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发泡立体印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泡立体印花浆中发泡剂不同 ,发泡立体印花可分为物理发泡立体印花和化学发泡立体印花。文中对立体发泡印花的机理、发泡剂的选择、发泡条件、发泡立体印花设备和发泡立体印花对印花图案的要求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2.
低温发泡立体印花浆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国梅  张建波 《印染》1989,15(4):5-9
本文介绍的发泡立体印花浆,印制于织物、纸或其他基材上后,采用125±5℃、2~3分钟的热处理,即在基材上形成具有良好牢度,柔软而有弹性的立体花纹。作者还对组成发泡立体印花浆的发泡剂、成膜剂和添加剂分别进行了探索,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了制备低温发泡立体印花浆的合适配方及印花工艺。  相似文献   

3.
2.立体印花 纺织品的立体印花就是在平面织物上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图案的印花,如使织物表面形成有凸出感的发泡印花,起绒印花或者静电植绒印花,或使绒厚积物表面形成有凹下感的透明的烂花印花,它可以印在面料上,也可印在衣片,毛巾,成衣上,立体印花可视为纺织品印花的综合艺术,是一种高附加工值的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4.
张运生 《印染》2008,34(20)
立体印花有发泡印花、起绒印花、拔浆印花和烂花印花等四种方式,可分别采用微胶囊制剂、发泡剂、增稠剂、热固性油墨等助剂,形成浮雕或绒绣效果,其印花工艺和设备与涂料印花相似.文中分析了立体印花设计、制版、印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运生 《江苏纺织》2008,(12):45-47
本文对纺织品立体印花中涉及的设计、制版、印制方面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并针对立体印花加工工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厂用日本和香港产的发泡原糊,在经编织物上印制出可与贴花和植绒相媲美的立体印花图案。下面就其印花原理和工艺选择作一初步探讨。一、发泡立体印花的原理发泡立体印花是使含有发泡剂、交联剂、乳化剂和着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织物上  相似文献   

7.
梁惠娥  曹海青  王蕾 《丝绸》2012,(9):52-55
通过实验的方法,将数码印花与机绣相结合,从色彩、质感、肌理等多方面仿制手工刺绣效果,结果表明,其可基本实现视觉、触觉的双重仿真,证实了将数码印花与机绣结合的可实现性,也基本完成了对数码印花立体效果的塑造。具有立体效果的数码印花仿真刺绣,较手工刺绣在生产效率上有很大提高,较传统机绣在仿真效果上有很大改进。塑造数码印花的立体效果的技术对传承刺绣工艺具有积极效应,为服装设计开辟了新型的装饰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立体印花,是印制织物的花纹具有引人入胜的立体感,并且耐洗涤和耐摩擦。例如,那突出于印制织物上的花朵,万紫千红,迎风招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就象看立体电影那样,美的享受之余,令人大饱眼福。立体印花的印花方法及所用工艺和设备都与一般涂料印花相仿,主要区别于在印花色浆中含有微囊制剂或发泡剂,因而在印后热处理时,花纹能够迅速膨胀隆起,形成外观华丽的立体状。立体印花有种种类型。其中,起绒印花和发泡印花有口皆碑。两者虽然都是立体印花,但无论发泡技术和形成的立体花纹状都回然不同。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起绒印花表面堆砌着无数微小的肥皂泡般的球形体,而发泡印花则呈蜂糕状。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起绒印花产品具有别致的绒绣效果,而发泡印花产品则有生动的浮雕效果,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微胶囊技术及其对织物印花之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水林 《印染》1998,24(9):28-31
对微胶囊技术在织物印花上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已开发的应用领域有立体印花的发泡性微胶囊、香味印花的缓释性香料微胶囊,以及多次转移印花的缓释性微胶囊等。文章对这些应用领域的不同微胶囊制作方法、印花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印染》1988,(3)
仿丝绸立体印花是把仿丝绸整理和立体印花融合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使织物具有丝绸刺绣、高档华丽的独特风格,突破了平面印花的格局,给人以新颖、高雅之感。下面就我厂立体印花情况作一介绍。 一、小样试验 1.低温型发泡剂的性能试验 我厂使用香港染料公司提供的发泡剂。该发泡剂受热分解,释放出气体使印浆膨胀而形成立体花型,具有刺绣效果,立体感强。  相似文献   

