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岔大断面隧道施工常面临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结合深圳市谷对岭分岔隧道工程情况,采用先行隧道独立成型,后在大断面处实现掉头再施工后行隧道的分岔隧道无中导洞施工方法。梳理4个技术阶段,包括连拱段施工、由先行匝道小断面进入主线大断面施工、主线大断面实现掉头施工及主线大断面施工等关键点。在施工的同时进行全程监控测量,据此针对性提出分部分阶段监测方案,并分析连拱隧道段和大断面段的监测数据结果,从而指导设计,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深圳市的莲塘隧道为案例,讨论了超大断面山岭隧道初期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对其采用的初期支护参数、钢格栅拱架、锚杆长度、环向间距布置进行了合理化分析.通过计算机分析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解决了在没有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分析超大断面隧道设计的合理性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阳安二线直通线包湾村隧道工程为背景,介绍了一套完整的分岔大跨隧道施工技术,对开挖方法确定、分岔段及渐变段施工等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加宽断面处数值模拟,分析了加宽断面开挖时的隧道围岩变形、衬砌结构应力分布。实践表明:断面加宽处面积突然增大,施工对围岩的扰动区域增大,应力释放过程加快,释放的围岩压力增加,导致累积变形量增大,衬砌受力增大;对于分岔大跨度,在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地层加固措施,不同断面的合理渐变、超大断面的合理分块、保留临时支撑施作二次衬砌等技术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4.
马建新  张少辉 《四川建筑》2011,31(5):200-202
以长河坝水电站金康隧道与3-1#隧道交叉段为背景,对大断面、扁平、超大跨的隧道交叉段结构从支护参数的设计和施工扩挖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公路隧道扩挖型平交段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提出相应采取的措施,对实际工程中隧道平交段设计及施工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大断面山岭隧道因其断面面积大、跨度大、扁平率低、施工工序及受力复杂等特点国内外还没有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标准。为了拟定超大断面山岭隧道内轮廓,对国内已建超大断面隧道进行现场调研,汇总隧道的断面尺寸、扁平率等信息,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扁平率下的超大断面进行计算,对隧道拱顶沉降、塑性区范围、支护结构内力、隧道开挖空间利用率的综合比较,确定了某隧道超大断面处合理可行的扁平率为0.583。同时,拟定了隧道超大断面处的内轮廓尺寸。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表、地层及施工场地等条件,对地下立交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选择影响较大,施工难度及风险也不同。论文以杭州紫之隧道工程为依托,阐述采用钻爆法施工的地下立交隧道分岔段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对地下立交分岔段的支护参数、施工工序、小洞进大洞施工工艺以及超小净距隧道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为类似立交分岔隧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岔隧道兼有大跨度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和分离式隧道的所有特点,结合在建的大连市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建设工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针对分岔隧道超大断面段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研究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和三台阶七步法3种施工方案下隧道拱顶下沉、水平位移、围岩应力和初期支护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在隧道周边拱顶下沉、水平位移以及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方面较CRD法和三台阶七步法更有效,是分岔隧道超大断面段最优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
虎跳峡地下立交隧道断面大、变截面多,且洞内分岔匝道支洞属国内首例。该工程超大断面隧道截面最大外凸处开挖跨度达28.96m,拱顶呈扁平状,施工时易引起围岩松弛失稳、坍塌。为确保隧道开挖安全及按进度完成施工,采用右侧壁导坑先行后中导洞开挖的方法,对超大断面Ⅳ级围岩进行加强支护。相比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工期减少50d,大幅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表明此工法切实可行,能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超大断面浅埋暗挖地铁车站,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实现转换段施工,对于确保车站施工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天梨路车站工程为例,分析了施工通道、附属结构与超大断面车站主体隧道转换段暗挖施工安全风险,通过改进的施工方法和优化施工保障措施,成功解决大断面浅埋挖隧道转换段开挖难题.  相似文献   

10.
