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强度球墨铸铁凸轮轴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州铁模覆砂生产球墨铸铁凸轮轴.用正火和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改善了球墨铸铁的基体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用该了工艺批量生产的球墨铸铁凸轮轴的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青量大于95%.铁索体和碳化物青量都小于5%,百墨球化率在80%以上,最大石墨直径水超过0.08mm.平均直径小于004mm;该凸轮轴本体的平均抗拉强度大于9000MPa.伸长率大于4%.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钒钛生铁和球铁生铁对Cr-Cu—Mo可淬硬铸铁凸轮轴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讨论了D型石墨的形成机理以及D型石墨灰铸铁凸轮轴具有较高强度和较高硬度的原因。研究表明,采用74%钒钛生铁+26%球铁生铁生产的凸轮轴的显微组织由95%以上的珠光体和少量渗碳体组成,石墨形态为D型,凸轮轴的本体铸态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为302—327MPa和248—263HB;全部采用球铁生铁生产的凸轮轴的显微组织也由95%以上的珠光体和少量渗碳体组成,石墨形态为较粗大的A型,凸轮轴的本体铸态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为202。238MPa和220~237HB;采用77%球铁生铁+23%钒钛生铁时,凸轮轴的显微组织仍然由95%以上的珠光体和少量渗碳体组成,石墨形态为较细小的A型,凸轮轴的本体铸态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237~273HB和241~250MPa。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含钛D型石墨灰铸铁的显微组织中有20%-30%的初生奥氏体,这些初生奥氏体与一般的D型石墨灰铸铁中的初生奥氏体不一样,它们在随后的固态相变过程中全部转变成了片间距约为100nm的珠光体。这种不含石墨的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高于346HV)都较高,因而是含钛D型石墨灰铸铁具有较高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一种球墨铸铁铸件进行了等温正火处理,分析了其不同等温正火工艺下的布氏硬度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等温温度一定时,随着正火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随之升高,当正火加热温度一定时,随着等温温度提高,硬度逐渐降低。加热温度为900 ℃、等温温度为650 ℃处理后球铁铸件的显微组织为大量珠光体(>85%)和少量铁素体,硬度较高(375~380 HB);正火温度较低(850 ℃)、等温温度较高(700 ℃)时的显微组织为大量的游离铁素体(>60%)和少量珠光体,硬度较低(200~205 HB)。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球墨铸铁等温正火工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3Cr2W8V模具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火+球化退火的3Cr2W8V模具钢组织为球状珠光体,1050℃淬火的模具钢组织为1级隐针马氏体,640℃回火的碳化物分布均匀,硬度较高,断裂韧性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含Nb耐磨Cr-Mo铸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880或910℃正火,均可细化钢的铸态组织,并且经910℃正火的钢的硬度更高,珠光体较细小均匀;910℃正火后分别在450、500和550℃回火,在500℃回火的钢的硬度较高。该耐磨Cr-Mo铸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10℃正火然后500~550℃回火。  相似文献   

6.
热处理工艺对超高碳钢显微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超高碳钢的微观组织,分析了滑动速度和载荷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化退火后,其组织由铸态时的细片状珠光体加网状碳化物变成球状或粒状的珠光体;正火后,高碳钢组织转变为片状珠光体加颗粒状碳化物;淬火+低温回火后,碳钢组织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在球化退火、正火及淬火条件下,材料的摩擦系数均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磨损率则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条件下,高碳钢在淬火+低温回火处理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明显低于球化退火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相似文献   

