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外食品工业》2009,(7):10-10
朋友最近很不开心,因为她养了一头迷你猪做宠物。先前每次牵了宝贝出来遛的时候,左邻右舍你赞唇红齿白、我夸憨态可掬的盛况是不见了,敬而远之已是最客气的了,如若不巧和邻居同乘电梯,那当真是感觉被一万个愧疚纠缠,居委会上门拐弯抹角地动员“处理了”,小猪依然不谙世事地吃了睡睡了吃,间或来蹭主人腿撒娇,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绿叶     
与绿叶有关的故事总是挺生动迷人,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故事。 那是小时候,老师正带着我们在山上采集标本,突然有个女生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挺重。见她哭得眼泪汪汪,老师就随手摘下一片树叶,然后吹了起来,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的用树叶吹出的歌——那歌声极明亮,也极美,就这么吹着吹着,我们也就入迷了,那女生也止住了泪,还笑着说了一句:“听老师用树叶吹出的歌,有一种飞了起来的感觉。”她不仅不再哭,还一鼓作气地也学会了用树叶吹歌,而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坚贞不移地认定,树叶里有歌,树叶里有诗,随处可见的树叶,原来神奇之极。  相似文献   

3.
伸出你的手     
2008年的南方,经历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由起初的美丽变成了后来的灾害。电力不能承受她的重量,断了;公路不能承受她的重量,堵了;机场不能承受她的重量,封了;铁路不能承受她的重量,停了。城市被冰雪围成一个孤岛,停水、停电、缺少御寒的衣物和果腹的粮油。  相似文献   

4.
曹毕飞 《中国宝石》2006,15(3):197-199
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包容性的双重特点,对内吸收了大量的汉藏文化,对外吸收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古文化,从而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兼收并蓄,个性突出。色彩斑斓的白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外食品工业》2008,(5):79-81
一向准时的“老朋友”最近怎么了?都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还迟迟不肯露面,难道是?一阵异样的感觉掠过心头。赶快和先生跑到医院,一声“恭喜你,怀孕了”,让你们惊呀不已,甚至不知所措!但不管此时内心有多么慌乱,宝宝已经不由分说地来到了你们身边。从现在开始,你们即将结束“自由人”的潇洒生活,同时,多了一份甜蜜的“负担”,开始了孕育新生命的奇妙旅行。准备好了吗?我们上路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风景     
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去了很多大医院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竟主动开导起我们来:“就算看不见也没什么,不耽误吃不耽误喝的,而且还少看到你们毛手毛脚的,也省得我唠叨,还不好啊!”我们苦笑,我们都早已习惯了她的唠叨,从最初的厌烦到后来的接受,再到如今的眷恋,母亲的唠叨已经成了我们灵魂里的音乐,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她不再唠叨,我们的生命将会失去多少可爱的音符。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战士的枪,厨师的汤。”在周永华师傅30年的事厨生涯中.可谓是与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投身厨界时,周永华在乡下“公社级”的鸡毛小店干活,那时对汤还知之甚少。后来,当他从乡下辗转来到了城里事厨,才开始认识到汤对厨师的重要性。有次,厨房的头儿叫周永华烧一份家常鱿鱼,他把原料、辅料弄好后下锅里,随意加了点煮肉的汤进去煨,结果菜一上桌便挨了顿臭骂。周永华还很不服气,事后才有人告诉他:“你做的家常鱿鱼不资格,问题就出在那‘汤’上面。”从此,怎么才能制作出好汤也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对造纸厂蒸球制浆过程中的球内温度进行有效的实时控制,使之按照一定的温度工艺曲线变化,缩短了近四分之一的蒸煮时间,节约了蒸汽能源,提高了纸浆得率和质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实现了慢升温快速蒸煮的工艺要求,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砂锅烹菜,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回想起五六十年代,吃饭时若有一个砂锅上桌,就可称得上是“高档”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砂锅菜似乎又销声匿迹了。好在烹饪市场是风水轮流转,近年来,砂锅菜又成了市场的新宠。“新上台”的砂锅形状有了带耳式、浅盆式等多种变化,而“烧”也变成了“煲”,味道也更让就餐者感到回味无穷。以下就介绍几个砂锅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纺织器材》2009,36(2):35-35
20世纪90年代初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纺织工业曾迎来快速发展期,纺锭数迅速从2000万发展到4000多万,翻了1倍多。由于发展过快,市场供大于求,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调整,忍痛砍掉了1000万锭子,用3年时间完成了调整改造。步入21世纪,借助加入WTO的春风,中国纺织又迎来了第2个快速发展期,又是短短几年时间,纺锭数从3000万迅速增加到1亿,翻了两倍多。  相似文献   

