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宇  王庆霞 《机电元件》2021,41(1):7-10
本文介绍了方形弹性插孔的设计过程,对接触件的分离力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产品结构、及工艺过程得出了影响连接器接触件分离力的因素,提出了方形插孔分离力的控制的措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雷广宇 《机电元件》2015,35(3):16-20
电连接器主要用于实现电信号的传输,该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接触件之间的弹性接触来实现的,而接触件弹性接触的可靠性是通过接触件的分离力来进行表征。本文主要阐述连接器冠簧插孔分离力的计算与影响因素,并通过三维模型对插孔合件分离力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电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需要针对电连接器的接触件进行结构力学分析。本文提出了片簧接触件分离力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建立了接触件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利用ANSYS Workbench对接触件的插拔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接触件插拔过程中的接触压力、分离力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强度校核。通过对电连接器接触件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仿真、数值计算和优化设计,得到提高接触件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接触可靠性是电连接器的一项关键指标,为了提高电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针对电连接器冠簧接触件,进行结构力学分析与接触电阻、单脚分离力的计算。接触电阻和插拔力是影响接触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测试插拔过程中的接触电阻、插入力和分离力随插拔次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冠簧接触件的接触件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许荣星  朱宁 《机电元件》2022,42(2):10-13
针对连接器中广泛使用的开槽接触件尺寸及公差的设计难点问题,推导出2、4、6、8开槽插孔的分离力计算公式,和仿真、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基于"田口方法"推导出连接器尺寸的优化方法并应用PHP语言编程,应用该软件可以分析接触件分离力的分布形态及对应的CPK值,并给出给定尺寸范围内的最优尺寸组合,给开槽接触件尺...  相似文献   

6.
《机电元件》2021,41(3)
基于弹性理论,推导片式接触件插拔力与接触正压力计算公式,并分析结构参数变化对插拔力的影响。为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将公式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片式接触件插拔力、接触正压力的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计算公式可用于指导接触件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7.
彭宇 《机电元件》2005,25(2):44-45
电连接器接触对的可靠接触是通过保证接触对之间的正压力来实现的,而接触件间的正压力很难检测。因此,生产上常用保证阳接触件(或阴接触件)与标准孔(或针)的分离力来间接保证正压力。通过对常见的圆柱侧开槽和直开槽插孔在生产中出现的影响分离力的原因分析,介绍了分离力控制的常见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仍存在的问题,期待与有关专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接触件分离力计算公式由于考虑的因素较少,因而精度较低。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和响应面法,建立接触件分离力与接触件结构参数的关系函数,从而可以快速计算接触件分离力,并通过实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电源连接器SJ045-25STH0插头端接触件,分析了接触件在基座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静平衡方程,得出摩擦系数和弹臂高度是影响接触件保持力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提出的三种不同弹臂结构,采用有限元法仿真,获得了三种不同弹臂结构的接触件保持力和应力应变情况,确定了直臂凸包结构为较优方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直臂凸包结构的可行性。本文通过仿真与试验研究接触件的保持力,建立了科学的分析过程,为接触件保持力的提升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特性与接触电阻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BAQUS的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力与接触电阻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完成了摩擦系数、过盈量和线簧数对插拔特性的影响分析,进而应用热电耦合仿真技术实现了接触电阻的仿真。所得的结论可为电连接器接触件的设计提供依据,并为接触件的磨损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插拔磨损会引起电连接器接触件接触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降低其接触性能与可靠性。针对接触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试验电路并进行了插拔试验。试验结果证明:①在单次插拔过程中,插入力、分离力呈现类似“阶跃方波”变化特点;随着插拔次数的增加,插拔力值缓慢增大;300次插拔后,插拔力值基本稳定,但其波动明显增加;②随着插拔次数的增加,接触电阻值缓慢增加,但波动范围逐渐增大,呈现出不稳定趋势;③连接器插孔和插针的主要磨损形式不同,插孔为犁削磨损,插针为粘着磨损。结果表明:插拔磨损过程对电连接器的接触性能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接触电阻的提高,其所造成的各接触件接触电阻值在较大范围波动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在其他接触件可靠接触的同时,其中某一对接触件的接触电阻过高,为电连接器的可靠接触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墙壁开关按钮和过渡件与其邻近结构的接触间隙对按钮脱扣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FEA软件对按钮脱扣力进行分析,并进行试验对标.然后对比开关按钮和过渡件与其邻近结构的不同接触间隙下的按钮脱扣力,判断哪些接触间隙是高敏感影响因素.最后对这些高敏感影响的接触间隙提出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13.
