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RFID技术的生鲜肉类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强生鲜肉类产品全程跟踪和监控水平,实现生鲜肉类产品安全生产和流通,本文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生鲜肉类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系统拓扑结构、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生鲜肉类产品从生产养殖、屠宰加工、仓储配送到销售终端全程信息的采集与监控,提升了生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火龙果气候品质认证溯源APP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箱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所购买批次的火龙果农产品生育期时间、气象要素数据、食用成分要素及认证证书等农产品溯源信息。本系统的投入使用能实时为农户和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气象服务,将当地气候特色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退役机电产品逆向物流信息追溯过程中时空分散度高、质量不确定性强、跨组织信息关联度弱等问题,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退役机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统一数据模型。首先提出了从跨组织多源数据到知识图谱构建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统一数据建模方法,然后提出了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针对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问题,建立了基于分段注意力融合机制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模型,解决了实体关系重叠问题,并在标准数据集和退役机电产品领域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建立了退役机电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系统。知识图谱的构建实现了退役机电产品生命周期中跨组织信息的统一数据结构,为退役机电产品逆向物流信息追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王宏业 《衡器》2011,40(11):43-44
本文对溯源电子收银秤在肉禽类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它的流程、主要功能及管理软件的功能说明。  相似文献   

5.
厉志飞 《衡器》2011,40(11):41-42
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电秤上的综合应用,阐述其所建立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旨与同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基于零组件生产实行全员、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零缺陷和可追踪等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推荐一种可追踪零组件生产全过程质量信息的质量控制工具,经过2年多的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收获.本文包括企业通用的零组件生产流程和批次质量管理记录,希望该记录能对其他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和完善有所帮助,使其利益相关者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流程企业中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追溯方法,应深入分析企业在物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特点,找出由此带来的实现质量追溯的难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在流程企业中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应该关注的各产品质量信息的具体内容和信息的建模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流程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品.在轮胎橡胶企业密炼车间的成功应用,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汽车发动机装配线生产过程,对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范围、采集方案和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保障数据存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进而详细介绍了数据查询、追溯、统计分析等生产管理和信息查询实用功能,构建出汽车发动机装配线数据采集与追溯系统的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9.
李晓晓  董万福  吴昊荣  李倩 《机械》2014,(2):60-62,70
猪肉溯源标签置入机是一套把封装有RFID芯片的标签置入到宰杀好的边猪猪腿上的装置,通过对标签内芯片信息的读取来达到猪肉溯源目的。通过三维软件CATIA进行猪肉溯源标签置入机样机的仿真设计,包括主要零部件的建模、样机的装配、运动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虚拟设计缩短了猪肉溯源标签置入机的开发周期,及时解决设计中的问题,降低了成本,且最终实际样机的制作很大程度上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汽车变速器厂家在物流和装配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案例.该生产线将RFID技术应用于零配件配送管理、装配管理、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返工返修等各个环节,以实现有效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追溯.分析了系统的应用需求,完整介绍了系统实施方案,包括系统总体部署、软件功能和应用流程以及编码等.通过该系统的应用,该生产线的零部件混批装配问题降为零,零部件信息完全实现了可追溯,单个产品的装配信息和质量信息实现了快速准确的查询,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low test rig as a tool for investigating manufacturing variation, we encountered various problems. We discussed some of these in an earlier paper (Baker et al. (2006) [1]).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tests aimed at identifying the limits of accuracy of the rig and the best obtainable uncertainty with this type of design. We consider: traceability issues relating to the calibration of the weigh scale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flow system, and we deduce from these the limits of uncertainty. We also include some observations relating to the effect on meters of flow oscillation due to flow r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
