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期,在“软件改变中国——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上,一句“未来几年将有200亿美元的订单花落中关村,北京急需100万软件外包人才”,令在场的人非常震惊。这个数字也许有点张.但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以及对软件外包人才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2.
本报讯记者耿军报道“针对目前国内软件人才缺乏的问题,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搭建起软件外包人才实训就业服务平台,实施“订单实训”。目前,该平台已为近10家外包软件企业提供了实用型人才。”12月16日,“软件改变中国·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上,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表示,中关村有软件企业5000多家,但是仅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缺口就高达5000多人。对美软件外包人才缺口更大,可供量不足10%,且这个缺口正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未来几年,将有200亿美元的订单花落中关村,但是,占据这个市场份额就意味着100万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中关…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网络》2006,(23):24-24
近日,武汉中国光谷的思远国际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思远智谷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的思远软件园除了用于引进、开发国际软件外包项目以外。其核心功能是在园区内通过模拟开发软件外包项目的形式对软件储备人才进行岗前实训。金球第一个万人规模的软件外包“模拟舱”将在此诞生,此举首创了国内软件行业岗前实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软件工程师》2006,(1):12-12
软件外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日软件外包又是其中的主要业务之一。中国的对日软件出口以每年近60%的速度增长,为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成为中国软件出口的重中之重。尽管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前景十分可观,但目前对日软件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对日软件产业的发展。真正适合国际市场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短缺正困扰着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日语软件人才的稀缺已成为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人都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对对日软件外包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5.
聚焦软件国际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胜 《软件世界》2004,(6):56-58
就在中国的软件企业争相探讨如何走出国门,加入到国际外包链条当中时,印度、爱尔兰等国外外包巨头却看好国内IT外包的广阔前景,纷纷登陆中国。IONA,爱尔兰最大的软件公司,99%以上的销售收入都来自本土之外的市场,不久前将亚太软件研发中心落户北京。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IT外包市场?“国际化”热情正高的中国软件企业如何权衡“走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平衡?作为中国软件产业智囊的中国软件研究所又是如何看待中国软件企业“走出去”的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6.
马戎 《软件工程师》2004,(12):32-33
今年是“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启动的第一年,在第七届中关村电脑节中国软件外包峰会上,来自政府、专业咨询公司、发包商和国内的软件企业,就国内企业如何打入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展开了探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在峰会上说,“我们计划每年扶植100家企业,帮助他们筹备出口资源,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最后实现海外创业。”  相似文献   

7.
孙泠 《软件世界》2006,(2):18-19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软件外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也是一样。2005年,中关村的软件外包企业曾有机会获得微软650万美元的大单,但由于对接包商的情况不甚满意,大单一溜烟儿“绕道”去了印度。“煮熟的鸭子”竟然飞到竞争对手的碗里,这让很多软件人唏嘘不已。拿不到大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除了企业规模不够大、英语不够熟练、开发流程不够规范的“老三样”以外,我们的软件外包还欠缺什么?和印度外包企业相比,中国的优势是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然而一些欧美软件的中国本地化工作却是在印度、韩国等国家做的。有一个原因是担心盗版…  相似文献   

8.
闫辉 《程序员》2005,(3):32-34
近年来,软件外包成为全球性的热门名词,印度仍然在这股热潮中占据着领先的位置。不过,国内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也在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业内人士如何看待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状况,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满足软件外包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更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联系到了国内代表性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博彦科技,并与CEO 王斌进行了对话。与印度的比较《程序员》:有业内人士访问  相似文献   

