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苯并三氮唑缓蚀剂在铜表面覆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高浓度氯离子条件下的铜表 面苯并三氮唑(BTA)覆盖层随溶液中BTA浓度的变化规律.BTA浓度在0 mol/L~4.20×10-3 mol/L之间时,BTA覆盖层不能完全覆盖铜表面,覆盖度随CaCl2溶液中BT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TA浓度大于4.20×10-3 mol/L即可在铜表面形成较为完整的覆盖层,其覆盖度在0.8~0.9之间.BTA浓度小于9.42×10-3mol/L时,BTA覆盖层的厚度随浓度的提高也会有所增加;大于9.42×10-3mol/L后,BTA在铜表面的覆盖度和覆盖层厚度都达到稳定值. 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铜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技强  谢学军  龚洵洁  黄勇 《腐蚀与防护》2002,23(9):387-388,400
通过挂片试验,电化学研究及表面分析,研究了ET及其与BTA的复合配方ETB在内冷水中对发电机空芯铜导线的缓蚀作用。并与BTA的缓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ET对铜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与BTA复配后,在铜表面形成致密 事物膜,其缓蚀作用比ET及BTA单独使用时都强,是一种主要阻滞阳极过程的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苯并三氮唑(BTA)、苯并咪唑(BZI)和2-巯基苯并噻唑(2-MBT)3种缓蚀剂对酸性蚀刻液中铜的蚀刻速率和蚀刻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静态挂片失重法计算蚀刻速率和缓蚀效率,利用金相显微镜测试蚀刻因子.通过塔菲尔极化曲线,研究缓蚀剂分子对铜腐蚀的影响.运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BTA、BZI、2-MBT的全局和局部反应活性.使用Forcite模块中的COMPASS力场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研究缓蚀剂分子在Cu层表面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结果 缓蚀剂的加入,降低了铜的腐蚀速度,减缓了蚀刻速率,增大了蚀刻因子.实验结果显示,2-MBT存在时,缓蚀效率最大,铜的腐蚀速度最小,蚀刻因子最佳.全局反应活性分析表明,3种缓蚀剂分子对铜的缓蚀效率关系为2-MBT>BZI>BTA;局部反应活性分析表明,2-MBT的活性主要集中在2个S原子上,S(9)可以接受电子,形成反馈键,S(10)能够提供电子,形成配位键.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BTA、BZI、2-MBT均能自发吸附在铜层表面,且在Cu(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2927.04、–3033.94、–3097.58 kJ/mol,表明3种缓蚀剂分子均易吸附在铜层表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铜的腐蚀.结论 在酸性蚀刻液中加入缓蚀剂,能有效提高蚀刻因子.当缓蚀剂分子中的活性原子同时包含亲核中心和亲电中心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对在3%NaCl溶液中苯并三氮唑(BTA)及其衍生物4-羟基苯并三氮唑(4CBTA)对铜的缓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4CBTA对铜的缓蚀作用机理与BTA相似,在较正电位下两者都是通过三唑环与铜形成配合物覆盖在铜表面随着电位负移,铜电极表面吸附的分子形式的BTA或4CBAT数量增多;4CBT中的-COOH基团只是起到空间位阻的作用,没有参与电极表面的吸附,两者复配使用时以BTA吸附为主,其缓蚀机理没有发生改变。也没有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型铜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挂片试验,电化学研究及表面分析,研究了W及 其与BTA的复合配方WB在内冷水中对发电机空芯铜导线的缓蚀作用,并与BTA的缓蚀性能进行 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W对铜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与BTA复配后,其缓蚀作用比W及BTA单 独使用时都强,是一种主要阻滞阳极过程的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6.
BTA在发电机冷却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华 《腐蚀与防护》2004,25(8):359-361
发电机冷却水系统中空芯铜导线的腐蚀问题一直难以控制。在两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上进行了加与不加铜缓蚀剂BTA的对照试验,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添加BTA之后,内冷水中铜离子含量明显减小,能有效抑制铜导线腐蚀。  相似文献   

7.
碳酸氢钠溶液中苯并三氮唑对A3钢缓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缓蚀剂在腐蚀产物膜上的缓蚀作用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设计预腐蚀实验,研究了缓蚀剂在含膜表面的缓蚀作用。在实验中用静态挂片法研究了苯并三氮唑(BTA)对A3钢在碳酸氲钠溶液中缓蚀作用,并通过极化曲线探讨其缓蚀作用的机理,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形成的表面膜形态,用XRD分析钢的表面腐蚀产物层的组成。实验表明苯并三氮唑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对A3钢有一定的缓蚀作用,可能是在A3钢表面形成一层Fe—BTA吸附膜,对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起一定阻滞作用,该膜吸附在金属表面阻滞侵蚀性离子吸附从而起到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溶液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苯并三氮唑(BTA)与碘化钾(KI)对天然海水中黄铜的协同缓蚀作用及加药顺序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TA和KI的使用浓度分别为2 mg/L和10 mg/L时,对黄铜的缓蚀率达到97.19%;考虑加药顺序后缓蚀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9.31%.极化曲线测试表明,BTA与KI复配为混合型缓蚀剂,且抑制阴极反应的程度更强.SEM照片显示,添加了BTA与KI缓蚀剂的铜片表面基本没有腐蚀.溶液分析显示添加了BTA与KI复配缓蚀剂后有效地抑制了黄铜的脱锌腐蚀.  相似文献   