接触电阻和插拔力等特性参数是电连接器接触件稳定与可靠的重要指标。设计了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接触件在不同插拔速度、插拔位移和同轴度条件下的接触电阻、插拔力和插孔形变。最后,以某接触件为例试验测试并分析了插拔速度对插拔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接触件是电连接器的核心元件,其结构及尺寸直接影响到电连接器的电气连接及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斜开槽插孔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分离力异常的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NGINEER建立油阻尼断路器整体模型;将模型导入到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中,修改各个零件的属性,对各个零件添加相应的运动副约束,对模型添加碰撞接触力、合闸力、油阻尼力、弹簧力、电磁吸力、柔性连接力等载荷,分析了在不同倍数电流情况下的铁心速度、铁心受力以及动作时间等多种动态特性;此外,还对分离模型中不能解决的铁心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电流下断路器分断时的铁心位置;通过将整体模型仿真结果、分离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整体模型比分离模型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减小了仿真的误差,而且整体模型的仿真能够提供分离模型不能提供的数据。这为油阻尼断路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机械分离力是分离脱落电连接器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机械分离力的一致性将影响到分离脱落电连接器在装备系统中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以某型号分离脱落电连接器为研究对象。采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基于蒙特卡洛方法进行分离脱落连接器的动力学仿真。从产品设计和生产两个阶段出发,分析弹簧预压力、钢球直径、锁套倒角对分离力的影响,从而确定影响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关键设计参数。通过对关键因素进行参数设计和容差优化设计,进行特性数值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从设计与生产两个阶段抑制干扰因素对批次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速传输电连接器研发样机中存在差分阻抗偏小及不连续等问题,基于信号完整性理论提出了更换介质材料和修改接触件及介质尺寸的优化方案。采用HFSS高频电磁场仿真软件优化了接触件引脚直径W_1和引脚与介质体的配合长度L_1,仿真结果表明当引脚直径W_1=1.1 mm时,此时连接器差分阻抗仿真值为100±10Ω,且介质体配合长度L_1对连接器差分阻抗仿真值影响较小。对优化前后的连接器进行了样机加工及差分阻抗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前连接器差分阻抗范围为84.46~90.68Ω,改进后为92.6~105.3Ω,改进后的连接器差分传输眼图满足典型高速传输电连接器信号完整性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压线巡检机器人易打滑、易磨损以及爬坡慢等问题,提出一种磁力悬浮方法:利用磁悬浮装置产生与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安培力,使机器人悬浮在高压线上,从而彻底消除打滑和磨损问题.通过对载流导线在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全新的磁力悬浮方式;建立磁力悬浮的物理模型,分析悬浮力大小与模型相关尺寸的关系;利用COMSOL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磁悬浮系统模型产生的磁悬浮力近似等于理论计算值,证明了所提磁悬浮系统原理性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旋转式压缩机中壳体与定子采用过盈配合连接,产生的接触应力直接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以及电机性能。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定子与壳体的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了模拟,为了验证仿真结果准确性,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目前的仿真方法结果精确。同时比较了不同的电机定子结构设计对压缩机电机定子与壳体接触装配过程中的装配应力与抱紧力的影响。分析结果对于指导压缩机电机定子的结构设计和改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风电变流器网侧的稳定性,解决负载波动时变流器并网接口的谐波和谐振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有源阻尼线性自抗扰控制(ADLADRC)策略。首先建立LCL型变流器数学模型,分析传统三阶自抗扰控制器原理。在此基础上,为提高传统观测器的观测能力,设计了在观测器总扰动通道上串联滤波器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并引入有源阻尼与其结合完成改进ADLADRC控制策略设计。然后通过频域分析法对改进ADLADRC下变流器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分析可知,改进ADLADRC控制具有更好的并网稳定性和谐波谐振抑制力。最后,通过仿真对比所提控制策略与传统LADRC、传统PI控制下的并网点电流波形。仿真结果显示稳态条件改进ADLADRC满载谐波率相比PI的2.89%降为0.39%和半载谐波率相比PI的7.64%降为0.60%,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不仅有更好的并网稳定性,还有在负载波动时快速的动态响应和谐波抑制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