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巴西家用电器强制性认证的第371号部颁法令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合格标志、检测实验室和国外合格评定机构、投诉的处理以及罚则等内容。着重说明了法令涵盖87种家用电器产品,但INMETRO其他认证项目所涵盖的产品不包含在内。产品依据的标准为IEC 60335系列标准或其转化的ABNTNBR NM、NM标准。法令规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方式有"测试+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和"批量认证"两种。强制性认证和测试应由INMETRO认可的第三方产品认证机构和实验室进行。  相似文献   

2.
微控制器目前已经被用于商用设备的众多嵌入式系统中,如家用电器、工业设备、汽车等。这些领域的微控制器在可靠性、性能和功耗方面不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市场上对关注"生态"的低功耗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富士通半导体开发了"新闪存"(New Flash)架构技术以提高速度、降低功耗。  相似文献   

3.
Tensilica宣布推出小面积、低功耗的HiFi Mini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内核,该款DSP IP核支持"随时倾听"的语音触发和语音指令功能。这款小面积低功耗的HiFi Mini DSP IP核专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器以及车载系统而优化,由此实现终端产品的免提体验。  相似文献   

4.
对今后IT业创新与竞争重点的看法,我仍然基于之前对全球IT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概括地说:第一,整个产业正逐渐由"以PC为中心"转向"以互联网为中心"。这并不是说PC不再重要,只是随着PC的功能不断被移植到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各种终端里,"个人电脑"的定义因此被拓展了——互联网将无处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互联网,这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家用电器较为典型的有空调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饭煲、洗衣机等,新型家用电器有电磁炉、消毒碗柜、蒸炖煲等。无论新型家用电器还是传统家用电器,其整体技术都在不断提高,其中外观、材料、工艺、结构、器件、原理、功能及微电子技术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家用电器的总体水平和品质呈不断上升趋势。家用电器的进步,其关键在于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从而使家用电器从一种机械式的用具变成一种具有智能的设备。智能家用电器体现了家用电器目前最新的面貌和水平。嵌入式智能家用电器智能家用电器的核心是单片机,常称为微控制器。由…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家用电器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于家用电器的质量问题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家用电器的发展推动了家用电器检测行业的完善和壮大,本文对当前家用电器检测的现状、家用电器质量检测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检测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陈永聪 《数字化用户》2020,(42):0052-0054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家用电器已在我国居民家庭中随处可见,且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其种类日渐增加。家用电器作为与人们始终相伴的产品,漏电、短路、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会为使用者带来极大损失,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家用电器的重中之重。相关人员应当明确自身责任,不断强化对家用电器的安全检测工作,消除家用电器安全隐患,守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文章立足于家用电器常见安全隐患,探讨研究了有效的安全检测技术,以期为家用电器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了家用电器电磁骚扰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和实施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了家用电器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抑制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骚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家用电器电磁骚扰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和实施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了家用电器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抑制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骚扰。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家用电器单片机控制所用的基本元件和基本电路,较详细介绍了家用电器中单片机外围电路的功率驱动接口。  相似文献   

11.
陈鹏  刘爱军  刘潞峰  郭华 《通信技术》2010,43(3):54-56,182
文中对矿井中电缆漏泄、电火花、电网电压波动以及大型设备的启停等所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矿井的巷道结构,电波在矿井中传播所遵循的帐篷定律,巷道中收发天线所处的位置,煤层与巷道支护材料电特性,粉尘水汽雾滴等电磁散射特性的讨论,分析了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的时延、衰落和损耗,并结合电磁波折射理论,就不同频率及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的电磁波,在矿井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分析发现,电波频率越高,损耗越大,水平极化的电波损耗要小于垂直极化的电波损耗,矿井中收发天线放置在与巷道壁一定距离的中上部位置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机载电子设备安全性设计主要解决①电磁环境通过感应或耦合等方式可能造成机载电子设备工作混乱而导致安全性问题②在机载电子设备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下,电磁环境通过感应或耦合等方式形成的感应电压或感应电流达到或超过机载电子设备相关性能指标引起"非正常动作"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通过介绍一种典型机载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性设计情况,表明机载电子设备开展电磁环境安全性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冠凌 《微波学报》2014,30(6):59-63
为了解高功率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与毁伤影响,利用基于Wigner鄄Ville 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对耦合进电子系统内部的电磁信号进行了特征分析。与单独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比,时频分析不仅能够得到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还能同时得到信号各频率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瞬态极化时频分析,进一步得到信号极化状态在时频域的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时频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全面详细,可以根据时频分析得到的信号特征更加准确地指导电子系统的高功率电磁脉冲防护加固。  相似文献   

14.
介绍FCC PART 18对工科医疗设备中感应类炊具的低频电磁场辐射要求,指出感应类家电产品在满足这一技术要求时面临的技术难点。对法规限值、测试方法和判定依据的深度理解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文章给出了屏蔽电磁波、降低IH信号辐射频率、对IH 信号进行抖频处理等几种解决办法,以降低低频电磁场辐射。  相似文献   

15.
当今各种电子、电气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电磁噪声和电磁干扰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进行电磁兼容测量和实验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电磁兼容技术方面的研究.早期的电磁兼容辐射发射和敏感度测量在开阔场进行,但是随着环境电磁噪声的不断增强,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开阔地,近年来,屏蔽测量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本文讨论了电磁兼容测量中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屏蔽测量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随着各国对电磁环境重视程度的增加,电磁兼容测量技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电磁环境仿真中,电磁辐射源的辐射范围的计算是仿真的重要部分。丈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电磁波通视算法,在考虑电磁波直线传播的基础上根据电磁波的绕射理论对结果进行修正,并且定义了高差视域数组存储计算结果。数组在存储通视范围的同时,对非通视部分给出了接收指定电磁辐射源的接收机天线理论最小高度。最后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国外L频段航空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国外工作于960~1215MHzL频段航空电子设备的信号特点,对可能存在的诸多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采取了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扩频及频带滤波等电磁兼容技术,降低了设备的电磁干扰,提高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从国外设备的长期使用来看,这些技术非常成功有效。简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L频段设备情况,给出了四点启示,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琳 《电子科技》2014,27(8):35-130,134
为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和极化形态,在软件中对不同极化类型的波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不同极化波随时间变化的动画效果,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进而深层次地挖掘电磁波极化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对抗装备干扰有效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复杂电磁环境对电子对抗装备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电子对抗装备适应复杂电磁环境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文建立了天线罩分流条电磁传输研究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了雷电分流条的电磁波传播特性,特别研究了中空十字型和十字型金属分流条的电磁波传输机理,以及金属分流条的材料、长度、宽度、厚度和电磁波不同入射方向对雷达罩电磁波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十字型金属雷电分流条对天线罩的电磁传输影响严重,而设计合理的中空十字金属分流条可以有效传输电磁波;另外,金属分流条的厚度和常用金属材料对电磁波传输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其导电能力和重量;在保证天线罩雷击安全的前提下,调整金属条长度可以使天线罩电性能达到最佳;金属条的宽度对电磁波传输性能影响明显,宽度越大,天线远场方向图主瓣增益越大;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方向图主瓣增益在减小,入射角超过30°时,雷电分流条对天线罩的电磁传输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