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用电导法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在25℃、32.5℃和40℃时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且用相分离模型计算了形成临界胶束时的标准焓变ΔH^θ,标准自由能变化ΔG^θ和标准熵变ΔS^θ。  相似文献   

2.
当丁酮中SBS溶液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BS溶液的荧光强度随着SBS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表明SBS大分子间产生激基缔合物胶束。SBS组成中的PS含量越大,CMC越大。在四氢呋喃中SBS溶液没有荧光强度的变化,即没有形成激基缔合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三氧乙基化十二醇醚磺酸钠〔C12H25OC2H4)3SO3Na,简称C12EO3S〕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DTAB)复配体系在纯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计算了1=1复配体系胶束形成和表面吸附的标准自由能ΔG^0mic、ΔG^0ad,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m、β^s,揭示了两组分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混合体系表面相及胶团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正庚烷中的分配系数,以及混合阳离子,非离子表活剂在水-庚烷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配系数和有关假定,计算出两种表面活性剂在单独和混合分配时的ΔGW→0,ΔSW→0,ΔHW→0值。并利用热力学函数推算出阳离子和非离子表活剂在小于临界胶束浓度时的分配过程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系数β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合成不同组成的两亲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b-聚氯乙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b-PVC-b-PNIPAM)三嵌段共聚物,并制备共聚物胶束水溶液,采用荧光光谱、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结构及温度响应性。结果表明,共聚物可在水中形成以PVC为核、PNIPAM为壳的球形胶束,胶束尺寸在75~135 nm;随着共聚物亲水PNIPAM链段含量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增大,而胶束尺寸减小。在升温过程中,胶束溶液的透光率逐渐降低,低临界溶解温度随着共聚物亲水链段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电导法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在40℃和60℃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根据“相分离模型”计算了40℃时十二烷基硝酸钠溶液的胶束形成标准焓变(△Hm),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m)和标准熵变(△Sm)。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1,3-取代方酸衍生物:1,3-双[4-二甲胺苯基]-2,4二羟基环丁二烯氢氧双内盐(DMCS),1,3-双[4-双十六烷胺苯基]-2,4二羟基环丁二烯氢氧双内盐(DHCS)。研究了DMCS和DHCS在不同溶剂中的光物理行为,估算了DMCS、DHCS的基态与激发态之间偶极矩差值。在CTAB胶束中,除DMCS单体分子外,DMCS形成了二聚体。在二氧六环-水体系中,研究了DHCS的簇集行为,并测定了DHCS的临界簇集组成(C_ψ)及临界簇集浓度(C_A)  相似文献   

8.
用Wilhelmy法测定了实验室以废丝为原料制备的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N-椰油酰基复合氨基酸钠溶液的平衡和动态表面张力,计算得出N-椰油酰基复合氨基酸钠溶液在30℃、35℃、40℃和45℃时的cmc值和其胶束形成的标准热力学函数ΔGθm、ΔHθm和ΔSθm,说明该胶束的形成是熵驱动过程。得到临界胶束浓度cmc与温度T的回归方程。胶束和反离子结合常数K0平均值为0.874 3。同时,研究了浓度及温度对扩散常数Da和Ea的影响及吸附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
碘光谱法测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碘光谱法测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因素。欲得正确结果,须将碘-胶束溶液(不同浓度)放置,待碘的分配达到平衡(例如24h)后再进行测定,这样测得TritonX-100、TritonX-305和单分散的纯化合物C12H25O(C2H4O)6H的cmc分别为2.4×10-4、3.5×10-4和8.4×10-5mol·dm-3,与文献中用表面张力法测得的结果一致。若按Ross和Oliver将预先配好的溶液稀释后1小时内测定的方法,则所得结果偏低。只要测定时碘-胶束溶液已达平衡,则碘浓度在4~12mg/100ml范围内对cmc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的影响。文献中提到的碘浓度对cmc测定值的影响可能是由于碘的分配未达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10.
用U形管电泳仪在电压为30V条件下测定了造纸用羧基丁苯胶乳(牌号XSBRL46C)的ξ电位;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及pH值对ξ电位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和SDBS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ξ电位增值减小;当乳液pH值小于7或大于9时,ξ电位减小,乳液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水杨酸铵水溶液在稀溶液和亚浓溶液范围的电导和流变行为。体系的电导率-浓度曲线显示2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对应临界胶束浓度(cmc),第二个对应体系开始形成棒状胶束的浓度。计算了胶束化的热力学函数变化,证实胶束化过程主要来自于焓驱动。流变实验表明:所有体系均显示剪切稀化行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高于119 mmol·kg-1时,体系符合Maxwell流体行为,具有单一结构弛豫时间;体系的高黏度来自于短棒状胶束之间的链接而不是缠结的蠕虫状胶束。  相似文献   

12.
二元丙烯酸共聚物的水溶性规律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二元丙烯酸共聚物的水溶性规律、发现其与小分子有机脂肪酸及其盐的水溶规律相似。共聚物可分为不水溶、水溶和临界水溶3类。共聚物水溶怀不同,其溶液的粘度、透光度、表面张力也不同。水溶性丙烯酸共聚物具有表面活性。临界水溶性丙烯酸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0.2%。  相似文献   

