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霍尔曲线在聚驱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霍尔曲线图法做出了注聚区块的霍尔曲线,并利用霍尔曲线斜率的比值即视阻力系数评价了聚合物驱的有效性.通过视阻力系数与周围油井受效的关系给出了视阻力系数的合理范围,并提出了使视阻力系数向合理范围转化的做法,对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窜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地层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形成优势流场,导致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沿优势流场窜流指进,降低了聚合物驱油效率,应用与地层孔隙相似的微观填砂模型,模拟地层非均质性进行聚合物驱窜流微观实验研究,通过微观动态图像处理系统对聚合物的窜流规律、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提高了采收率,但仍沿高渗透条带指进窜流,指进速度与地层系数密切相关,后续水驱中由于聚合物阻力效应,扩大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但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仍然较低,提高低渗透地层的采收率是聚合物驱后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3.
水驱油田合理注采压力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优化研究是开发水驱油田关键环节之一。以往采用的算法均存在缺陷:①“吸水、产液指数法”未考虑注采不平衡问题、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②“吸水、产液指数及注采比法”未考虑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③“吸水、产液指数比及注采压差法”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④“考虑单井及地层压力变化法”未考虑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水驱油田注采压力剖面,提出了优化研究水驱油田注采压力系统的新方法。与以往的算法相比,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注采不平衡、油水密度差异、体积系数、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方法可适用于水驱油田任何油藏类型、任何油层压力分布状况条件下的合理注采压力系统参数计算。运用新方法对胜坨油田胜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油藏进行了合理注采压力系统参数计算,得出了该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为1.42,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7.29 MPa,此时合理采液量为14 572.41 m3/d,比调整前增加12 452.41 m3/d,合理注水量为15 906.88 m3/d,比调整前增注13 566.88 m3/d,提液增注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及聚合物转后续水驱油藏注水压力高、欠注严重的问题,分析了油藏堵塞欠注原因,对现场堵塞物进行分析,结合普通氧化解堵剂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研制出新型的聚合物解聚剂,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该解聚剂在常温下处于失活状态,安全、稳定;在储层温度下释放氧自由基,溶解近井地带聚合物堵塞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成小分子聚合物,溶解聚合物堵塞物能力在90%以上,降黏率达到90%以上。在现场试验应用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配套预处理工艺,后期稳定处理工艺,复合作用实现注聚井及后续水驱欠注井的解堵增注,提高增注效果,延长稳定注入有效期。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长庆油田Y19区块注水井普遍存在的长期高压欠注和措施有效期短的问题,通过开展岩石矿物成分、储层敏感性、地层流体与注入水的配伍性等分析实验,找出了引起注水井高压欠注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储层敏感性、注入水引起的润湿反转及化学结垢堵塞。对此,室内研发出一套由低伤害酸液、硫酸盐垢解除剂、纳米疏水材料段塞组成的疏水降压增注液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解除化学结垢堵塞,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水驱毛管阻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引起注水井高压欠注的主要矛盾。已完成的2口现场试验井均达到配注要求,且注入压力下降均超过2 MPa,累计增注8 077m~3,较常规措施有效期延长4个月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为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作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控制气田水回注泄漏风险,将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防控关口前置。方法结合回注井日常运行参数,建立了回注井Hall曲线关系,利用回注井累积注入量与Hall积分(注入压差×累计时间)的线性关系,监测回注异常工况,并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结果验证。结果应用Hall曲线能更为简便直观地对回注井进行跟踪监测,消除单次注水参数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在气田水回注井地下水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实现回注风险的提前预警,提高气田水回注井泄漏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下一步回注井地下水环境风险预警奠定基础。结论气田水回注应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气田水回注井完整性管理为核心的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L油田为薄互层砂岩油藏,目前处于中高含水期,且新钻调整井投产初期递减严重,月递减率达4.9%,远高于理论递减值,造成数模拟合和产能预测难度大。为此,在精细油藏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钻调整井水淹测井解释结果和随钻测压等资料,分析各类储层在不同生产时期的动用状况,总结薄互储层动用规律,并结合渗流力学原理,通过ROCKTAB关键字在数模中引入地层传导率因子与地层压力降关系,以相似表征薄互储层动用指数递减规律。结果表明,调整井钻遇的薄互储层初期对产量有贡献,后期产量减少甚至部分储层无产量。该成果在该油田老区综合调整钻前井位优化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老井拟合精度,并有效地指导了开发井配产和指标预测。  相似文献   

8.
