江陵楚墓丝织刺绣艺术进行研习与创新设计的心得。  相似文献   

20.
以水墨绘画效果在电脑刺绣针法中的实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墨图案的作画工具、颜料特性所形成的肌理特征整理对比,提取出其在用笔用墨方面的特征,着重用电脑刺绣针法实现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水墨肌理。针法搭配与针迹属性的调节直接影响到产品效果,实践表明水墨效果的电脑刺绣产品具有柔软、细腻的自然韵味及古朴典雅的人文气质。用针迹肌理模仿绘画的笔触,产生新的图案表现形式,增加电脑刺绣的艺术审美,在现代艺术设计和纺织品市场中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针对电脑刺绣在产品风格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提供技术上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