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黄河下游存在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松软土分布广泛、水质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岸侵蚀崩塌、海平面变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黄河大堤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的主要对策为:①从地质学、生物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综合研究这些问题间的关系;②要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带地貌、微地貌,尤其是二级悬河的形成与演化规律;③要着重对黄河下游区域基底断裂的分布、活动性及地震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活动断裂两盘的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分析其对黄河河道演化的影响;④应把黄河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对黄河中游泥沙的来源、运移、侵蚀和下游泥沙落淤的规律进行研究;⑤从新构造运动入手,分析研究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平面的变化对黄河河床冲淤规律的影响以及在黄河下游河道演化中的作用;⑥应开展针对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监测、预报工作,防止或减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沿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
从某水库大坝和涵洞监测断面的地基、换填砾质土、截渗槽的工程特性和土料特性出发,根据渗流监测成果,对中坝和涵洞部位渗流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这些部位的渗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渗径推断和平均渗透系数推算;根据监测的异常渗流过程,判断了异常渗流原因,对大坝和涵洞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目前,该水库大坝和涵洞仍处于渗流稳定过程中,经回归分析,坝体和坝基渗压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库水位,出现的异常渗流情况还不至于对大坝和涵洞的安全运行产生危害,有待继续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3.
基于单位象元尺度的黑龙港流域农用地下水资源供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匮乏和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是黑龙港流域最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基于对研究区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后得到的农业种植结构的分析,并运用作物缺水量和地下水资源供需短缺量、供需比的计算模型,开展了单位象元尺度的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冬小麦、水果和蔬菜分布较多的区域缺水最为严重,缺水量2 400m3/hm2以上的达到1.45万km2,占总面积的42.2%。据此,提出了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即在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或沙化地区,以种植耐干旱和耐盐咸的作物为主;在水资源丰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保蓄能力强的地区,以种植对水土资源要求高的作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对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中的城市河渠保护与综合整治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对典型工程青山港渠、罗家港渠、东沙湖渠的具体分析,重点对渠道的平面形态及结构型式、河渠护岸的材质与型式、河渠缓冲带的采用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实施后的实际情况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对河渠保护和综合整治技术在大东湖水网项目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供其他河湖治理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遏制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势头,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运用地质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认为黄河三角洲是在海洋动力与河流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受特殊的海、陆、河与湿地相互交替演化且相互制约的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尤其是不科学的掠夺性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引发了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土壤沼泽化、水土污染、地下水降落漏斗、海成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改变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特征甚至方向。采用专家模糊聚类法把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3种类型、11个地质环境单元,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环境治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监测等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某水电工程发电厂房混凝土病害为切入点,通过多方法、多维度综合分析评价该工程混凝土及实体工程质量。通过超声波回弹综合法、地质雷达探测法等对该工程大坝、厂房进行实体质量检测,分析评价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质量;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建设期混凝土原材料的化学成分与各项品质,复核混凝土骨料碱活性特性,钻取混凝土芯样复核物理力学耐久性能,微观分析受损混凝土矿物成分及渗水处析出物的化学成分,准确诊断出混凝土病害原因,综合评价混凝土病害对工程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及工程的运行安全性,对症下药,制定出了经济科学合理的修复加固方案,为该电站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的变化,近年来晋陕北部暴雨集中,来势快急,对当地黄土高原造成巨大影响,陡坡急流造成坡面大量崩塌、滑坡,形成了侵蚀堆积体和沟道泥石流,对乡村和中小城镇造成安全威胁。为了研究晋西北典型黄土高原陡坡急流冲刷情况,通过资料搜集、野外勘察和测量,选取黄土裸坡冲刷状况进行取样和现场实测,获得当地降雨资料,并得到 3 种典型裸坡的侵蚀特征、形态参数和颗粒级配。通过建立边坡泥沙颗粒受力模型,分析裸露黄土边坡坡面急流冲刷的发生条件。研究发现: 降雨特征、土层特性与边坡形态共同影响着边坡冲刷侵蚀的发展。边坡冲沟沟深沿程呈波动趋势,直线型边坡冲沟沟深随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凹型边坡冲沟沟深随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 凸型边坡冲沟沟宽沿程沟深随径流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坡度的减小而减小。边坡冲沟沟宽沿程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沟宽沿 BC 坡段减小,沿 DE、FG 坡段增大。  相似文献   

8.
