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信息     
正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9月21日,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今年设计周继续秉承"设计之都、智慧城市"的理念,以"设计+"为主题,涵盖开幕活动、主题展览、主宾城市、经典设计奖、北京设计论坛、设计博览会、创新设计服务大会、设计贸易交易会、设计之旅、时尚北京10项主体内容,将举办近千项创意设计活动,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相关文化创意场所。设计周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底,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两项大型设计相关活动先后开幕。在城市与建筑的角度,它们传达出了北京与上海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在很长时间内建设发展极为蓬勃的城市对于城市发展未来的看法,展现了规划工作者、建筑师在不同层面所做的尝试。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前5届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基础上,除了常规的展览展示活动之外,继续尝试在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4.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正2014.12.12北京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体活动已经圆满结束,2014年12月12日,"设计为人民——2014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会暨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优秀项目表彰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冬亮、曾辉、孙群出席活动,并为获奖项目颁奖。"CBC建筑与建筑之外展"被评为"设计为城市更新服务——推动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6.
《住区》2015,(5)
<正>2015年9月20日,"看瞰城市"建筑展开幕论坛——"十问城市"在北京望京六佰本"四○一高地"举行,旨在通过建筑界资深人士的现场讨论,从专业视角观察城市现象,提出问题,并深入分析、激发思想火花。论坛由科可兰建筑师事务所主办,清华大学《住区》杂志协办,是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分会场之一。以清华大学《住区》  相似文献   

7.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世界城市,关键因素是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同时也表现为它在全球政治经济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在城市人口统计中,外国人的总量是这种活跃程度的客观和直接反映. 外国人参与组成的社区可称之为国际社区.国际社区的分布程度和活跃程度能够反映出城市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反映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由于北京是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城市,与国际接轨的人口统计工作也处在初步建设之中,目前难以直接获得外国人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因而无法客观确定国际社区分布范围.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的活动地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来研究北京国际社区空间分布状况.从就业、公共服务、居住三方面,用强度、数量和空间分布三个属性来描述北京国际化社区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谢璇 《室内设计》2018,(4):13-17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 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 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 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 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 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 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 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 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设计》2014,87(11):246-246
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亮相的一众或现代、或传统、或出位的“艺术社区”中,洛克·外滩源(ROCKBUND)当属最风雅的一个。历经近百年的磨砺,它从旧时光中醒来,呈现为一个融合艺术、设计和创意的上海新生活美学空间。这样的空间,正是“艺术社区联盟”始终在努力寻找与标记的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说明论文中运用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开放居住区的手法,选择基地在北京通州副中心胡各庄,将城市开放街区的设计通过街道空间的介入,调整空间整体布局,营造开放、自由的场所感受,通过道路系统的分级和立体交通的介入,通过混合人群和商业办公功能,达到开放型社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扉建筑与扉美术馆近年来在竹丝岗的社区营造活动,梳理了其对日常公共空间的思考和艺术营造的实践。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改造",其以扩展城市公共性、不造物设计、参与式设计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加强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连接,是对城市更新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艺术资讯     
《Planning》2014,(15)
<正>第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在即2014年7月2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高峰论坛暨新闻发布会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自2008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作为国家级的青年艺术盛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填补了我国缺少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型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的空白。第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  相似文献   

15.
信息     
正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2017年12月15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在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已走过6届12年历程的"深双"展本届主题为"城市共生",以"城中村"为出发点,探讨和反思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本届展览汇集来自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200多位参展人,以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实质性地介入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16.
简讯     
《世界建筑》2012,(10):12-15
<正>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于9月28日-10月6日在北京举办(图1),活动由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年度设计奖、国际设计品交易会、国际信息设计展、北京设计论坛、主宾城市和设计之旅7个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15北京设计周系列活动的大背景之下,9月25日,清控人居遗产研究院与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于白塔寺信息中心举办了专题论坛讲座。主题为"城市复兴与社区再生",拟从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空间等视角,对城市复兴与社区再生的发展趋势及文创产业推动因素进行全面探讨与解读。论坛主办方邀请到了行业内相关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嘉宾,从专业层面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复兴与社区再生"的相关话题。于此同时也邀请到了几位重量级的"非专业"嘉宾,旨在以更多元的视角来解读城市复兴、社区再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未来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举办中意建筑师高端对话M·福克萨斯VS马岩松 2011年是意大利国家统一150周年,为庆祝这一重要事件,意大利政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意大利文化。作为推广活动的一部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携手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主办了以"城市与设计"为主题的一系列意中建筑名家和文化精英的对话。3月2日举办的"中意建筑师高端对话:城市的未来——新世纪城市建设展望,M·福克萨斯对话马岩松"是系列对话的  相似文献   

19.
李焱 《建筑与文化》2011,(8):110-111
本文提出城市艺术设计的概念,将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城市"魅力场所"的构建。以艺术与设计流派为源头,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脉主义三个方面,探索城市艺术设计对"场所"意义的价值和方法。提出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调整,或者更深入一点对具体的空间的文化性、多元性、传承性加以关注,以艺术设计的介入提升城市空间的特质与品位。  相似文献   

20.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让艺术走出殿堂。项目实施以"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公共教育的边界,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项目旨在打破美术馆与社区之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汇聚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活动等艺术资源的平台,对接城市飞速发展中遇到的空间改造和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运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