13.
用(NH4)2MoS4,CoCl2,NiCl2,HSCH2CH2SH和Et4NBr在CH3OHCH3ONa溶液中反应,得到了顺(A),反(B)异构体的原子簇化合物[(C2H5)4N]2[Mo2S4(SCH2CH2S)2]的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顺、反异构体簇合物A和B晶体结构,其晶胞参数A为a=2.6044(2)nm,b=1.9886(2)nm,C=2.6302(I)nm,V=13.586nm3,β=93.33°(2);B为a=1.044(2)nm,b=1.4158(2)nm,C=1.1417(2)nm,V=1.638nm3,β=100.47°,经块距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得偏离因子R=0.088(A),R=0.089(B)。同时还对簇合物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烷基多苷稀溶液的泡沫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地研究了烷基多苷(APG)稀水溶液的泡沫特性,当APG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起泡力与浓度的关系与H=0.111C+54(mm)。实验研究发现APG与AES有较好的正协同效应。当0.95(重量)AES与0.05APG配伍时,所配制的稀水溶液具有最高的泡沫高度。APG的起泡能力受水溶液中无机盐浓度的影响。在同一浓度下,无机盐对APG起泡能力的影响大小次序为:CaCl2〉MgCl2〉NaCl  相似文献   

15.
尹宝霖  桑青 《精细化工》1996,13(5):8-11
研究了N 脂肪酰基谷氨酸钠(FAG Na)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水溶液的表面活性,测定了不同比例混合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得出临界胶束浓度及此时的表面张力。应用Gibbs吸附公式求出表面总吸附量,根据吸附层及胶束中两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参数公式求出吸附层及混合胶束组成。实验表明,此体系显示了较高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剂环境模拟水相中电导率的温度响应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王栋  朱延美  吕建晓 《辽宁化工》2004,33(4):193-197
为进一步研究含表面活性剂环境水相中发生的多过程行为 ,使用NaCl和SDS作为环境水相的模拟组分 ,跟踪了 2 5~ 75℃ (ΔT =5℃ )的温度范围内模型溶液体系中不同温度和不同组分浓度条件下电导率的变化。研究发现 ,各恒定温度条件下 ,模拟溶液体系的电导率与共存盐NaCl的浓度呈现良好的对数关系 ,而电导率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符合 lnk =-ΔERT B 公式 ,并由此得到了不同温度、不同组分浓度条件下的电导活化能Ea。实验发现Ea与温度无关 ,随SDS浓度变化的规律与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规律一致 ,转折点处对应于相应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NaCl浓度对Ea的影响在胶束形成前后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胶束形成之后 ,随NaCl浓度增加 ,体系Ea逐渐降低 ;而在胶束形成之前 ,随环境组分条件的改变而表现出多样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苯酚对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7胶束化以及胶束增溶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琳沁  郑玉婴  赵剑曦 《精细化工》2001,18(12):731-735
通过紫外 -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等技术测定在苯酚存在下 ,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 7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以及胶束结构的变化 ,考察苯酚浓度cph对胶束增溶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F12 7的CMC随cph的增高先增大 ,在cph>3 0× 10 -6 后减小 ,胶束特性黏度[η]则先减小再增大 ,胶束内核中PO成分逐渐增大 ,在cph>3 0× 10 -6 后胶束内核几乎完全由PO构成。蒽与胶束的K1/N值先急剧下降 ,同样在cph>3 0× 10 -6 后转而逐渐增大。结合苯酚对水结构的影响 ,以及与PEO嵌段上醚氧原子的氢键相互作用解释了上述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以二乙胺盐酸盐、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环氧氯丙烷和丙磺酸内酯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两性型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并采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滴体积法测定合成产物的表面张力曲线;采用电导率法测定并计算了合成产物的胶束化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cmc时的表面张力分别为8×10-5mol/L和38.57 m N/m,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溶液的cmc升高。胶束化过程的ΔHθm为负值,说明胶束化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胶束化过程的ΔSθm为正值,说明胶束化过程是一个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硫酸酯盐的物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虹  张之强  孙玲新  王军 《精细化工》2006,23(12):1186-1189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纯化脂肪酸单乙醇酰胺硫酸酯盐(MSN)系列产品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发现当MSN疏水基碳数(n)由10增至16时,其表面过剩浓度(Γm)由2.37×10-6mol/m2增至2.88×10-6mol/m2,临界表面张力(γCMC)由28.79 mN/m降至23.86 mN/m,降低表面张力20 mN/m所需浓度的负对数(pC20)由3.53升为5.54,临界胶束浓度(CMC)由1.40×10-3mol/L降为0.52×10-3mol/L。在所测定的温度(25℃)下,logCMC=-2.13-0.07n;在胶束化过程中,TΔS0m ic对ΔG0m ic的贡献比ΔH0m ic大,MSN胶束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熵变。  相似文献   

20.
α-癸基甜菜碱的表面活性和胶体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α-癸基甜菜碱的表面活性与溶液性质.α-癸基甜菜碱亲水基团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使得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实验测得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8.2 mN/m,临界胶束浓度为6.9×10-3mol/L,胶束形成标准自由能为-22.3 kJ·mol-1,胶束聚集数为74;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等电点pH区域具有最低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