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尹炜 《人民长江》2014,45(15):18-21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建成通水,其水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分析了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丹江口水库调水水质目标与目前的水质现状,提出了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需求,并展望了未来水源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应用、实践管理与理论提升等方面的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自然状况及面源污染现状出发,初步分析了水源地内的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等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域的面源污染成因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流域内治理面源污染的一些相关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刘辉 《人民长江》2012,43(12):20-22
为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水质安全提供基础资料,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现状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指出:目前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局部库湾及支流污染较重,且存在突发水污染隐患;水质监测网点布设有待优化,应加强监测信息共享、水质监测与预警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6项具体工作建议,以提升水质监测工作能力,为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建设,是中线水源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通过分析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相关法规的现状,总结了现行法规在管理体制、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污染防治、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态补偿、环境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法律责任、保护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规定对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管理的适用性,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建设需求和现行法规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命线,开展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是“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要保障,也是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针对中线水源地特点,以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为核心开展了保护区划分工作,在分析国内外保护区划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丹江口水库分流情况、污染源对调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污染物浓度年龄时空分布特征等,采用类比经验法、不利排污情景法以及应急响应法等3种方法,提出了中线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应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推荐方法,辅以GIS技术,分别划分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范围以及准保护区范围,并对各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有利于协调周边省份和地区的水环境保护管理,推动水源保护立法,为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提供重要保障,体现新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文耀 《人民长江》2006,37(12):75-76
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为750 km2,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3,正常蓄水位157 m时库容为175亿m3.从丹江口水库的自然状况出发,分析了流域内水质、水量、水土保持、林业、农业、渔业及工业发展等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丹江口水库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的一些相关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兆孝  穆宏强  陈蕾 《人民长江》2009,40(16):73-7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搞好水源地保护,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在分析研究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保护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保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翁立达  叶闽  娄保锋  张万顺 《人民长江》2005,36(12):24-25,43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符合水源地水质要求,但库周和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严重滞后,是水库水质的潜在隐患,应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丹江口水库库区污染主要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库汊区水体的污染,针对污染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水环境问题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尹炜  史志华  雷阿林 《人民长江》2011,42(13):90-94
为了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变化情况,依据多年的水质实测资料,对丹江口库区各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国家标准,丹江口水库水体水质总体良好,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但由于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库区水体水质存在恶化趋势,点源污染依然严重,面源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库湾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且存在一些潜在污染风险源。目前,需要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质的监测,并采取相应污染控制措施,保障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状况不仅关系到库区水质安全,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中线工程调水的成败。通过对丹江口水库氨氮(NH3-N)浓度的动态监测研究,探讨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水体氨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库区水体氨氮污染主要来自于入库干、支流,入库支流氨氮浓度最大,入库干流断面氨氮浓度次之;季节上总体呈现旱季枯水期氨氮浓度高,雨季丰水期氨氮浓度低的变化特征;空间上,汉江库区表现为氨氮浓度沿程递减,而丹江库区出现下游断面氨氮浓度大于上游断面的情况,存在底泥释放污染。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丹江口水库污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担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任。结合丹江口水库特点和现状,剖析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安全建设面临的短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水质安全建设总体框架,阐述了数据底板建设、模型与知识库扩展、业务应用支撑等主体建设内容与核心技术,总结了水质安全建设特色与亮点。研究可为高质量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数字孪生建设提供支撑,为其他水源水库水质安全数字孪生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环丹江口水库土壤类型进行调查分析,提升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淹没线以上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涵养库周水源,保证库区留置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清洁稳定,确保京津及沿途人民吃上放心水"。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丹江口水库土壤有3个土类,8个亚类,22个土属,71个土种。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从丹江口水库的自然状况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水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但由于流域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着水质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流域内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和库区目前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矛盾突出;部分支流水质污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尾矿安全和无序开发水电存在隐患;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薄弱等。阐明了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通过建立“5+1”流域协调管理模式,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切实保证中线水源区一江清水入库和一库清水北送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通水以来,工程持续安全平稳运行。然而,由于丹江口水库面积大,范围广,涉及陕西、河南和湖北省3省,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①水库管理薄弱,如水库管理设施缺乏、水库保护和管理经费尚无渠道落实、消落区管理难度大等;②部分入库支流水质难以达标及入库支流总氮负荷高,如2017—2018年神定河和泗河入库断面水质仍为Ⅴ类甚至劣Ⅴ类,入库支流总氮浓度在2~10 mg/L之间;③中线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仍未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针对水源地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设必要的水库管理设施和核增水库保护和管理经费,规范消落区的保护和利用模式,明确入库支流水质改善和提升监督管理办法及总氮负荷削减措施,以及尽快制定并颁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从思想观念、运行机制、治理措施等方面,对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正式通水,如何对水源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成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文章在对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水源地生态红线、建立水源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水源地水质健康综合评估体系与信息档案系统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主要作为北京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决定调水成败.长距离输水存在水质风险,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潜在的水源地水质风险、输送过程风险、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水质差异影响等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及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突发水污染事件预案及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抵御灾害及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本市调蓄池库水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外调水与本地水适应性生态研究等输水水质安全对策,以保障南水北调调水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健康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和单因子法对2015年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了评价。单因子评价中,除总氮外,其他水质指标都较好。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相比单因子评价法能够更加简明直观地反映综合水质状况,并且能包容总氮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在丹江口水库水质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引丹江口水库弃水可调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供水目标是华北平原的京、律、冀等地区,汉江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近期工程的水源地,地理位置优越,能自流向京、津地区和黄淮海平原供水,而且水质好。南水北调可调水量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近期有专家提出引丹江口水库弃不北调的方案。丹江口水库的弃水可调水量究竟能否满足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区的要求,采用两种方法对比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的弃水多年平均可达50亿m^3,但多年平均弃水可调水量仅为12.6~14.5亿m^3,年内分配不均,只发生在汛期的较短时间内,多年平均可调水天数不足25d,年际变化大,有36%的年份完全没有弃水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