11.
香蕉纤维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综述了香蕉纤维的性能,介绍了其在纺织和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情况。香蕉纤维吸湿性好,易染色,可以与棉等纤维素纤维混纺。  相似文献   

12.
新型的绿色环保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介绍了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蛋白质纤维、聚乳酸纤维、甲壳素(壳聚糖)纤维、转基因纤维的生产、性能及应用,并讨论了绿色纤维产品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英  许玉珍 《印染》1997,23(3):9-11
选用11种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对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织物,涤纶和锦纶织物进行染色。通过比较双组分织物与涤纶,锦纶织物的色差参数ΔE,ΔH,ΔL,ΔC及色相色的象限来讨论同色性问题,结合目测结果,得出ΔE,ΔH及色相色的象限是评价同色性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卫生保健用纺织品已成为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用纺织品 ,其中卫生保健用新纤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吸水纤维、抗菌纤维、生物降解纤维、防水透湿纤维、远红外纤维、抗紫外纤维等卫生保健用新纤维的制备工艺及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丙乙双组分复合纤维皮层为低熔点聚乙烯,芯层为高熔点聚丙烯,适宜加工非织造布.简介该复合纤维及其非织造布的特点和用途.  相似文献   

16.
竹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竹纤维的化学结构、形态结构和微结构,并对竹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竹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差别化聚酯纤维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差别化聚酯纤维的发展情况,有针对聚酯纤维自身缺点开发的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防污、阳离子可染纤维;有功能化纤维如抗菌、消臭、芳香、防紫外线、远红外纤维等;还有仿天然纤维如仿丝、仿毛、仿麻、仿棉、仿羽绒纤维等。  相似文献   

18.
涤纶仿真织物前处理加工技术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巨涛 《印染》1997,23(9):12-15
3.2 预定形预定形主要是消除前处理中产生的折皱,稳定后续加工中的伸缩变化,改善涤纶大分子非结晶区分子结构排列的均匀度,减少结晶缺陷,增加结晶度,使后续减量的均匀性得以提高。松弛收缩的织物经干热预定形后,织物的风格受到影响,但它改善了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和减量均匀性。为尽量降低定形对织物风格的影响,避免绉效应的消失,定形幅度一般较成品小4~5cm,再通过减量拉幅至成品门幅。同时降低经向张力,增加超喂10%~20%,温度控制在180~190℃,定形前可增加松式烘燥,也可增加定形机箱体,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定形温度越高,对手感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林莉  吴祖望 《印染》1996,22(9):5-8
凯纶纤维是在PBT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得到的一种新型改性涤纶纤维。本文主要对凯纶纤维的可染性及分散染料的筛选进行了研究,凯纶可在温度100℃下用分散染料得中、浅色,其可染性比涤纶有较大幅度提高,牢度好。  相似文献   

20.
《纺织学会志》2013,104(1-6):35-49
Abstract

High-speed photography and image process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erodynamics in the cylinder–doffer transfer region. Smoke tracers were utilised to delineate aerodynamic patterns under the cylinder–doffer set point and the images were analysed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pressure and velocity changes of the air flow in the region. High-speed phot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fibre motion in the region were also studi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air flow on fibre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e to local air pressure differences, air turbulence is generated under the cylinder–doffer set point, which may affect fibre configuration during the transfer. From the results an explan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occurrence of turbulent flow under the cylinder–doffer set point, and ideas previously repor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about the fibre transfer mechanism are further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