9.
锇有可能作为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扩散阻挡层新材料。本研究利用自制的醋酸体系抛光液对金属锇片进行抛光,研究了双氧水(H2O2)、醋酸(CH3COOH)和苯丙三氮唑(BTA)对腐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H3COOH能够在抛光液中起到酸剂、络合剂和抑制剂的作用;在CH3COOH体系抛光液中,H2O2主要通过促进阴极反应的进行从而增强抛光液对金属锇的化学作用,H2O2浓度的增加虽然提高了对金属锇化学腐蚀的能力,但不利于金属表面钝化膜的形成;BTA的加入促进金属锇表面钝化膜的生成,因此降低了腐蚀电流,且金属锇表面钝化膜的厚度随BT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化学处理液中的La及BTA 对铜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铜及其合金的耐蚀性能,研究了稀土La盐与BTA对铜合金缓蚀的协同作用,化学处理后的铜合金表面耐蚀性能得到改善。利用扫描电镜及XRD,对铜合金处理后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阳极极化、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了La盐与BTA对铜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La盐与BTA的加入使铜合金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转化膜,从而提高了铜合金表面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3%NaCl溶液中铜的表面膜及BTA膜的光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NaCl溶液中铜的表面膜及BTA膜的光电化学研究任聚杰,杨迈之,童汝亭,蔡生民(河北医学院石家庄050017)(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050016)1引言人们已经注意到Cl-对Cu有腐蚀作用[1,2],关于BTA对Cu的缓...  相似文献   

12.
Cu-Ni合金BTA复配体系钝化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复配钝化体系对B10 Cu-Ni合金进行钝化处理,以提高其在含硫化物环境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并研究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钝化膜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BTA与磺基水杨酸组成的复配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比BTA单一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具有更高的耐蚀性,这是磺基水杨酸与基体合金反应形成的络合物膜与Cu(I)BTA膜协同作用的结果;钝化处理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钝化膜耐蚀性的重要工艺参数,延长钝化时间和提高钝化温度均可以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60℃高温条件下5 min的钝化处理即能够达到常温条件下3 h的钝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琳  周漪  李传鹏  刘杰 《表面技术》2022,51(2):259-267
目的 研究NaCl溶液中苯并三唑(BTA)对碳钢/铜合金电偶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丝束电极(WBE)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在未添加和添加BTA的NaCl溶液中,丝束电极表面的电位分布、电流密度分布和电化学阻抗谱演化,同时对比分析碳钢区域与铜合金区域的阻抗谱特征.结果 在未添加BTA的条件下浸泡72 h...  相似文献   

14.
用电化学方法考察研究了2-巯基苯并恶唑(MBO)在3%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性能。MBO同时抑制阴极和阳极过程。缓蚀效率与MBO浓度,铜样品在含MBO的溶液中预浸泡时间以及该溶液的腐蚀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郭红  王英  何晓英 《腐蚀与防护》2006,27(12):604-607,636
采用静态失重、交流阻抗、动电位扫描及扫描电镜法研究了苯并三氮唑(BTA)在单独使用时和与6甲基-2巯基-4羟基嘧啶(HMMP)复配后对X70钢在含H_2S弱酸性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BTA属于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随其浓度的增大,缓蚀率逐渐增大;BTA和HMMP复配后有缓蚀协同效应,复配的最佳浓度值为100mg/L,最佳浓度比为3:1。  相似文献   

16.
硫化钠对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晖  余刚 《表面技术》2001,30(6):37-39,42
通过极化曲线测试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硫化钠对硬铝合金(LY12CZ)在3.5%的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硫化钠对铝合金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促进了铝合金表面膜的形成,使铝合金出现了钝化现象,抑制了铝 合金点蚀。  相似文献   

17.
用苯并三氮唑(BTA)和酸性氯化物(酰氯类)合成7种BTA酰基衍生物.采用间接失重方法比较BTA及其衍生物对Cu在3%NaCl水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7种BTA衍生物中,Glutaryl/BTA的缓蚀性能远优于BTA;C5/BTA的缓蚀性不及BTA;其余5种的缓蚀性能均略优于BTA.用传统的失重方法测试金属缓蚀性能需要最少几十天才能完成.用阳极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AS),可以灵敏地测出Cu泡在3%NaCl里一天溶出痕量的铜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8.
BTA系列Cu缓蚀剂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交流阻抗法和恒电位阶跃法研究了在硼砂缓冲溶 液(pH9.2)中BTA及其系列衍生物CBTME,CBTBE对Cu电极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BTA对Cu 的缓蚀作用是由于在Cu表面上生成了Cu/Cu2O/Cu(I)BTA膜,阻滞了Cu的腐蚀,而且缓蚀剂 的浓度越高,生成的Cu/Cu2O/Cu(I)BTA膜越致密,抑制作用越强.含CBTME缓蚀剂的溶液 中,缓蚀效果随缓蚀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但同浓度比较时,BTA的缓蚀效果优于CBTME.当 溶液中含有较低浓度CBTBE时,缓蚀剂促进Cu的腐蚀;而当溶液中含有较高浓度CBTBE时,缓 蚀剂才抑制Cu的腐蚀.一定比例的BTA和CBTME复配后对Cu的缓蚀作用有协同效应.以5 mg/L 为缓蚀剂总量,其最佳复配方案为2 mg/L BTA+3 mg/L CBTME.恒电位阶跃法测得的结果与 交流阻抗方法测得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