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橘核粉的组成成分,测得粗脂肪、粗蛋白、总糖、钙和铁含量分别为41.16%、23.40%、11.55%、641.5mg/100g和11.62mg/100g.测定了橘核油的理化性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橘核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为81.02%,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2.04%和27.05%.  相似文献   

2.
以木香籽为原料,采用压榨法提取木香籽油,分析木香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香籽油的酸价13.73 KOH mg/g、过氧化值0.06 g/100 g、皂化值174.38 KOH mg/g、碘值143.61 g/100 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3%、相对密度0.89 g/mL;木香籽油中主要含有1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09%,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72.90%和15.80%,是1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保健用油。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三种微藻油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协军  王珍  李秀霞 《食品科学》2012,33(16):212-215
对3种海水微藻油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藻油、螺旋藻油和小球藻油含量分别为17.69%、6.36%和11.64%,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杜氏盐藻油和小球藻油的主要脂肪酸组分,而螺旋藻油主要含有棕榈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盐藻、螺旋藻和小球藻油均具有较高的C/H值,3种盐藻油的C/H值分别为7.35、7.32和7.58;3种微藻油酸值分别为盐藻油12.64mg KOH/g、螺旋藻油17.65mg KOH/g和小球藻油9.8mg KOH/g;热值分别为盐藻油36.07MJ/kg、螺旋藻油37.01MJ/kg和小球藻油35.00MJ/kg;3种微藻油酸值和黏度均较高,流动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以南天竹种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南天竹籽油,测定了南天竹籽油的理化性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南天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南天竹籽油的酸值(KOH)、皂化值(KOH)、过氧化值、碘值(I)、相对密度(20℃)、折光指数(20℃)分别为1.44mg/g、187.04 mg/g、1.42 mmol/kg、114.51 g/100 g、0.912 7、1.472 6;南天竹籽油中含有13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0.96%)、棕榈酸(15.55%)、油酸(15.16%)、硬脂酸(4.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99%。  相似文献   

6.
利用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分析研究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基于过氧化值达到国标限量(≤5 mmol/kg)的精炼菜籽油、浓香菜籽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64 d和80 d,浓香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精炼菜籽油;利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DE-GC-MS)对两种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在初始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中分别检出10类84种和6类51种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11110.78μg/kg和3831.28μg/kg;浓香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是硫苷降解产物,其次是烯烃类和酚类物质,分别占总量的32.04%、22.74%、22.22%;精炼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酚类物质,其次是醛类和酮类物质,分别占总量的30.32%、23.18%、16.39%,硫苷降解产物、杂环类、酯类、醇类物质均未检出。35 d的试验结束时,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总量均大幅升高,分别为51729.62μg/kg和45671.79μg/kg,醛类物质成为两种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量的60.30%和68.07%;浓香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大幅降至仅占总量的2.64%,同时杂环类物质含量大幅降低,酮类、烯烃类、烷烃类物质含量大幅升高;精炼菜籽油中酮类、烷烃类、烯烃类物质含量升高,醇类物质从初始的未检出升高至占总量的13.10%。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造成两种初始菜籽油差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苯代丙腈、3-甲基-2-丁腈、2-蒎烯、5-己烯腈、4-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这些物质为浓香菜籽油提供独特风味;在加速氧化试验后期,造成两种菜籽油差异的成分则主要为1-戊烯-3-醇、1-辛烯-3-醇、(E)-2-戊烯醛、(E)-2-庚烯醛、正己醛、壬醛、甲基庚烯酮、(E,E)-3,5-辛二烯-2-酮、白菖烯、甲基环己烯10种物质,且前5种物质与精炼菜籽油相关,多为亚油酸氧化产物,后5种物质则主要与浓香菜籽油相关。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工艺生产的菜籽油产品的综合品质差异,可为不同菜籽油产品精准的保质保鲜技术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葵花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在连续煎炸油条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及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油脂在32 h煎炸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皆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煎炸初始时维生素E总量的排序为菜籽油(48.50 mg/100 g)葵花籽油(32.33 mg/100 g)花生油(19.56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86.5%、64.9%及95.7%,不同油脂中维生素E的特征组分不同,葵花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和β-生育酚;菜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花生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β-生育酚和γ-生育酚;3种油脂的酸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碘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的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菜籽油的过氧化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8.
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靖远县小口大枣主体成分、活性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主体成分中以总糖含量最高,高达64.69%;矿质元素中以K离子含量最高,含量为13170 mg/kg;并且富含各种维生素、黄酮等活性成分,其中水溶性总黄酮、醇溶性黄酮、环腺苷酸(cAMP)和总三萜含量分别为8.1 mg/100 g、452.8 mg/100 g、13.88 mg/100 g和425 mg/100 g;氨基酸总量4.95%,EAA/TAA为33.89%,EAA/NEAA为51.28%,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均衡,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香气成分共22种,包括醇类3种,醛类2种,酮类2种,酸类8种和酯类7种。与油枣、木枣和团枣香气物质比较,小口大枣中含有丁酸乙酯、癸酸甲酯和己酸乙酯3种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0.86%、1.04%和0.46%;由此表明小口大枣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粮食与油脂》2017,(9):32-34
研究了采用2种有机溶剂法提取的紫花苜蓿籽油的理化性质和必需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无水乙醚、丙酮浸提的苜蓿籽油的折光指数分别为1.4780±0.025、1.4795±0.031;碘值分别为(135.60±0.132)、(130.12±0.156)g/100g;酸价分别为(3.30±0.056)、(3.12±0.043)mg/g;皂化值分别为(188.40±0.421)、(175.47±0.356)mg KOH/g;过氧化值分别为(0.299±0.012)、(0.599±0.026)mmol/kg,这些指标与常见植物油的理化性质基本相符。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丙酮浸提的紫花苜蓿籽油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中亚油酸含量为1 2.1 4%,α-亚麻酸含量为2 6.7 9%,适合作为食用油开发。  相似文献   

10.
对冬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瓜籽含油量32%,其油脂酸值(KOH)1.43 mg/g、碘值(I)106.4 g/100 g、过氧化值4.81 mmol/kg、K_(232)及K_(270)分别为0.36、0.44;紫外吸收光谱发现冬瓜籽油在290~400 nm处具有一定吸收;红外谱图显示冬瓜籽油具有与葵花籽油相似的特征吸收峰;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相较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油样,冬瓜籽油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热重分析发现冬瓜籽油在空气气氛下失重速率峰值温度与橄榄油相似;冬瓜籽油含有15种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3.11%;冬瓜籽油的α-V_E、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65.2、1.11、1.2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