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南灌区控制排水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控制排水的定义、作用、适用条件和运行管理要求,以宁夏银南灌区为研究对象,对该灌区水稻田的控制排水试验资料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排水可以较常规排水抬高地下水位1.8 cm,有效减少50%左右的总排水量和46%左右的地下排水量,在满足水盐平衡的同时,减少了硝氮的排放量,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控制排水在许多国家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控制排水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半湿润灌区控制排水条件下降雨洗盐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山  罗纨  贾忠华  唐双成  武迪 《水利学报》2015,46(2):127-137
通过控制排水措施适当提高地下水位,可以增加半湿润灌区作物对浅层地下水的利用量,缓解灌溉水量的不足。然而,灌区地下水的含盐量一般较高,对盐分在作物根区的过分累积,所需淋洗水量很难得到保证。考虑到半湿润灌区具有一定量的降雨,可能对土壤盐分产生淋洗作用,建立了一个控制排水条件下降雨洗盐计算模型,并以某半湿润灌区盐碱地改良区为例,利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预测出多年(1951—2005)田间水量平衡逐日变化过程,连续计算控制排水以及不同补充灌溉条件下根层土壤盐分多年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当地下水控制埋深为1.2 m时,在无灌溉条件下,研究区降雨虽能起到一定的淋洗作用,但根区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当补充灌溉量在150 mm以上时,研究区降雨能够有效控制土壤盐分,使根区土壤在多年条件下达到良性的水盐平衡。所以,在与研究区类似的半湿润地区,通过控制排水措施合理调控地下水埋深,并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的淋洗功能,不仅可以维持灌区良性的水盐平衡,而且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灌区稻田控制排水对排水量及盐分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罗纨  贾忠华  方树星  王亮 《水利学报》2006,37(5):608-612
宁夏银南灌区每年从黄河引水约16亿m3,其中超过一半的水量以排水形式退回黄河或湖泊湿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排水的含盐量较低,排水过量现象严重,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黄河及湖泊湿地的污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灌区排水系统能力过剩。本文介绍了在该灌区水稻田进行的一项控制排水试验,研究了在生长期内抬高排水沟出口对田间排水和盐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将深度为1m的排水农沟控制到60cm时,生长期内农沟地下排水量减少了50%左右。排水量减少后,田间地下水含盐量增长幅度仅为3.7%,远远低于影响作物生长的临界含盐量。因此,控制排水措施具有节约灌溉用水和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惠农灌区平罗试验区为对象,基于田间观测与灌溉试验结果,在田间尺度采用SWAP模型开展不同地下水调控深度与灌溉制度相结合的水管理方案下土壤水盐动态的模拟,在区域尺度采用MODFLOW模型进行不同水管理方案对区域地下排水量影响的模拟评价,据此分析土壤水盐动态过程和农田排水系统的作用,对拟定的各种水管理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现状灌溉用水量虽有助于减少表土盐分积聚,但地下排水量占灌溉用水量的39.4%;现状灌溉用水量减少50%时,浅埋地下水位会加重表土积盐;现状灌溉用水量减少25%时,作物根区没有产生明显的积盐,地下排水量减少31.4%。因此,较为合理的水管理方案是将现状灌水量减少25%的同时将地下水埋深控制在70cm以下,才能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农田水土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研究农田地表控制和非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时段暴雨产生地表径流中磷质量浓度和总排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平均降雨强度为0.49 mm/min、历时126 min的降雨排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控制排水各时段平均磷排出质量浓度为8.48 mg/L,控制排水平均磷排出质量浓度为4.4 mg/L;控制排水量比非控制排水量减少了13.5%;非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为271.6 mg/m2,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为136.5 mg/m2。控制排水总排水量的减少和排水中磷质量浓度的降低,使得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仅为非控制排水的50.3%。农田地表控制排水显著减少了磷的排出量。  相似文献   

6.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面临着缺水与土壤盐碱化严重等环境问题[1],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运用到实际社会生产中。在新疆运用膜下滴灌技术时,维持灌溉量与排盐量平衡是关键。通过对滴灌棉田播前、春灌前后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不同排水措施即不排水、控制排水、常规排水对春灌洗盐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DRAINMOD-NⅡ模拟暴雨后稻田排水及氮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俞双恩  叶兴成 《人民黄河》2014,(10):136-140
为探究暴雨后稻田排水与氮素流失规律,在宿迁市运南灌区试验基地开展了常规与控制灌排模式下暴雨后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的观测试验,并利用DRAINMOD-NⅡ模型模拟排水量及其NO-3-N和NH+4-N浓度。实测结果表明:控制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排水量减少4.2%~54.9%,NO-3-N负荷减少39.9%~62.9%,NH+4-N负荷减少30.0%~63.3%,表现为次降雨量越大,减排量越大。模拟结果表明:2种模式各次暴雨排水量模拟值的误差均在10.0%以内,4次暴雨排水总量模拟值的误差在5.0%以内;4次暴雨排出的NH+4-N与NO-3-N负荷模拟值常规模式最大误差为6.0%左右,控制模式误差均在5.0%以内,2种模式的相关系数R与效率系数NS指标均较好。采用控制灌排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排水量,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减少NO-3-N和NH+4-N流失;DRAINMOD-NⅡ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暴雨后稻田排水及氮素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节灌控排条件下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灌排面积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化肥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田间对比试验,考虑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的协同效应,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灌排因素对排水量、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和土壤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规律,发现:浅灌深蓄(G1)模式下控制排水(L1)的排水量较非控制排水(L2)的排水量减少了7.59%,浅勤灌溉(G2)模式下L1的排水量较L2处理下减少了8.44%;同时L1处理下NO3--N、NH4+-N、TN、TP流失量分别比L2处理下的流失量减少了34.08%、7.11%、11.31%、56.4%。由此可知,控制排水对减少排水量和氮磷流失量具有明显的效果,G1L1的灌排组合更有利于控制田间排水量、减少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9.
基于干旱内陆河区域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区域水盐平衡模型,结合阿瓦提县节水改造工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项目目标,对阿瓦提县水盐平衡现状及不同方案情景下的水盐平衡状况进行模拟。进而在对各方案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适宜阿瓦提县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运用DRAINMOD-NⅡ模型模拟分析了江苏省临湖灌区不同排水间距对排水量和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水量受排水间距影响较大,氮素流失量在水稻生长前期受施肥和排水间距影响较大,氮素流失量与排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控制排水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氮素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