对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能与渗透率表征等技术的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藏地质与开发理论为基础,通过矿场实际资料的深入分析,运用超越性思维方法,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能的新做法。即采取超前注水达到异常高压油藏,不仅可以提高单井产能,还可以延长油井稳产期及低含水开发期。实施这一做法,将更多的有效开发动用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明确提出了油藏描述中以往对储层渗透率采取的常规线性内插的不足,而应以对数规律内插更为科学这种渗透率表征的新思路,将更科学合理描述储层物性变化;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可以超过油层的破裂压力的设想,突破了多年制定的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的注水技术政策,将为低渗透油藏工程设计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并节省大量的重复建设注水系统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平均埋藏深度2 300 m,平均渗透率仅为2.1 mD,在开发过程中多数断块单井日注水低于15 m3,采油速度低于0.3%,严重制约该类油藏的规模上产。为实现该类储层的有效注水开发,引入了大规模压裂技术,在对大规模压裂提高单井产量及缩小注采井距主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压后水驱动态模拟,确定了大规模压裂井具有初期产量高、注水受效快、见效后含水上升快的水驱开发特征。针对压后水驱开发特征,提出了“邻井错层、隔井同层”的压裂方式及压后提压与周期注水相结合的注水能量补充方法。研究表明:大规模压裂技术可使单井产量提高至常规压裂的2.0倍,通过压裂设计及注水补充能量方式的优化可使水驱采收率提高至26%,实现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0.
崔传智  郑文乾  祝仰文  元福卿  吴忠维  隋迎飞 《石油学报》2021,41(12):1643-1648,1656
稠油油藏在高轮次蒸汽吞吐后转入降黏化学驱是实现稳产的有效接替生产方式,根据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降黏化学驱井网加密的需要,以各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拟见水时间趋于一致为目标,建立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方法。针对蒸汽吞吐后地层中的含水饱和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在Buckley-Leverett方程的右端项引入了注降黏剂开始时含水饱和度的等效注入量,并考虑降黏化学驱过程中原油黏度时变特征,建立了拟见水时间计算模型,采用时间迭代求解得到拟见水时间;以各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拟见水时间的方差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加密井井位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方法的准确性,该研究成果对稠油油藏转降黏化学驱合理部署井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蒸汽吞吐后转降黏化学驱加密井井位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稠油油藏在高轮次蒸汽吞吐后转入降黏化学驱是实现稳产的有效接替生产方式,根据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降黏化学驱井网加密的需要,以各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拟见水时间趋于一致为目标,建立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方法。针对蒸汽吞吐后地层中的含水饱和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在Buckley-Leverett方程的右端项引入了注降黏剂开始时含水饱和度的等效注入量,并考虑降黏化学驱过程中原油黏度时变特征,建立了拟见水时间计算模型,采用时间迭代求解得到拟见水时间;以各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拟见水时间的方差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加密井井位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加密井井位优化方法的准确性,该研究成果对稠油油藏转降黏化学驱合理部署井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储气库运行过程中,由于周期性注采气造成库区内压力频繁变化,导致储层注采能力及物性出现不确定性的变化,为此,持续开展了停注后压降试井工作,监测注采井压力与注采气量,总结库区内地层压力、储层物性参数(井筒储集系数、表皮因数、渗透率等)、储层边界随时间与累积注入量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注采井注气波及范围及地层连通情况,为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及科学管控提供了可靠依据。从建库初期至目前,压降试井技术现场应用50余井次,保证了注气压力、地层压力满足储气库安全运行设计要求,也为辽河油田其他储气库群监测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Analytical procedures, based on dimensionless pressures and derivativ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layers of a crossflow layered reservoir, are derived. Results show that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calculating fluid 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depends on the type of well used as active well during interference test. If the wells are completed within the same layer, only regional permeability between the wells will determine the rate of interference apart from the rate of withdrawal from the active well. In this case, horizontal wells produce stronger interference than a vertical well given the same anisotropy and rate history. If the well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layers, then the degree of crossflow between the layers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nterference.