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因地基处理不当导致的病害、沉降变形过大等问题,本文以青海东部黄土地区民和至小峡一级公路的两座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对两座涵洞进行地基处理,基于此对其实际效果和地基沉降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基底8 m深度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65减小至0.015内,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对桩间土湿陷系数的减小值略大0.003~0.005,对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略大1.5~4.5 MPa。说明不同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都能有效消除或减弱湿陷性黄土地区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更有利。经过1年后,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为40.6 mm和45.3 mm。涵洞基底土压力随施工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大后逐渐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涵洞受力状态与其沉降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为论证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可行性,在兰州黄河南岸高阶深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开展了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和群桩的挤土试验,测得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周围土体的变形以及距桩周不同距离处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获得不同桩间距的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群桩桩间土物理力学指标变化以及桩间土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经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单桩挤密后的土层土性变化最大范围为2倍桩间距,明显影响范围为1.0~1.5倍桩间距;群桩间距不大于2.5倍桩间距时,双向螺旋素土挤土桩可以消除黄土湿陷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能级强夯处理深厚回填土地基时,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均匀性,降低压缩性,减小沉降量,消除液化和湿陷性等。目前对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研究尚未成熟,规范给出的经验公式又不适用,因此进行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针对在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砂土三种回填土地基上进行的高能级强夯试验,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瑞利波测试方法研究强夯前、强夯后浅层地基承载力和深层密实度的变化,提出考虑土类别的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并得到了修正系数取值表。通过分析夯点间距、锤底面积对不同回填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变化规律,得到高能级强夯优化设计参数,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程玉龙 《中国建材科技》2012,21(4):36-38,63
通过工程实例,设计了试验方案,测量了石灰桩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时黄土的各项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桩挤密地基可以用来处理全部湿陷性土层,也可用于处理部分湿陷性土层,对用水量很大,地基大量浸水难于避免的建(构)筑物,地基亦处理全部湿陷性土层,至少要消除极大部分的湿陷性,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用挤密地基解决湿陷问题是主要的,只要湿陷问题解决了,一般压缩性、承载力和防水抗渗也可以满足.若将挤密地基做成防水抗渗性能较好的垫层时,则应适当提高桩间土的密实度要求.场地土的含水量偏低,适当的增湿能提高地基处理的效果,由于本次试验场地存在砂石夹层,增湿深度受到限制,增湿灌水量不宜控制,使增湿后含水量增大不大明显.但挤密后的效果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结合兰州至重庆铁路工程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从复合地基承载力,桩身灰土的压实系数,桩间土挤密系数等相关数据出发,对灰土挤密桩加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铁路地基的效果做了分析,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低温建筑技术》2016,(4):147-150
素土挤密桩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概述了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分析、探讨了经过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地基处理效果。实践表明:经过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地基密实度增加,孔隙率降低,湿陷性消除,地基承载力得到有效提高。处理后的地基桩间土和桩体土密度相差不大,同一平面可作为均质地基考虑。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应按照规范,并结合地质情况、拟建房物的规模和类型等综合考虑确定。  相似文献   

