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硕  林志敏  吴岳彬  钟原  应铭 《轴承》2022,(2):48-54
针对轴承生产企业套圈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端面缺陷的问题与人工目检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轴承套圈端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首先,对套圈图像预处理后进行边缘检测,采用四连通域定位套圈端面区域;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端面轮廓以判别外形缺陷,采用极坐标变换将套圈环形端面拉伸成矩形,采用Sauvola局部二值化算法对矩形图进行...  相似文献   

2.
文中列出了轴承套圈在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实例。实践证明:套圈在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是很大的。必须从工艺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套图变形的原因有下列三方面,1.套圈内的残余应力,2.套圈内部组织的变化,3.夹具的夹紧力和磨削抗力。文中着重阐述了套圈的刚度和几何尺寸的关系。在本文的小结中提出,过去用直径和壁厚的比值D/b作为衡量套圈刚度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应该指出的是套图的径向变形与套圈中性半径R的三次方成正比,与壁厚b的三次方成反比,与幅高h成反比。径变系数K_x与弯变系数K_y这一新的概念对正确确定套圈的刚度,估计可能发生变形的大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机床立柱与床身接触刚度复杂,在有限元建模时边界条件难以确定,会导致机床立柱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存在偏差的问题,通过响应面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组合的方法修正机床立柱的动力学模型。以SKGC-500剐齿机床立柱为研究对象,将立柱与床身之间的导轨连接处理成弹簧阻尼单元,设计变量选择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择有限元分析样本点并拟合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建立以固有频率最小二乘法为目标函数,以接触刚度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固有频率最小二乘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修正后的立柱动力学模型与实际固有频率有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以某816 kV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平衡弹簧实际刚度曲线,设计出比较理想的平衡弹簧刚度曲线。结果显示,基于最小二乘法理论的平衡弹簧设计是可靠的,可以设计出比较理想的平衡弹簧刚度曲线。  相似文献   

5.
在轴承套圈沟道或钢球等圆轮廓的实际测量过程中,目前普遍采用最小二乘圆法对采样点进行评定,但该方法在评定时存在一定的误差,会对实测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采用极坐标和直角坐标进行评定的仪器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Newton迭代法对最小二乘圆误差进行了修正,使评定结果更加精确,更逼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6.
计算挠性转子动平衡量的摄动最小二乘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康凯宁  王培俊 《机械强度》2005,27(6):744-747
给出影响系数法平衡挠性转子及其轴系时一种平衡量的计算方法——摄动最小二乘法,该方法既可以有效抑制测振点最大残余振动,又可以维持整体残余振动较小即各测振点的残余振动平方和最接近最小二乘法的水平。通过算例将该方法与目前常用的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和极小化最大残振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摄动最小二乘法是对最小二乘法的有效修正,在一些场合可以取得比加权最小二乘法和极小化最大残振法更好的平衡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冲床滑块直线度及其测量方法的分析,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作为冲床滑块运动直线度测量元件,并利用计算机对直线度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探讨了基于最小二乘法、平均值法及两端点连线法等算法的测量评定方法,并对采用平均值法和最小二乘法的冲床滑块运动直线度测量评定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测量评定方法具有更好的评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轴承》2017,(7)
基于刚度理论提出一种带外安装边轴承套圈径向刚度的检测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装置及固定部件和加载部件。实际应用表明:该检测装置的测量精度高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红外甲烷气体检测中处理数据精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进行分析,阐述了在红外甲烷检测中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段最小二乘法.并根据试验中测试的数据对两种拟合方法进行了分析及对比研究.试验证明:分段最小二乘法可有效提高气体检测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使用神经网络理论对建立数控机床热误差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与传统的最小二乘线性建模所得热误差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对比。通过应用实例分析比较表明: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的最小二乘线性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和预测能力,并对温度传感器布点的鲁棒性优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建模。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冷轧钢厂酸轧机组的检测问题,研究了轴线的精密检测方法,研究了计算酸轧机机架中心坐标的相交线法和最小二乘拟合圆法,并在固定斜率的条件下计算出酸轧机组机架中心的拟合直线,最终获得每个机架中心与轴线的偏距。研究和计算后发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圆法计算酸轧机组机架中心的坐标,能更好地反映酸轧机每个机架中心的实际偏移量。  相似文献   

