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郭巍  侯晓蕾  崔子淇 《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首先对宁波平原圩田景观的发展沿革进行论述。其次,剖析了鄞西圩区、宁波市与日月二湖在圩田水系整理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日月二湖的景观营建过程,指出日月二湖的布局结构体现了圩田水利系统和开垦方式,是该区域圩田景观的特定表达。并分析日月二湖与宁波平原中的众多聚落公共空间的发育具有相似性,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圩田开垦机制。最后,将视野扩大至东南系列小平原,进一步揭示出这些地区以圩田景观为基础的传统湖泊景观营建的共性特征,这为理解中国东南滨海平原地区类似的传统风景营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萧绍圩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 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萧绍圩区景观分解为一个自然、耕植和聚落系统的叠加,借此简要论述萧绍圩区圩田景观的形成过程。然后,从由海塘、河网和闸堰设施组成的圩区水利系统、圩田子系统以及由孤丘聚落、塘堰聚落、溇港聚落形成的圩区聚落系统这3个部分对萧绍圩田景观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圩区所具有的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和文化的衍生性等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3.
宁绍平原的河网水系景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之一,这种景观承载着宁绍平原上人们的生活,保证着区域的繁荣。通过探究不同时期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及演变,将其分为自然水环境中的平原小规模水利开发、湖泊水利主导下河网水系的构建以及河网水系主导下平原水系格局的形成3个阶段,并认识其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最后,通过在宁绍平原上进行的多项风景园林实践,对平原河网水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以期为宁绍平原景观独特性的持续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湖床圩田是荷兰最能代表其围垦成就和最具乡土景观特征的圩田类型,并深刻地影响了荷兰的水管理体系和城镇规划设计传统。17世纪是湖床圩田形成的主要时期,并主要集中在北荷兰省。从早期圩田的开垦、荷兰文艺复兴的影响、水利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论述17世纪北荷兰省湖床圩田发展的背景,接着介绍了湖床圩田的开垦方式和过程,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圩田实例,并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加以剖析圩田和花园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湖床圩田对荷兰的水利景观、城镇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建革  周晴 《风景园林》2019,26(12):21-27
嘉湖平原传统的圩田开发过程形成的农业模式是中国经典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代表,其中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通过对本区域内圩田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嘉湖平原的圩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嘉湖平原地区沼泽地开发过程中形成以江南运河为主干河道的河网,以运河为框架进行了圩田水利的开发。宋元时期根据嘉湖平原内部的地势与水环境差异,北部形成以荻塘运河为中心的溇港圩田开发模式,中部形成以运河和塘河为中心的围田开发模式,南部以湖杭运河和杭嘉运河为中心形成桑基鱼塘和桑基稻田圩田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风景园林的角度,通过总结和梳理历代桑园围的历史图纸和地方志,结合国内目前对桑园围及珠江三角洲圩田的研究和实践,对该地区的乡土景观进行研究。研究过程通过三部分展开,首先,通过对桑园围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地方志的梳理,总结其形成和建设过程;然后,从水利系统、土地开垦和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总结桑园围的乡土景观系统;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桑园围地区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7.