Conclusions Our study of 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urfactants on the mobility and air content of concrete mixes, and the strength, water, and frost of resistance mortars and concretes revealed the superiority of complex additives, composed of plasticizing and air-entrainment or organosilicon surfactants. The principal advantage of these complex surfactant additives is elimination of the reduction in strength of the mortar and concrete, usually observed in concretes and mortars with hydrophobizing and air-trapping additives, further advantages b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ter and frost resistance of the concrete. It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use composition of hydrophobic and plasticized portland cements with plasticizing, air-entrainment, and organosilicon additives, because the incorporation of one of these additives in cement during grinding, and incorporation of the other in the concrete mix together with the mixing water, makes it possible to utilize the beneficial properties of surfactants for speeding up the grinding of cement, increasing its storage life and the plasticization of the concrete mix, and prolong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oncrete. Translated from Gidrotekhnicheskoe Stroitel'stvo, No. 7, pp. 15–19, July, 1971.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水电开发不同阶段对河岸带植被的影响差异,在澜沧江中下游小湾电站、漫湾库区、漫湾坝下、大朝山库区、大朝山坝下、景洪电站河岸带设置6个样带进行植被结构指标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下游河岸带植被以乔木为主体,乔木层结构指标以已建库区和坝下样带较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结构指标以在建电站和坝下样带较高;已建库区、坝下和在建电站样带乔木层和群落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距离河岸100,50 m和200 m处;乔木层生物量以库区样带最高,灌木层生物量以坝下样带最高,草本层生物量以在建电站样带最高;库区和坝下样带群落生物量大致相当,高于在建电站样带;漫湾库区及其坝下乔木层结构指标以及群落生物量相对变化幅度小于大朝山库区及其坝下样带,小湾样带小于景洪样带。研究区植被结构和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反映了库区植被恢复程度的差异和电站施工影响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环太湖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的变化原因,分析了其与太湖流域上游降水量的相关性,并阐明了环太湖河道入湖氮磷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太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322 mm,较1986—2009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5%,湖西区和浙西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263 mm和1552 mm;环太湖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平均年通量分别为3.24万t和0.18万t,主要来源于湖西区和浙西区;太湖流域、湖西区、浙西区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与相应区域年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使得湖西区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随降水量增加的响应程度要强于浙西区;面广量大的城镇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入湖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降雨导致的部分雨污合流污水入河也是氮磷污染负荷增加的原因之一;湖西区和浙西区的降水量增加,尤其是强降水量增加,不仅会导致面源污染负荷增大,而且会导致太湖上游河网水系水力停留时间减少,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增大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内外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理论研究情况,探讨了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分析了国内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法规政策和试点实践开展情况,指出目前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补偿标准和量化评估规范等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手段单一,配套基础性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平台等,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配套基础性制度及标准体系,推动补偿资金渠道和方式多元化,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行高聚物防渗墙施工中成槽能力有限、槽孔垂度不易控制、连续性和密实性较差等不足,对其设备和工艺进行改进,并对改进后设备及工艺的成墙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双轴测柱式电子水平仪的应用实现了锥头板的精准套孔;在原有的三锥头压槽板基础上,加长引导杆及变固定式锥头为一次性活动式锥头,可提高套孔速度和精度,保证搭接孔垂度及连续性;提升-注浆一体化施工工艺避免了槽孔的坍塌或收缩,保证了墙体的均匀性、连续性和密实性。改进后的高聚物防渗墙施工设备及工艺能够保证高聚物防渗墙的垂度及搭接完整性,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加快工程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3.