分岔隧道大拱段围岩稳定性监控 与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岔隧道是一种新型的隧道结构形式,其设计方案、开挖支护方法对围岩稳定性至关重要。以沪蓉西高速公路庙垭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大拱段跨度大、浅埋等工程特点,通过围岩变形监测、支护体系受力监测和爆破振动现场监测,分析分岔隧道大拱段围岩变形特点和控制措施,并探讨爆破振动对浅埋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浅埋大拱隧道施工开挖的围岩变形规律、支护体系受力状态以及其爆破振动效应的特点,判定浅埋山体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分岔隧道的现场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济南市新建港沟隧道工程实际出发,针对隧道大跨度、大开挖面、低扁平率等情况,采用数值分析的手段,并结合现场实测,对浅埋小间距情况下超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及衬砌结构的行为力学特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能较好地满足超大断面隧道浅埋小间距段施工,其结果可为类似超大断面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四车道公路隧道在国内建设较少,可供参考的设计、施工经验匮乏.结合龙头山隧道双向分离式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深入分析该隧道浅埋段的特点及施工难点,详细介绍了在隧道浅埋段发生的几次坍塌的原因,针对坍塌原因采取了针对性处理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针对隧道断面大、极扁平,稳定性差、注浆效果差及广东持续多雨气候等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等进行优化,最后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浅埋段设计与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隧道工程中,准确的地质预报是保障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依托京沪高速济南连接线港沟隧道工程,针对工程特有的双向八车道超大断面情况,提出了适用于超大断面隧道施工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指导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厦门市莲岳隧道东洞分岔三段三车道大断面施工开挖方法的研究,为类似大断面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岔隧道施工时常遇到浅埋大跨段山体稳定、支护参数优选和地表震害控制等技术难题。结合庙垭分岔隧道,详述其浅埋大跨段支护体系实时监控的内容、方法及监测结果,并基于锚杆应力、衬砌应力、爆破振速等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力学状态及浅埋地表震动的爆破动力特性,判定浅埋山体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馈  冯欢欢 《建筑机械化》2014,(3):71-74,85
在分析郑州市中州大道下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所采用的两台超大矩形盾构进行了选型分析和适应性设计,并针对该隧道施工可能遇到的工程重难点,从超大断面矩形盾构施工沉降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埋大跨隧道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岔隧道施工时常遇到浅埋大跨段山体稳定、支护参数优选和地表震害控制等技术难题.结合庙垭分岔隧道,详述其浅埋大跨段支护体系实时监控的内容、方法及监测结果,并基于锚杆应力、衬砌应力、爆破振速等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力学状态及浅埋地表震动的爆破动力特性,判定浅埋山体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BP神经网络在分岔隧道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交通建设过程中,沪蓉西宜昌—恩施段的高速工程穿过的多为崇山峻岭,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遇到很多以前很少甚至从未涉及的难题。在隧道建设方面,为适应多变的地形地质条件,不仅设置连拱隧道、小间距隧道等多种型式,而且还设置分岔隧道,即一端洞口为连拱隧道甚至四车道大拱,而另一端洞口为上下行分离隧道。利用沪蓉西八字岭分岔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结合有限差分程序FLAC3D与BP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对该分岔隧道围岩参数进行位移反演分析,并考虑隧道围岩爆破松动圈的影响。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求解这类大规模、复杂非线性隧道工程问题,其稳定性、适用性良好,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研究结果将对该隧道和西部山区类似的复杂结构长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地铁7号线BT项目为例,针对超大断面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小间距、浅埋偏压及非对称连拱工况,分析了工程施工的重难点,并通过工程类比与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方案和支护措施,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杨四海  何文聪 《施工技术》2022,(5):122-125,129
在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中,采用大跨段隧道施工方案与大断面不对称开挖施工方案,采用数值有限元方法,对分岔隧道大跨段施工工法进行研究,分析围岩变形与受力,并分析不对称开挖施工过程的最大剪应力,研究大断面不对称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塑性区、初支受力、临时支撑变形、初衬变形和初衬受力,验证计算非对称双侧壁导坑大断面隧道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