7.
用正火的方法提高低合金可淬硬铸铁凸轮轴的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引用球铁正火工艺来保证低合金可淬硬铸铁凸轮轴的铸态珠光体含量的方法,提高该材质凸轮轴硬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方法,在Q345B钢基体表面堆焊YD212型焊丝形成复合板。研究了淬火、正火和喷液淬火+回火3种热处理工艺对复合板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未热处理复合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热处理工艺均使复合板的熔合层和堆焊层显微组织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基板层珠光体含量发生变化。热处理使复合板的各层硬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正火处理的提升幅度较小。采用喷液淬火+回火热处理得到的复合板,其基板层珠光体含量较高,硬度和韧性显著提高,熔合区韧性明显改善,堆焊层硬度优良,其冲击吸收能量是未热处理复合板的1.57倍。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火热处理+20%冷轧变形+650℃高温回火1 h的工艺制备了高强度低温用结构钢,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处理工艺对高强度细晶粒低温用结构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后高温回火处理的试样显微组织由粗大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上贝氏体组成,800℃亚温正火处理试样组织为铁素体和回火粒状贝氏体,920℃、950℃完全正火处理后组织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正火处理后试样晶粒尺寸均得到细化,晶粒尺寸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0℃亚温正火处理试样具有最佳的强韧性匹配,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637 MPa、706 MPa,-20℃和-50℃下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63 J、40 J,比冷轧变形后高温回火处理试样的冲击韧性提高了约4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火热处理+20%冷轧变形+650℃高温回火1 h的工艺制备了高强度低温用结构钢,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处理工艺对高强度细晶粒低温用结构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后高温回火处理的试样显微组织由粗大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上贝氏体组成,800℃亚温正火处理试样组织为铁素体和回火粒状贝氏体,920℃、950℃完全正火处理后组织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正火处理后试样晶粒尺寸均得到细化,晶粒尺寸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0℃亚温正火处理试样具有最佳的强韧性匹配,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637 MPa、706 MPa,-20℃和-50℃下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63 J、40 J,比冷轧变形后高温回火处理试样的冲击韧性提高了约4倍。  相似文献   

11.
高速线材轧机的控制冷却技术 ,也称在线热处理 ,是直接关系到产品力学性能及其均匀性的关键工艺 ,采用轧后控制冷却技术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实现了生产节能。在我国新建高速线材车间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相似文献   

12.
田鹏  韩威  李鑫磊  董占斌  李群  孙伟明 《轧钢》2014,31(6):57-59
在深入研究某中厚板厂新增超快速冷却系统的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已掌握的德国西马克层流冷却控制技术,提出了两个冷却设备的基础自动化系统和过程自动化系统联动控制技术方案,为新增超快冷控制系统的嵌入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基于UFC-ACC联动冷却控制系统,该厂已开发并批量生产了多个钢种(管线钢、高强钢、压力容器钢等)中厚板产品。  相似文献   

13.
GCr15轴承钢棒材在轧制后的冷却过程中往往会有网状碳化物的形成,对轴承钢的质量和寿命产生影响。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轧制后的控冷工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860 ℃终轧温度下,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晶界处二次碳化物由网状分布逐渐变为半网状、短条状分布,珠光体球团直径明显细化,CCT曲线得到的珠光体析出温度区间主要集中在600~700 ℃范围内,高温终轧后,控制冷却速率和终冷温度可以达到控制网状碳化物析出并得到珠光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余海 《轧钢》2006,23(3):38-41
介绍了带钢轧后冷却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及以层流冷却为基础的新型架构的带钢冷却装置,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普通层流冷却装置与加强型层流冷却或快速冷却装置不同组合的概况、优缺点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胡小东  胡林  高朋  韩立涛  王丽惠 《轧钢》2005,22(1):23-26
针对斯太尔摩风冷线上因线圈搭接而导致线材通条冷却不均问题,对风冷线前部增加气雾冷却方式进行了实验室和工业实验,探讨其对线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雾冷却不仅可提高线材的强度,而且可使因线圈搭接而导致的冷却不均现象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戚新军  靳玉海  韩彩凤 《轧钢》2004,21(2):68-69
通过在冷床上增加冷却水喷雾装置及采用风机强制散热的方法,提高了冷床的冷却能力,改善了冷床的工作环境,满足了既要提高产量又要保证钢材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鸿生 《轧钢》1998,(1):36-39
介绍了国外引进的步进齿条式冷床制动板的特点及电气控制中偏转板起动时间、制动板起动时间、制动距离的计算。并介绍了调试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攀钢热轧厂层流冷却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晓辉  张中平  李成花 《轧钢》2009,26(6):53-55
介绍了攀枝花钢铁公司热连轧厂层流冷却系统在改造后的的总体情况,包括冷却设备、一级计算机硬件配置、冷却控制方式、冷却策略,以及计算准备处理、预设定计算、修正设定计算等过程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9.
甄立东  刘永利 《轧钢》2005,22(3):31-32,42
介绍了秦皇岛首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水幕冷却系统的概况与控制,以及控制冷却技术对部分中厚板产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穆兰剑 《轧钢》2002,19(6):48-49
介绍了浸水式冷床的工艺特点和具体工艺参数的计算方法,唐钢中型厂采用此冷床后,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