11.
主观的味觉     
张正 《新食品》2007,(29):166
我小时候挑食,凡是有“别”味的都不吃,比如羊肉、茴香、香椿芽、香菜等等.工作以后走南闯北的,走哪吃哪,不可能都顺自己的口,只好让嘴委屈一下。结果一来二去,竟然把嘴锻炼出来了,原来不吃的现在全吃了,不仅吃,而且吃出了滋味、吃出了兴趣。原来.这些食物独特的味道是那样让人着迷,这是享受!  相似文献   

12.
股票跌了,房产跌了,石油跌了,金价跌了,投资者放眼四顾,热钱烫手却无处可投,一片熊市之中似乎只有幽深的酒窖还挺牛,于是,许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葡萄酒收藏。不过在下水之前,你必须先弄清游戏规则。 成为一个葡萄酒收藏者的先决条件——你必须了解葡萄酒,懂得欣赏和玩味葡萄酒,在投资收益之外,还要学会享受葡萄酒赋予你的精神快乐!  相似文献   

13.
李乔安 《中国宝石》2004,13(4):102-103
综观清代传世品中,保留了不少各少数民族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反映了当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风格与爱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所以清代的金银器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其制作工艺包括了铸造,锤鍱,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应该说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今天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齐恩全 《轻工设计》2014,(32):127-127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大大推动了工业行业建设的发展,机床设备作为工业建设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对工业建设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近年来,我国机床设备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地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瑛 《食品与生活》2006,(11):16-16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茶叶就被最早发现和利用。这就是《尔雅》中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这其中的“茶”指的就是“茶”。传说神农氏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以采集中药材为生。有一天,他又上山采集药材,尝了一些药材之后,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好象中了毒的感觉,就靠在一棵树下休息。正是清晨时分,树叶上面不时有露水滴落下来,碰巧有几滴落在了神农氏的13中,他下意识地把露水咽了下去。没想到咽下几口之后,竟渐渐缓过神来,慢慢地变得神清气爽了。神农氏起身爬到树上,采了不少树叶带回家中细细研看。发现这些树叶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的侧脉,侧脉之间又分出几条细脉。这就是最早被发现的茶叶了。不过茶叶最早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来泡饮,而是口嚼生食,主要是作为一种药材来被利用。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人们为了能较长时间保存茶叶,开始把茶叶晒干。饮用的时候用水煮成羹,这就是茶叶的羹饮法。大约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饼茶的制作。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衣》2009,(5):72-72
葛俊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南京葛老师服装学校校长。毕业于船舶学校,运用船体放样的理念解剖服装结构,发明了3项服装量具,申请了148项服装结构设计发明专利,给服装结构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家里的饭菜     
去深圳出差,结识了一个公司的老总,黄昏,公司为我们一行人准备了晚宴。他驱车送我们去一个海鲜酒楼,我们下车后,他的手机响了,是太太从家里打来的,电话里有一个柔情蜜意的声音:“老公,我在家里为你煲了汤,快回家喝汤吧!”  相似文献   

18.
秋,天空中偶尔会有曼舞的黄叶,餐桌上的美味,也多了与秋有关的元素,秋天的萝卜、秋天的藕,都让这些菜肴多了秋天的芬芳,多了秋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钳工在攻制内螺纹的工作中,尤其是机攻时,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着重介绍了丝攻的修磨。还介绍了攻丝操作中冷却润滑液改进,通过实践摸索,研制了新型的“机攻螺纹润滑液”,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效,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毫无疑问,优雅、独特的意大利设计赢得了许多的欣赏者,这些欣赏者很快就变成了这些设计品的崇拜者,意大利的家具和灯具的名字在这些崇拜者之间口口相传。许多人由此分享了同样的观点和品位。这样人了越来越多,意大利的收音机,电视机,灯具,家具,甚至门把手和水壶都开始成了一些人的崇拜品,当然,这些崇拜品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代设计师都有他们独特的创造力,每一代人都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崇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