9.
倪燕 《软件世界》2007,(8):13-13
软件企业通过做外包获得业务收入,用这些收入投入基础软件的研发,发展软件产业才是最终的目标。事实上,发展外包与自主研发基础软件并不矛盾,麻烦的是为了外包而外包。一个由商务部授权,国内服务外包企业、研究机构、各地软件园、高新开发区,以及数家在华跨国服务外包企业参与组建的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日前正式成立,这是有关部门建立“中国NASSCOM”的又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软件外包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辉 《程序员》2003,(2):39-40
对于项目外包,国内的软件公司听得似乎不是很多,即使有也大多充当承包方角色或处于被动位置。但在一些传统行业,外包却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建筑行业,层层外包导致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当然本文讨论的主题并不是项目外包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而是对比传统行业中的“豆腐渣”外包工程,讲述软件外包工程化中要引起注意的一些要素。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业斌  李颖 《计算机教育》2010,(7):58-60,123
本文针对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缺少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通过分析国内人才短缺的原因及人才需求,提出高校软件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企业实训等形式开展软件外包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与网络》2012,(7):75-75
近日,"China Sourcing第三届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魅力冰城哈尔滨盛大开幕。作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年度盛典,年会推选出一批为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企业和软件园区。其中,国内领袖级IT综合服务提供商华胜天成(上交所:600410)总裁王维航先生凭借卓越的行业贡献及产业引领带头作用,荣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软件外包规模存在跨越式膨胀发展的空间,但是产业环境和条件配套的不健全减弱了这种膨胀的速度,赛迪顾问预测,2007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增长率将从2006年的55%降低到40%左右。从全球来看,软件外包依然快速发展并炙手可热,但几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人才数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同意一种看法——中国加入WTO对软件行业而言利大于弊。“入世”对汽车行业可能冲击比较大,但这种冲击也是暂时的。对软件行业来讲,则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21世纪的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软件企业必须面对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其次,中国也诞生了一批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如用友等等,这些已经具有自己产品、市场、渠道的企业,不可能被“入世”打垮。“入世”产生的另一个压力是许多中国企业不能再靠原先的小作坊开发方式生存,而必须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过去国内软件企业通过低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中国软件企业走外包道路的否认。但没有人指出究竟什么是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正确道路。谁能给15000个(实际更多)的软件企业指出“正确”的方向?“外包”仍是目前找不到其他更好出路的小规模软件公司能够快速赚取利润、维持生计并获得发展的有效手段,所有抨击和否定丝毫没有挡住小企业、甚至政府拥抱软件外包模式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谁是主流?     
在很多产业分析师眼中,中国的软件企业依然是这样的景象:规模比印度差了许多,管理水平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技术蓝领远未形成规模,总之,还没有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横向工业发展成为专、深、尖的纵向工业,软件外包这个很有希望成为第二个“中国制造”概念的领域当前有着太多的不如意。不能说这样的评价不准确,保守估计这几句评语的概括力甚至可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仍然经得起推敲。但这样的视角显然宏观和粗放了一些。如果观察家们愿意放低身段,以更加贴近的角度去关注这些在规模、管理水平、开发流程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有着太多不如意”的中国软件企业,他们会发现自己远远低  相似文献   

17.
杨晓东 《程序员》2006,(8):68-68
2005年新思软件在中国软件外包与中国软件出口企业排行榜中分列第2、第5位,“但目前我们做得还不是特别理想,只是说一路走下来,积累了一些做对日软件外包的经验和体会。”公司创始人、常务副总裁杨晓东先生这样谦虚地表示。  相似文献   

18.
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短缺问题,处理好"企业缺人而高校就业率低"的矛盾,浙江工商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中提出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目标。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和积极成果,为地方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介绍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杨柳 《软件工程师》2001,(10):56-57
<正> 一直以来,软件业是中国IT行业的“软肋”,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远远落后于硬件。据专家分析,软件人才的匮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日前,北大青鸟集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软件技术工人”的培训,接着,几家企业和高校也相继进入这个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的软件人才培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刘源  黄燕 《互联网周刊》2003,(34):22-30
产业分析师眼中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依然还是这样的景象:规模比印度差了很多,管理水平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技术蓝领远未形成规模,总之,还没有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横向工业发展成为渐趋专、深、尖的纵向工业,软件外包这个很有希望成为第二个“中国制造”概念的领域当前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分析师和观察家们太过于迷恋全球软件外包的印度模式和印度软件巨头的成功经验,忽视了中国外包市场的活力,更没有注意到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的众多企业早已经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他们忙于拓展“人脉关系”、寻找客户,签下订单,赚取利润,深刻的体会着欧美客户和日本客户做事风格上的显著差异,更为成功的那些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规模扩张的问题。毕竟这个市场发展得是如此迅速,远远超出了业内人士的预期——中国的软件外包业还处在印度10年前的水平,再过10年则很有希望向“中国制造”那样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这是业内人士审慎而乐观的估计。为了走到这一步,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大小企业都在认真摸索并做出切实的努力。两年前声噪一时的出口联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没有令大多数外包企业感到政府的支持力,这些都是已经被正视的问题,而各地政府主导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人材战略则让他们甚至是国际发包商感到欣喜。软件外包的“中国制造”, 虽然不是指日可待,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已经上路的中国企业注定要按照自己的现实道路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