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藏蒸汽驱注采参数优化的正交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汽驱注采参数包括注汽温度、干度、压力、速度、采注比和生产井井底流压等,蒸汽驱开采效果是注采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机理比较复杂。采用常规的单因素优化设计方法可研究各因素单独变化时如何影响蒸汽驱效果,但对于多参数问题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正交数值试验是解决多因素问题的有效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确定注采参数的位级取值,利用正交表得到少量的组合方案,对方案进行数值试验,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定义了蒸汽驱开采效果的评价指标。采用直观分析方法确定最优的参数组合,数值试验表明,正交数值试验法得到的注采参数组合可达到最优的蒸汽驱开采效果。利用方差分析法得到注采参数的显著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井井底流压〉蒸汽干度〉采注比〉注汽速度〉注汽温度〉注汽压力。正交数值试验结果可为现场蒸汽驱注采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鸿照  孙野 《岩性油气藏》2013,25(3):127-130
S 断块为一中低孔、中低渗稠油油藏。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优选了该断块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吞吐转入蒸汽驱的操作参数。 结果表明:直井射孔位置与水平井垂向距离 15 m、水平井射孔位置与油层底界垂向距离 7.0 m,直井吞吐 8 周期、水平井吞吐 6 周期,地层压力降至 5 MPa 左右,注汽速度 84 m3/d,井底蒸汽干度 >40%,采注比 1.2,为吞吐转汽驱的最佳操作参数。 上述操作参数能使 S 断块吞吐转汽驱有效运作,提高原油采收率,也为同类型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吞吐转汽驱的操作参数优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申婷婷 《特种油气藏》2022,29(6):111-118
针对新疆油田F油田齐古组非均质油藏驱泄复合井网加密水平井与老井不均匀连通的问题,从改善水平段井筒周围渗流条件出发,提出水平井微压裂扩容改造技术。通过室内岩心实验、地质力学有限元模拟及热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微压裂扩容技术的可行性及扩容后储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储层石英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且孔隙结构发育,有利于注水扩容改造;稳定提压过程中扩大挤注液的波及范围,进而降低周围储层有效围压,可大幅提升扩容改造程度;扩容后储层纵向位移量和孔隙度增大幅度明显优于横向,有助于上下注采井连通。微压裂扩容后经过5周期吞吐预热,油井间可快速建立热连通,预热期间周期产油、油汽比明显提升,且水平段动用程度大幅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驱泄复合井网的注采井间连通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东河塘石炭系油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几个开发调整阶段,虽然总体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所以笔者结合该油藏的地质和动态特征进行了各井注产量劈分,筛选出一些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分别对两套独立的注采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认为:由上部两岩性段组成的注采系统开发效果较差,表现出"难采、难注"特征,而由下部各岩性段组成的注采系统开发效果较好。因此有利于细分开发层系、更好地进行油藏开发与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18.
聚凝体聚合物膨胀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决水驱窜流严重和采收率低的问题,对聚凝体聚合物的抗酸、抗碱、抗盐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碱性和高盐条件下,聚凝体聚合物的吸水膨胀速度变慢,但充分吸水膨胀后的体积膨胀倍数仍能达到10倍左右,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吸水膨胀性好,能够适应恶劣的油藏条件。岩石流动实验表明,聚凝体聚合物驱可在聚合物驱的基础上再提高采收率12%。  相似文献   

19.
子北油田主力生产油层是长6油藏,属低孔、低渗、低压油藏,地下油水关系复杂,油井采用压裂投产,地层能量特别低,能量亏空严重,产量递减较快。为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对该区的地质认识,分析了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及补充能量的必要性,探讨了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确定,为改善子北油田长6油藏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机理研究和国外矿场实践表明,C02驱油可以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在腰英台油田进行7注30采的CO2驱油试验,注气1a后,16口油井不同程度见气。针对试验区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的地质特征,结合油井见气前、CO2前缘突破到井口、气量稳定与上升、接近气窜前后和严重气窜等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系统分析了CO2驱油井的见气规律。研究认为裂缝发育方向上的油井优先见气,快速气窜;沉积微相是控制C02平面运移方向与速度的主要因素;同一沉积微相上,储层物性好的高渗带是C02黏性指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紧密跟踪动态,建立腰英台地区油井的气窜标准,剖析了不同见气阶段生产特征的内在原因,给出气窜井与气窜井组的监测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