在简要阐述黄浦江历史演变、水文特性和历年风暴潮灾害的基础上,回顾了黄浦江河口建闸研究历程及相关成果,并提出了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黄浦江河口建闸是黄浦江防洪能力提升总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上海永久防洪(潮)问题的必然选择;挡潮闸的基本功能是挡风暴潮、适应通航,合理调度挡潮闸对洪、潮共同作用引起的流域超标准高水位具有较大控制作用;挡潮闸设防标准建议为100年使用期末可防御千年一遇潮位,且闸孔单孔总净宽超过300 m,对行洪、航运、河势影响较小且能控制闸室淤积。下一步研究重点为弯道建闸对河势、航运的影响,关闸时机和频次对挡潮效果、航运的影响,挡潮闸闸型对功能、关闸时长、河道淤积的适应性以及突破跨度对受力的影响等。鉴于河口建闸并不能完全解决中上游堤防的防洪能力提标,建议同步实施中上游堤防加高加固,并在两项工作完成前做好防汛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4.
软岩料填筑面板堆石坝的流变和湿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下软岩料流变及湿化效应对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及变形影响。对比软岩料的流变和湿化模型,分析已有的软岩料流变、湿化效应的有限元实现方法。以某面板堆石坝为例,按大坝的不同时期和是否考虑流变、湿化效应制定了4种计算工况,分别进行大坝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变形计算,通过对比分析4种工况的计算结果,系统总结了软岩料的流变、湿化效应对软岩料填筑面板坝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应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竣工期还是蓄水期,在考虑流变和湿化后,大坝横断面最大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大主应力均有显著的增加,但相对而言在蓄水期增加的更多。可见软岩料的流变和湿化效应对软岩料填筑面板坝应力变形有较大的影响,且在蓄水期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渭河流域中下游径流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流域地表径流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渭河流域中下游典型水文站的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法分析年径流量变化趋势,采用集对法分析径流量的空间变化特性。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径流量呈现减少趋势,各站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渭河中下游各水文站年径流量空间变化上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基于集对原理的水文分析方法简单方便、结果合理,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径流空间变化特性分析研究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需求,设计了利用地下水质量、水源地的分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防治工程和监测系统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绘制和输出评价结果的方案,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信息系统开发,从而为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型三轴仪选用一种典型堆石料,通过设置4种级配、4种相对密度开展一系列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大型三轴压缩试验,以研究级配、密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对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以上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级配、不同密度、不同围压条件下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试样颗粒越粗,剪切过程中试样越呈现应变硬化和压缩变形特性,随着颗粒逐渐变细,应变软化和剪胀特性愈加明显;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不仅与其密实和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而且初始级配对其强度与变形特性有显著影响;堆石料强度包络线符合幂函数关系,并通过分析计算验证了其合理性与正确性。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堆石料的状态相关剪胀理论及状态相关本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思成  路建军  王国忠 《人民长江》2012,43(16):103-105
根据潘口水电站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特点,从经济损益分析的角度,采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中推荐的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方法,研究该电站建设过程中对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分析了其水土流失影响状况。分析结论认为,在电站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指数略低于水电业同类项目的平均值,其开发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的整体影响较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研究结果为开展水电站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小型水库面广量大,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除险加固绩效评估工作,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基于小型水库及其除险加固的特点,阐述了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步骤以及指标筛选准则,构建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不同指标的描述对象及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信息获取和调查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表明,本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切实可行,与较传统评价指标相比可更全面客观地反映除险加固绩效情况,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绩效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三期围堰系统是二、三期工程衔接及确保按期蓄水发电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为此,三期截流采用了垫底加糙拦石坎、双戗堤立堵进占技术,土石围堰防渗墙施工采用了振孔高喷、常规钻孔高喷、钻喷一体化高喷等工艺方法,三期RCC围堰施工首次把集混凝土水平运输、垂直运输、仓位布料于一体的塔带机作为碾压混凝土的主要运输工具,成功地解决了浇筑过程中骨料分离、集中、层间结合不良的问题;并采用连续翻转与台阶模板以及全新的人仓口设施与汽车冲洗设备及新型防渗技术,实现了提前截流、提前抽水、提前挡水的目标,工程质量满足合同及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