乡土景观,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一定区域内人居空间及自然系统的长期动态发展关系。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的梳理,归纳里下河平原水文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高墩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过程;并从水利系统、农田景观、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垛田乡土景观系统的空间格局特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以期为当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荷兰低地的自然景观是由瀉湖、沼泽、海湾、河口组成的持续变化的三角洲景观体系,长达约6个世纪中大规模泥炭圩田开垦和始于17世纪的大规模湖床圩田的开垦,将这块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流动的蛮荒之地转化为一个相对稳定丰产的富饶之地。圩田成为荷兰低地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城镇建设,文章将简要论述荷兰低地圩泥炭圩田和湖床圩田的发展历程,然后从景观空间、水文流域和社会自治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试图对圩田这一荷兰典型的乡土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圩田指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论述圩田以圩堤、河渠、堰闸为核心的形态结构,以分区分类为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圩田水利紧密相关的聚落分布特征;总结圩田的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然后举例论证圩田对于我国传统造园尤其是对于地处湖泊湿地基址的风景营建的影响;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类比,探讨和推断圩田对我国河网地带传统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子淇  郭巍 《风景园林》2023,30(7):117-124
【目的】沙地圩田在长三角地区沿江地带以线性分布的形式跨越多个县市,目前正面临类型划分不清与资料收集困难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形态类型划分与分布范围识别。【方法】本研究依据文献资料中对沙地圩田形成机制的记载,结合历史地图和历史遥感影像对景观形态进行初步类型辨识和标记。随后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的SegNet语义分割网络模型配合人工目视解译技术,预测识别长三角地区沙地圩田的分布范围。最后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分析沙地圩田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水网发育动力,总结其景观营建智慧。【结果】长三角地区沙地圩田可初步划分为3种类型:沙地内圈圩田、沙地外滩圩田、江口新垦圩田。预测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是沙地圩田景观结构、分布规律和水网发育的主导性因素。3种类型沙地圩田所呈现出的景观结构存在历时性演变特征,体现出景观营建的环境适应性特点。【结论】研究表明类型学归类方法可以对区域尺度下的沙地圩田进行类型划分、形态分析与演变特征总结,同时配合机器学习类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识别各类型圩田的分布范围,为今后类似的乡村景观研究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耸  王晞月  林箐 《风景园林》2023,30(10):111-118
【目的】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与水利营建密切相关,并衍生了相应的景观特征。厘清人地系统中传统聚落和水利营建的作用关系,可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方法】通过史料梳理、实地勘察,结合空间图解、ArcGIS空间分析,从水利系统和聚落的演变过程出发,分析水利系统的结构及其影响下传统聚落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1)莆田平原水利系统和传统聚落历经了“筑塘蓄水,围塘而居”“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增涵固堤,围海渐垦”3个演变阶段,形成了由防御单元、引水单元、传输单元、调控单元组成的水利系统;2)传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多个集聚区域,其中水系对传统聚落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堤塘聚落、陂闸聚落、灌渠聚落、河迹聚落、山麓聚落五大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3)莆田平原传统聚落是水环境限定、水系统建设、水管理调控、水信仰凝聚下综合形成的产物。【结论】揭示了水利营建引导下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对人居环境营建逻辑的阐释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甜  郭巍  文斌 《中国园林》2020,36(10):86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荷兰低地大部分都是圩田,人们通过人工控制水位,可以在圩田中工作和生活。人与水之间数百年来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圩田景观。地质上底层土壤的差异、水与土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干预过程生成了种类繁多的圩田形式。本研究从风景园林的视角系统地探索了荷兰圩田景观形态塑造的成就,并将其视觉化呈现。圩田,不仅仅可以看作水力学现象的产物,同时也是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圩田景观不仅仅可观、可游,同时反映了荷兰文化。通过探索圩田景观形态,我们可以"解读"荷兰低地的场地精神,以便获取其后隐藏的信息及设计知识,并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线索。本研究分两个阶段分析了圩田景观的风景园林化形式,并借助系统分析和制图的方式呈现了圩田景观的共通点和差异性。首先,调研所有圩田并进行数字化,得到第一张系统化的荷兰圩田地图。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不仅仅保证了精确度,也为使得将信息融入地图并组建空间数据库成为可能。在第二个阶段,进一步研究圩田这一低地基本景观单元。通过对选定的不同圩田类型(海岸黏土圩田、河流圩田、湖床圩田、和泥炭土圩田)的实例进行形态学分析,列举并解读每一种圩田类型的特征。截至目前,圩田景观的研究大多基于自然和历史地理学角度,而上述分析使得人们可以触及圩田景观的空间设计法则,并得到这类景观保护和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景观再生视野下江淮传统圩田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整理到综合规划 荷兰乡村景观整治规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6,(9):115-120
荷兰具有深厚的乡村规划传统,千年的圩田开垦形成了美丽、丰产、耐用的乡村景观,20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迫使乡村景观在改善水管理、优化土地划分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3方面加以整治。在20世纪荷兰政府陆续颁布了主要的4个相关法规,乡村景观规划经历了从早期的农业优先到1970年代以后关注历史性和生态敏感性景观的保护,再到目前景观保护的多元化和任务的综合性。荷兰的乡村景观整治提高了农业生产,但也对传统乡村景观结构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 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 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 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 人文自然系统。将灌区视为水文驱动下的人居环境单元,首先 简述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确定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 并剖析不同尺度的灌区的水文和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灌 区根据分水体制而形成的社会人文结构,最后论述灌区在风景 审美和营建方面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理解我国传统国土空间提 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