7.
以某水库拦河大坝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介绍了振冲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并对碎石桩处理后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碎石桩桩体和桩间土以及桩土应力比等项的检测。最后综合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载荷试验和土压力盒读数的检测结果得出:碎石桩对工程软土地基的处理能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其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设计要求,抗液化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这种复合地基可以有效减小地基总沉降,加速地基的固结,具有良好的导水性;桩土应力比变化曲线呈上凸抛物线型,其值一般在1-4之间;碎石桩桩身附加应力随深度衰减很快,在接近桩底时,其附加应力几乎为零,所以在用碎石桩处理地基时应注意碎石桩的有效长度。该方法在随后进行的地基大面积加固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及组成成分粉土颗粒的特性,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垫层法、强夯法、深层搅拌法以及振冲碎石桩法,从而达到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安全隐患,起到加固地基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土塬地区桩基问题研究匮乏,依托陇东首栋超高层建筑,在试验桩身上布置混凝土应变计、钢筋应力计,承台底板下和桩端布置土压力盒,对原地基土、单桩基础和单桩承台基础分别进行现场原位载荷试验;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全短桩基、全长桩基及长短桩组合桩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筏板沉降变形、地基土应力场与沉降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 黄土塬场地地基土夹层交互分布、湿陷性不连续,存在由非湿陷性黄土变成湿陷性黄土的可能,桩周土层对桩基内力传递与分布影响显著,桩身出现多个中性点,湿陷性土层下限深度确定更加复杂;(2) 各级荷载作用下,桩基Q-S曲线呈缓变型发展,表现为典型的摩擦型桩,桩身内力发挥具有异步性;试验加载至8 000 kN时,桩顶最大沉降为8.15 mm,单桩和单桩承台端阻力分别仅占桩顶荷载的4.8%和2.1%;(3) 单桩承台基础中承台底部实测反力呈倒“盆”形分布、边缘应力较大,桩–土–承台体系的承载性能优于单桩基础;桩基础设计时,可结合经验以承载力和最大允许变形量进行控制,提高桩身线刚度抵抗自身压缩变形,减小桩基上部沉降;(4)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充分利用与发挥了长桩控制沉降的作用与地基土浅层承载的能力,减少了长桩数量,节省了桩基造价,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深厚湿陷性黄土中利用双向螺旋挤土桩成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通过调整桩间距,不仅可以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还可以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结合深厚湿陷性黄土上双向螺旋挤土复合地基的原位足尺试验,初步确定该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应用中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山西建筑》2012,(30):79-81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实践,详细阐述了碎石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措施,以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证明碎石桩基能够满足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对以后采用碎石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湿陷性黄土地区往往由于地基处理不当,造成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通过系列工程研究并结合多项工程的经验计算公式,在对实际工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石灰桩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技术建议,并利用孔隙挤密原理推导了消除黄土湿陷性的计算公式,同时,运用相关的加固地基技术,在系列工程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成功实现了建筑物的基础加固.  相似文献   

13.
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油罐工程,对DDC灰土挤密桩从加固机理、受力特性、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帷幕桩和帷幕内桩的划分概念.实践表明,利用不等长DDC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黄土的湿陷性,节约工程造价,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油罐基础提供一种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地面水对黄土地区桥梁桩基承载力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因其特有的工程性质,使位于黄土地区的桥梁桩基础在桩周土受地面水浸湿后产生湿陷变形,该变形引起桩的负摩阻力,降低了桩的承载力。通过陕西芝川河特大桥桩周浸水前、后的荷载试验,对黄土区域桩基浸水前、后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地面水对黄土区域桥梁桩基承载力性状具有较大的影响;分析了桩及桩周土浸水期间的沉降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黄土区域公路桥梁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疏桩基础中桩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并使建筑物基础满足整体承载力的要求。针对黄土地基存在湿陷性的特点,对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处理应充分考虑复合桩基设计的要求。研究了地基土刚度和桩基支承刚度的调整对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极限承载特性及浸水后负摩阻力分布特征,选用石英粉、砂、膨润土、石膏和工业盐制备了人工湿陷性黄土,对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采用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填筑模型试验,进行地下连续墙基础承载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与天然黄土基本一致,可用于湿陷性黄土与构筑物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达到其极限时,外墙和内墙总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为67%,确定地下连续墙为端承摩擦型基础。地基浸水湿陷后,中性点深度比为0.64~0.73,试验结果与桩基浸水试验测试结果较为一致。由于地下连续墙基础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防渗性,芯土不受水的影响,内墙侧摩阻力与承台土反力能够得以发挥,有效减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沉降。  相似文献   

17.
牛丽 《山西建筑》2010,36(1):126-127
通过对某工程地基土层地质情况的介绍及相关试验研究,分析了建筑物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采用压密注浆、锚杆静压桩等加固措施进行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秋生 《山西建筑》2010,36(14):119-120
通过对灰土挤密桩的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和桩间土挤密效果的试验及其结果分析,表明灰土挤密桩能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形成的复合地基能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土的承载性状,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