12.
以应用于五轴加工中心上的高速电主轴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电主轴回转精度评价。首先建立电主轴回转误差模型,对电主轴的常量信号、偏心信号等相关信号进行研究和分离。针对电主轴回转精度的最小二乘法评定方法,分析对比了最小二乘牛顿迭代算法、最小二乘近似算法和平均值算法。基于标准球、高精密电容位移传感器等组成的测量系统,采集电主轴高速转动下的径向跳动信号,并分别采用3种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与分析,验证了3种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分析对比3种算法结果后,设计了不同应用背景下的电主轴回转精度评价策略,并提出了一种兼顾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电主轴回转精度快速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深沟球轴承弹流润滑条件下轴承径向刚度计算未考虑油膜润滑影响的问题,建立了深沟球轴承综合径向刚度的数学计算模型,基于C++编写计算轴承综合径向刚度和油膜厚度的程序,并分析了轴承径向载荷、转速及润滑油黏度对轴承综合径向刚度及套圈沟道与钢球的中心油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径向载荷的增大,综合径向刚度增大,中心油膜厚度减小;随润滑油黏度及轴承转速的增大,轴承综合径向刚度减小,中心油膜厚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挖掘臂单关节动力学模型及液压缸驱动力模型,将模型中的未知动力学参数及非线性摩擦力参数线性化表示。利用测量的系统压力及角度信息,分别采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及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系统参数进行辨识。对辨识所得的两个模型进行仿真,与实际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辨识模型能很好地逼近实际系统。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法比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误差减小约28%,对系统噪声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与近红外漫反射分析结合测定大豆和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多元线性回归法相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克服了需仔细挑选波长之不足,充分利用了原始光谱数据,提高了信噪比,能获得更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直线度误差评定的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包容区域法的算法模型与实现方法。在三坐标测量机上对八种不同被测直线进行了采样点坐标数据提取,分别用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包容区域法的基于搜索逼近-逐次旋转逼近法进行了给定平面内直线度误差的评定。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的评定结果与最小包容区域法的基于搜索逼近-逐次旋转逼近法的评定结果完全一致,即直线度误差的最小二乘法评定结果符合最小条件。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刚度影响因素多、精确预测困难的特点,基于拟静力学模型考虑了离心力、陀螺力矩、轴承套圈热变形和内套圈离心膨胀等多种因素影响,计算了轴承动态刚度,分析了工况和结构参数对轴承动态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和离心效应使轴承轴向刚减小,径向刚度增加,对轴承动刚度影响不容忽视;轴向和径向刚度随轴向载荷增加而增大,随径向载荷增加而减小;不考虑热和离心效应时轴向刚度随内沟曲率系数增加而明显减小,考虑热和离心效应时轴向刚度略有增加;轴向和径向刚度随外沟曲率系数增加而减小;转速和球径对轴承刚度影响较复杂,是转速和球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直线超声电机的精密位置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机制。鉴于直线超声电机工作原理,其运行状态必然受到摩擦、强非线性和时变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为了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的逼近,采用了径向基神经网络。为了提高控制机制的自适应能力,首先利用来自试验数据的训练样本按正交最小二乘算法确定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隐层单元的个数和相关参数,再按递推最小二乘法在线调整隐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器的性能不仅优于传统的PID控制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控制,而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螺旋槽干气密封端面五种不同气膜厚度进行三维立体模型建模,采用FLUENT前处理功能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在特定工况下,利用Fluent流场计算软件对五种端面微尺度流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求出压力沿径向分布和气膜厚度对应的开启力,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基础上,求出开启力与厚度的五次多项式,在对多项式关于气膜厚度求导,得出气膜刚度与气膜厚度的四次多项式。结果表明:气膜刚度随着气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气膜厚度的增加气膜刚度随厚度变化曲线趋于平稳,为了使干气密封长期安全、稳定的工作,端面气膜应有足够大的刚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非对称液压缸系统,以PRMS信号为激励信号,对比了普通最小二乘法与限定记忆最小二乘法在开环辨识中的辨识效果.并将限定记忆最小二乘辨识方法所得的辨识模型同实际系统的输出进行了对比和验证,证实了限定记忆最小二乘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