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东油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油藏,油层埋藏浅,压实程度差,胶结疏松,易出泥砂。本文针对孤东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分析井下作业防砂技术工艺措施,合理控制稠油油井出砂,降低稠油井出砂的危害,增强稠油井注汽采油效果和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2.
随着常规原油的不断开采,其储量和产量在逐年递减。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大约占陆上石油总资源的20以上,有关稠油降粘开采的课题也越发重要。目前国内外在稠油开采过程中常用的降粘方法有:加热法、掺稀油法、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药剂降粘法。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具有工艺简单、经济、能量消耗少等优点,因此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乳化降粘剂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磊 《中国科技博览》2014,(15):106-106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而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而且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含油面积小,油层薄等原因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因此,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化学降粘开采稠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而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而且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含油面积小,油层薄等原因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因此,为了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化学降粘开采稠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孤东66块馆上段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物性、沉积微相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完善井网、优化防砂工艺、小泵深抽以及降粘开采等挖潜措施,对同类油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孤东油田稠油井管理难度大、产量波动大的特点,采油矿实施了分类周期管理,通过优化参数、掺水加药、热洗、优化防砂工艺和加强井筒、地面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延长稠油井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冷采的方式存在稠油反向乳化严重,产出液的粘度注汽开采一个月后大幅度上升,抽油杆举升和下行困难,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粘,化学药剂降粘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桩斜139块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降粘的问题,通过对降粘剂的实验室研究及实际应用的效果分析研究,提出降粘剂的使用合理性,以使该块油藏开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纯梁油区以低渗透稀油油藏为主,零星分布了部分稠油储量,无法规模性热采。针对不同稠油油藏的物性特征以及常规开采时出现的问题,改进出砂油层的防砂工艺技术、应用地层与井筒化学降粘、井筒电加热清防蜡降粘、抽稠泵和螺杆泵举升工艺等,同时配套了降低地面输油阻力的有关工艺,较好地实现了这些零星稠油储量的非注蒸汽开发,达到了提高产量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9.
鲁克沁油田有油层埋藏深、油质稠特点,通过室内实验证明天然气对原油降粘和互溶效果较好且稳定,有效降低稠油粘度,能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因此设计天然气吞吐开采试验并推广应用,通过天然气吞吐试验证明开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稠油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稠油资源也相当丰富,广为分布。目前已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南襄盆地、二连盆地等12个大中型含油盆地和地区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预测全国稠油储量在80×10^8t以上。然而稠油具有胶质含量大、沥青质含量高、凝吲点高、粘度大、粘度随原油密度增加而增加等特点,给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中稠油给试油工艺造成的主要困难主要体现在抽汲求产上。由于稠油的粘度大,使得在抽汲过程中抽子在遇到液面后受到的阻力很大而且容易遇阻,严重影响抽汲求产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求产失败和返工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些问题,将强磁降粘技术引入到抽汲中。磁降凝降粘技术是利用稀土永久磁铁产生磁场,使原油经过特定的磁场处理后,其粘度和凝固点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原油粘度下降30-50%以上,凝固点下降6-22℃。在杜75井和杜76井的施工对比中,强磁防蜡降粘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强磁降粘技术在抽汲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等)、稠油冷采技术(主要包括碱驱、聚合物驱、混相驱、化学吞吐、化学降粘、微生物采油、溶剂萃取、电喷泵开采等技术)。尤其是稠油热采技术已成功用于各大油田。稠油在地质分布、规模以及开采、加工利用等方面与常规石油资源有着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等)、稠油冷采技术(主要包括碱驱、聚合物驱、混相驱、化学吞吐、化学降粘、微生物采油、溶剂萃取、电喷泵开采等技术)。尤其是稠油热采技术已成功用于各大油田。稠油在地质分布、规模以及开采、加工利用等方面与常规石油资源有着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滩稠油油藏属于普通二类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基本以吞吐转周为主,目前多轮次蒸汽吞吐开采己处于中后期,含水大幅上升、单井产量低、周期油汽比低、吞吐周期短、总采出程度低。本文结合新滩油田油藏的发育特点、开发特征,针对CO2驱油机理,对CO2复合吞吐工艺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CO2复合吞吐具有降粘增能,延长吞吐周期的良好效果,并逐步在现场试验和应用了43井次,累计增产原油3.0662万吨,增油效果显著,延缓了稠油产能的递减,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工艺改善后在新滩油田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为止,我国己形成了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等)、稠油冷采技术(主要包括碱驱、聚合物驱、混相驱、化学吞吐、化学降粘、微生物采油、溶剂萃取、电喷泵开采等技术)。尤其是稠油热采技术已成功用于各大油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的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稠油降粘技术上,应用催化剂来提高稠油降粘效率是一种永久性的原位升级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种催化剂类型,包括无机酸盐催化剂、有机盐催化剂、矿物催化剂、无机酸催化剂和金属基纳米催化剂,描述了它们在稠油地下催化裂解中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水热裂解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稠油开采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其流动性差,在原油从井底流向井简和从井底流向井口以及从井口外输的过程中,受到粘度的影响较大。该论文针对KD641区块目前稠油开采所用的泵上掺水工艺现状分析,说明了其工艺原理及应用条件。通过在现场的实施,达到了井简降粘、稠油常规开采的目的,而且投入少、产出高、不污染地层、不影响泵效、占井周期短、生产过程稳定,提高了稠油油藏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孤东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油层水淹状况复杂,井况恶化,注采问题日益突出,开采难度加大。通过强化注水管理、完善注水工艺技术、配套工艺措施,实现减缓老油田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辽河油田油藏以稠油为主,在其稠油井举升开采过程中多需掺入降粘剂、降凝剂、除蜡剂等化学药剂,用以降低稠油粘度、降低稠油凝固点,将井底原油顺利举升至地面。目前通常加药方式是向油套环空内注入化学药剂,利用化学药剂的自由沉降和药剂与地层流体之间的自由扩散作用来达到加药目的,但该种加药方式存在药剂见效慢、药剂浪费等问题。为此以稠油井空心抽油杆加药方式基础研制了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与常规油井混合器相比,该套装置具有将抽油杆上下冲程的动能转化成药剂与地层流体的混合动力,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该套装置的混合效果良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化学药剂的各种功效。目前以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为井下工具的掺药降粘举升工艺技术在取代掺热稀油降粘工艺与空心抽油杆电加热降粘工艺方向上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影响油田开发的正常生产,只有通过热力采油技术进行油层及井筒加温,使原油降粘,才能确保稠油油藏的正常开发,油井的正产生产。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前期热力采油技术主要是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通过向油层提供热力学能,提高油层岩石和流体的温度,从而增大油藏驱油动力,降低油层流体的粘度,减小油层渗流阻力,达到更好地开采稠油油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孤东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三高”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