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外建材科技》2014,(4):127-131
为研究在规范反应谱工况下,主体结构与楼梯协同作用时结构动力特性及内力变化规律。利用ETABS建立了3组初始振动模态不同的框架结构模型,研究楼梯对具有不同初始振动特性框架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后,结构振型的次序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结构初始刚度越小,结构自振周期减小幅度越大;通过分析3组模型在X、Y向反应谱工况下,楼梯对结构的楼层位移、层刚度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得出3组结构模型的楼层位移、层刚度及层间位移角变化率随楼层的变化规律;分析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对框架柱内力的影响,表明楼梯区格间的框架柱轴力增大较为明显而弯矩、剪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系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计算方法,建立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运动方程,采用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抗震性能指标,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的增加,结构低阶振型的自振周期增大;楼层位移变大,层间位移角增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方法,通过参数分析探讨设计地震强度、板式转换层位、转换层板厚和下部结构刚度变化对框筒结构振动周期、层间位移和楼层剪力等结构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随设计地震强度增大而增大,地震强度水平越高影响越显著;转换层位提高,结构平动周期减小,而扭转周期增大,结构变形逐渐由上部楼层控制转变为下部楼层控制,转换层邻近楼层框支柱分配的楼层剪力增加;转换板厚度增加对转换层下部结构的抗震不利,扭转效应增大;下部结构核心筒剪力墙厚度增大,结构周期比减小,而框支柱截面增大时结构周期比增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ETABS有限元软件研究分析了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分别设置转换层并进行振型反应谱法分析,研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时对结构周期、楼层位移、层问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力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设备层或避难层中设置黏滞阻尼器可显著减小超高层结构的侧向变形,为了有效发挥黏滞阻尼器耗能效果,研究其沿楼层竖向布置的规律非常有必要。本文采用ETABS软件对一栋272.5m高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综合考虑楼层层高和楼层竖向布置位置等因素的变化,研究其对楼层层间速度和层间位移角等动力反应的控制规律。结果表明:典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部及上部楼层层间位移角相对较大,下部层间位移角相对较小,而层间速度随着结构高度的上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层间速度值大小沿结构高度分布相对均匀;考虑本层层高及竖向布置位置组合变化时,层高变化的楼层层间速度随其对应层高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但对应楼层层间位移角的增大比例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算例分析比较 ,对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受力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转换层位置逐渐上移时 ,由于转换层质量较大 ,结构的振型地震作用在转换层处有明显增大 ,但结构周期及振型仅有一些量的变化 ,楼层的地震剪力和弯矩在转换层以下楼层也有所增大 ,结构抗震计算时 ,振型数应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7.
拱式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小,能跨越较大跨度的特点。为研究拱式转换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较好,不易发生层间位移;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以及薄弱层位置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记录中分别选取4条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和4条近场长周期地震动作为输入,在其能量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某32层高层结构弹性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的Hilbert能量平均周期Tm E逐渐接近结构的基本周期,结构的层间剪力、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逐渐增大;近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层间剪力、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普遍大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果,且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明显超出了1/800的限值要求,设计时应关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9.
《低温建筑技术》2016,(6):84-87
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梁式转换结构、斜柱式转换结构、梁式与斜柱混合的转换结构进行建模分析,从结构基本动力特性、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侧向刚度、侧向刚度比、转换层楼板的应力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带斜柱的转换结构楼层位移较小、层间位移角突变较小、楼层侧向刚度较大、侧向刚度的比值更符合规范要求、转换层楼板局部有应力集中,需要加强局部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弹塑性位移谱法的计算结果与12层钢筋混凝土模型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作了比较。振动台输入峰值加速度依次为:0.090、0.2580、.388、0.517、0.646、0.775和0.904g。利用弹塑性位移谱法计算出各工况下模型框架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需求及其与试验结果的比值,讨论了楼层位移比、层间位移角比随输入峰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楼层位移比、层间位移角比的数值分布特征。比较分析可知:弹塑性位移谱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结构的真实地震反应,可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首先基于刚性和弹性两种楼板模型,对不同转换层位置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弹性抗震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楼板模型、不同转换层位置对结构的弹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然后利用pushover分析方法,通过振型分解SRSS和基本振型两种侧向荷载模式、三种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研究了8度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抗震目标位移及弹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杨佑发  李华新  杨经纬  蒋代波 《工业建筑》2012,42(11):60-67,126
大底盘多塔连体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20种结构计算模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1)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和大底盘等高双塔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非连体)的地震反应分析;2)大底盘等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带转换层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3)裙房层数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4)转换层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5)连体(连体位置变化、连体层数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超云  傅学怡 《建筑科学》2004,20(1):35-39,71
应用SAP2 0 0 0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进行了基本模型壳系有限元计算 ,通过变化结构层数、转换层层位、转换梁刚度 ,总结了转换梁刚度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 ,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9个8层和12层竖向混合框架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竖向转换层所处位置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给出转换层所在层数与结构总层数的合理比值。通过分析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侧移曲线、极限层间位移角及塑性铰分布,探讨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结构转换层设计实现了建筑从小开间的住宅到中等开间的写字间,再到大空间的商场的变化成为可能。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地方,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的设计方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转换层结构设计原则,并结合实际工程对转换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转换梁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利用SATwE结构分析软件对不同楼层位置转换梁进行动力分析与比较。分析表明,当转换层位于较高位置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层的层间位移在转换层附近发生突变,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的传递矩阵法以单根竖杆为计算单元,楼层为循环单元,杆底端的内力和变形为未知量.用逐层传递的方式,反映了结构刚度、几何约束以及荷载等沿高度不连续的变化。用它分析高层建筑框架和框-剪结构,建筑层数增加只是增加计算过程中的传递次数,未知量数始终保持不变。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带高位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一 18层商住楼的动力时程分析 ,研究了转换层的设置位置、转换层以下和以上结构的刚度、刚度比、层屈服强度等因素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 ,从而得出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19.
带有剪力墙(筒体)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按照弹塑性性能等效、内力等效的原则,介绍了一种采用“等效柱”代替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新方法,从而能够按照柱单元的塑性铰来模拟实际结构中剪力墙的塑性性能,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获取了静力弹塑性分析中剪力墙的各种有用的信息,其中包括层间位移、塑性铰出现的先后顺序、位置,以及塑性铰破坏的类型和破坏的程度等。结果表明,该方法是目前对带有剪力墙(筒体)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