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高陡边坡小型危岩体破坏模式、运动形态进行探讨,利用ROCKFALL软件对恢复系数进行反演,并对藏木水电站高边坡小型危岩体的运动距离、弹射高度及动能进行分析,得出SNS被动防护网最佳设置位置及防护网安全系数。通过本工程实践,得出根据小型危岩体规模、发育程度,采用定量化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SNS柔性网防护系统是利用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来防治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由瑞士布鲁克集团研制开发和应用。结合盖下坝水电站右岸高边坡开挖采用SNS柔性防护系统支护的工程实践,介绍了SNS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材料要求、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SNS柔性网防护系统是利用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来防治坡面地质灾难的柔性防护系统,由瑞士布鲁克集团研制开发和应用。该技术系统自1995年引人我国后主要用于路堑边坡的防护。本文结合锦屏一级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采用SNS柔性防护系统支护的工程实践,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材料要求、施工方法和技术办法。  相似文献   

4.
SNS被动防护系统在边坡防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NS(Safety Netting System)被动防护系统在广西河池(水任)至南宁公路防护工程中的运用,比较了常规的锚喷方案与SNS被动防护系统的优缺点,介绍了柔性防护网的概念及特点,并对该防护系统的施工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SNS柔性被动防护网是用来防治边坡地质灾害作用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可以提高高陡边坡岩土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结合西藏藏木水电站高边坡开挖施工采用SNS柔性被动防护系统的工程实践,介绍了SNS柔性被动防护系统的设计、材料性能指标、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SNS柔性网防护系统是利用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来防治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由瑞士布鲁克集团研制开发和应用.该技术系统自1995年引人我国后主要用于路堑边坡的防护.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采用SNS柔性防护系统支护的工程实践,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材料要求、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SNS防护系统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类型、施工工艺和技术特点,结合不同的工程实例分析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为工程防护工作提供了一种较新的防护技术,为今后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设计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08年4月组织专家组开展贵州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前的现场检查,鉴于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工程正在实施,专家组认为,右岸坝肩上方的Dr2号危岩体规模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对工程安全运行影响大,要求尽快完成Dr2号危岩体的加固处理,在Dr2号危岩体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枢纽专项验收。此后,建设单位组织对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并于2013年12月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全部完成。  相似文献   

9.
谢豪 《水力发电》2017,(7):21-21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08年4月组织专家组开展贵州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前的现场检查,鉴于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工程正在实施,专家组认为,右岸坝肩上方的Dr2号危岩体规模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对工程安全运行影响大,要求尽快完成Dr2号危岩体的加固处理,在Dr2号危岩体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枢纽专项验收。  相似文献   

10.
系统归纳、总结了各阶段索风营Dr 2#复杂危岩体的加固处理思路及其逐步完善过程,分析指出索风营Dr 2#危岩体采取"顶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综合处理措施,是索风营Dr 2#危岩体加固处理成功的关键。由于索风营Dr 2#危岩体规模、技术复杂性及施工难度均属国内首例,文章为类似的边坡及危岩体加固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溪洛渡水电工程坝区高边坡危岩体分布广泛,对建筑物、大坝以及整个发电系统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等问题,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危岩体分为孤立式、悬挂式、贴坡式、软弱基座式和碎裂结构式等5种类型,指出每一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失稳模式。在充分揭示危岩体边界条件、形成机制以及失稳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危岩体稳定性、危险性分级和系统评价方法,为高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陡峡谷地区,碎裂松动岩石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起到重要影响。针对碎裂松动岩体的定量化指标获取尚无成熟方法、碎裂松动岩体稳定分析困难、防护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一套碎裂松动岩体高边坡稳定分析及防治的解决方案。对碎裂松动岩体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破坏模式;根据碎裂松动岩体的分布范围及主滑动方向进行计算剖分,基于有限元应力的虚功率法对碎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边坡稳定分析结果对碎裂松动岩体边坡不稳定位置采用削坡开挖、喷锚支护、柔性防护网防护以及坡面截排水相结合的处理措施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3.
结合拉西瓦水电站Ⅱ号变形体高边坡的治理,介绍了施工中避免大方量的石方开挖及锚固技术。采用Safety Netting System(SNS)主动与被动联合支护技术,使岩体在施工期及电站运行期保持稳定,这种新技术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工期及节约施工成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沙坡头坝基岩体主要为石炭系泥岩和页岩。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岩体中微结构面发育,泥岩和页岩干密度小、亲水性强、失水干裂、遇水软化、膨胀性,力学强度低,属极软岩。通过对泥岩、页岩物理力学特性、水理特性及变形特性研究,提出坝基软岩保护及处理措施,解决了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坪头水电站闸首左岸工程区边坡近乎直立,高约160m,坡面存在较多潜在危岩块体和局部凹岩腔,顶部为约35°-45°的块碎石土古滑坡堆积,坡面存在滚石及人畜活动,危石威胁闸首建筑物施工及运行期安全.通过对传统加固处理方案和新型柔性防护网处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对比,最终采用后者对边坡进行防护处理设计,有效解决了高陡边坡施工...  相似文献   

16.
张国平  孟顺 《人民长江》2018,49(24):36-38
杨房沟水电站枢纽区高边坡危岩体量多面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稳定性差。为保证枢纽施工安全,需对高位危岩体展开治理。高位岩体治理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踏勘采取综合措施,比如开挖清除破碎岩体、锚杆支护浅层裂隙岩体、挂网混凝土、主被动防护网,保证了枢纽区自然边坡岩体稳定,实现了高边坡治理安全零事故目标,有效保障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7.
钻爆施工隧道围岩爆破损伤累积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并为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降低施工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研究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多次爆破振动对隧洞围岩带来的累积损伤影响。首先,以质点振动峰值速度作为围岩损伤判定标准,根据围岩损伤程度利用强度折减法设置围岩力学参数,对理论公式进行推导。其次,通过软件进行多次爆破开挖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爆破损伤的分布规律和范围。最后,量化分析并拟合成果数据,对比不同围岩等级、不同部位爆破损伤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爆破损伤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且与文献中的测试数据接近;掌子面前方的累积效应最大,其他部位较为接近;Ⅳ级围岩的爆破损伤分布范围最大,其次为Ⅲ级围岩,最小为Ⅴ级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考虑岩体安全厚度、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时,应当计入累积损伤效应增大系数。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矿山等工程项目中,为隧道掘进施工方案和防护措施制定提供数据参考,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地下核电站将反应堆等涉核建筑物布置于稳定的山体中,在厂址选择时必须评价极端严重事故工况下可能的地下水污染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结合地下核电站洞室群赋存岩体特征,提出采用以三维渗透系数张量表示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模拟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建立"隐含断层"渗流模型,求解洞室群三维渗流场。并以该渗流场为基础,进行核素运移计算。对某初选的地下核电站厂址进行模拟计算表明:在渗控措施作用下,地下洞室群工程区处于"疏干"状态;即使在严重事故工况下,向反应堆洞室内注入冷却水后,洞室内外渗流场不连通,核素不会随消防水渗入外界。  相似文献   

19.
杨房沟水电站自然边坡高陡,边坡岩石节理发育,浅部岩体卸荷作用明显,局部岩体松动,山脊突出或边坡陡峻的局部形成了危岩体、危石群等,严重威胁下部建筑物、人员及设备安全。笔者通过分析危岩体特点,确定了危岩体治理的总体目标、原则及设计方法,提出了治理方案、施工技术及监测、预警等综合措施,解决了边坡稳定及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