直流数字化电能表在电能计量中应用日益广泛,但缺乏专门针对直流数字化电能表量值溯源方案的研究。针对我国缺乏对直流数字电能表量值溯源方案的研究现状,以及现有的交流数字电能表量值溯源方案中存在标准电能计算准确度受采样频率限制、量传误差环节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数字化标准功率源的直流数字电能表量值溯源方案。该方案在交流数字电能表量值溯源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数字功率源内置DSP的数字波形拟合与抽取,替代交流溯源方案中的A/D转换;利用DSP高频数字采样积分,替代交流溯源方案中的标准数字电能表。简化了交流数字表的溯源方案,减少量传误差,提高了直流标准电能计算精度,实现了直流数字化电能表的量值溯源,是直流数字化电能表量值溯源的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Under truncated life tests, two types of repetitive acceptance sampling plans a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in terms of percentile lifetime when the lifetime follows the Burr type XII distribution. The proposed acceptance sampling plans, including the ordinary repetitive acceptance sampling plan and the repetitive version of a group acceptance sampling plan, are developed to meet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risks at two specified lifetime percentiles, simultaneously. Useful tabl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a wide range of Burr type XII distributions which include the log–logistic distribution for practical utilization. Finally, some examples are provided for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14.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to concurrent engineering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n this paper,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re presented. Approach 1 addresses the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requirements of a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Two sets of data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of mechanical products are discussed. Approach 2 uses feature based design as the impetus behind CAD/CAM integr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system (KBMS) is proposed. KBMS is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multiple and concurrent views of features. Approach 3 considers product design concerns from inception to disposal in a unified life cycle engineering (ULCE) environment. Approach 4 focuses on assembly as an integrative function of all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Approach 5 emphasises organisational and cultural issues and proposes that effective dialogue between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is essential for abandoning the over-the-wall design concept. In conclusion, a critique of various approaches to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产过程难控制、质量问题难追溯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两化融合的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字符识别及条码生成、生产过程记录控制和产品质量追溯3个部分。首先,通过字符识别及条码生成规则,生成产品唯一条码;其次,以条码数据为依据对产品制造生命周期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和可视化控制;最后,对出现质量缺陷的产品进行生产过程追溯和质量问题分析统计,以便及时地对存在质量隐患的生产工序进行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总体质量的目的。目前该系统在某称重传感器生产企业得到验证,借助该系统,企业实现了各生产工序的质量统计与分析,以及薪资计算、预防性的质量管理,改善了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军标批次管理和质量追溯的要求,发射装置装配实施单张配套表管理。单张配套的生产方式需要采集大量的质量信息,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采用Code128条码进行条码生成和条码数据采集,并基于J2EE平台实现质量信息的存储、追溯和报表打印。相关技术已在发射装置生产中应用,显著提高了单张配套和质量追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STEP应用协议开发方法的产品建模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集成信息CAD系统中要解决的产品模型信息描述问题,基于STEP标准和IEDEF产品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功能层的产品信息建模和产品信息模型的三层结构:功能层、广义零件层和广义结构层,以工程中业已标准化的滚动轴承为对象,建立了基于STEP标准的产品功能信息EXPRESS描述模型,提出了信息模组织、传递和实现的原型框架,为集成信息CAD系统的信息集成中性环境的建立与实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进化,不可思议地降低了信息费用,急剧增加了信息利用者,制造业面临生产主导型的大量生产模式向消费者主导型的订货生产模式的迫切转换,在此时代的转换点,我们提倡“ITonMT”的设想作为制造业强化竞争力的指针,从同时具有应用IT(用IT)和提供IT的生产手段(作IT)两种立场的机床业发展出发,在此介绍实现“ITonMT”的设想的工具IT广场。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市场需求和中小制造企业现状的基础上,以客户化产品制造的敏捷性为目标,依据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的适用性原则,提出基于延迟生产理论的中小企业客户化敏捷制造实施模式;以虚拟企业思想和技术适用性原则为指导,提出基于企业合作的客户化产品敏捷制造策略;依据中小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信息敏捷性的敏捷制造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标准物质的管理与量值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标准物质是实行法制管理的计量标准。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标准物质的分级、编号、分类及管理;并详细阐述了我国标准物质溯源体系和定值,测量结果的溯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