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明  唐曙暇 《治淮》2007,(3):15-17
一、荆山湖行蓄洪区的基本情况 荆山湖行洪区位于淮河干流淮南田家庵以下约17km处,行洪区退洪闸距安徽省蚌埠市以上约20km。行洪区面积72.1km^2,耕地8.6万亩,区内现居住人口1.12万人。  相似文献   

2.
金鑫 《治淮》2020,(1):23-24
开启的行洪区不同,分泄的流量不同,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利用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在相同的总来流和出口水位情况下,研究行洪区单独运用时,行洪区不同行洪流量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情况。一、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基本情况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两岸行洪区分布较多且十分密集,沿程主要有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等行洪区,各行洪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3.
韩士标 《治淮》2005,(11):15-15
2003年汛期,安徽省境内持续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主要降雨带集中在沿淮淮北及江淮东部地区.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正阳关水位最高达26.7m(85国家基准),超保证水位0.3m.淮河干流先后启用了濛洼、城东湖两处蓄洪区,以及邱家湖、唐垛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7处行洪区,并运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洪,以削减洪峰,辅助干流河道排洪,缓解干流洪水压力.  相似文献   

4.
淮河蚌埠~浮山段共有4处行洪区,行洪区存在启用难度大、行洪方式落后和行洪效果差等问题,为保障淮河干流防洪安全及行洪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对行洪区进行调整.通过分析该河段的地形特点以及上下游河段整治情况,从有利于增加河道过流能力、维护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进行行洪区堤防退建、河道疏浚、新建保庄圩和进、退洪闸是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泄流能力、河道整治工程方案及洪水调度方式等,针对河段的特点,建立了该段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2005年和2007年洪水过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为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综合治理和行洪区优化调度等研究提供计算平台。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荆山湖行洪区在2007年洪水过程中的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荆山湖行洪区运用可以降低田家庵站的水位,加快了所在河段洪水汇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郭炜 《治淮》2007,(10):48-48
2007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治淮骨干工程和2003年灾后重建项目的防洪减灾作用经受住了考验,但同时也显现一些问题。淮河干流荆山湖行洪区建设存在着缺乏统筹协调、整体效益不够理想等问题,应引起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8月28日至29日,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安徽省水利厅在蚌埠市主持召开了安徽省淮河干流荆山湖行洪区进、退洪闸工程投入使用验收会。淮委副主任刘玉年、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方志宏及工程各有关参建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参加了验收会。  相似文献   

8.
淮河中游行洪区是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行洪区多,启用频率高,行洪效果差,经济损失大。进行进一步治淮,将对淮河中游行洪区进行调整,调整后其行洪能力的确定关系到中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和行洪区优化调度。影响行洪区行洪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行洪区几何形态、进退洪闸规模与布置以及进退洪闸间河道水力条件等。该文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实体模型(河工模型与水工模型)等手段,对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段仍保留的5个行洪区行洪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验证,确定了5个行洪区规划条件下的泄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玲  曾桂菊 《治淮》2011,(10):25-26
淮河干流现有行洪区17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1295km2,耕地122万亩,区内人口57万,GDP总值26亿元。17处行洪区分别是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和鲍集圩。  相似文献   

10.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何琦 《治淮》2007,(12):14-15
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水,为了确保防洪重点地区的安全,按照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命令,安徽省防指先后启用了淮河干流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同时命令临北段、香浮段、花园湖3处行洪区进行了撤退转移;河南省防指下令两次运用了洪汝河老王坡滞洪区;江苏省防指启用入海水道行洪。大水过后,根据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规定和上级指示,流域各地抓紧完成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氵蒙  相似文献   

12.
林怡然 《治淮》1996,(11):10-12
1996年6、7月淮河洪水,是1991年洪水以来出现的一次较大洪水。在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后,经过5年治理,淮河正阳关以上河道部分堤距已展宽,一些重要堤防也进行了加固处理。1996年洪水虽然量级不大,但淮河干流临淮岗以上河段水位较高。淮河干流除东风湖行洪区外,其它行蓄洪区却没有启用。因此,分析1996年淮河干流洪水特性,对于了解河道泄洪能力,合理确定整治措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分析淮河干流六坊堤段南、北汊河道及上、下六坊堤行洪区过流能力,基于MIKE 11、21软件分别建立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汤渔湖上口段一维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进行分岔河道行洪和行洪区分洪整体模拟。通过模型模拟计算,确定现状峡山口至上六坊堤段河道的过流能力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上六坊堤行洪区行洪能力达不到淮河洪水调度方案规定的行洪流量,为上、下六坊堤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吕列民  虞邦义 《治淮》2005,(7):30-32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临北段出口河段长约165km,河段总泄量不能满足防洪规划要求.利用正淮段、淮蚌段、方临段等大型河工模型,研究河段现状泄流能力、河道整治方案、行洪区调整方案,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利用蚌埠闸扩建工程水工模型、荆山湖行洪区进洪闸水工模型、退洪闸水工模型,验证了各枢纽泄流规模、泄流特性,优化了枢纽布置与消能防冲设计,为枢纽调度提供了优化程序.  相似文献   

15.
王文龙 《治淮》2002,(12):14-15
一、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现有行蓄洪区28处,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耕地360.9万亩,人口163万人,其中淮河干流22处,支流6处。在历年的淮河防汛中这些行蓄洪区对拦蓄洪水、加大行洪流量、减轻洪水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分析:在1954年洪水中,淮河中游4处蓄洪区拦洪73.5亿立方米,行洪区的行洪流量约占淮河总泄量的20%~40%;1982年,南润段、邱家湖、董峰湖、荆山湖的行洪流量占淮河总量的30%~72%。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河段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所建模型,对整治方案不同洪水量级条件进行计算,评估干流河道整治和行洪区调整规划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行洪区启用前计算水位与规划值相差不大,但设计条件下,计算水位远高于规划值,表明本轮整治工程实施后,规划目标尚未完全达到。研究表明沿淮河生产圩高程变化、河道糙率取值和行洪区流量分配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变化情况、以及行洪区行洪方式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提出行蓄洪区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河段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所建模型,对整治方案不同洪水量级条件进行计算,评估干流河道整治和行洪区调整规划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行洪区启用前计算水位与规划值相差不大,但设计条件下,计算水位远高于规划值,表明本轮整治工程实施后,规划目标尚未完全达到。研究表明沿淮河生产圩高程变化、河道糙率取值和行洪区流量分配是影响计算结果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治淮》2020,(9)
行洪区行洪口门宽度不同,分泄流量不同,对行洪区的行洪效果产生影响也不同。本文主要利用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通过对董峰湖和寿西湖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淮河干流荆山湖退洪闸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构成、运行方式及其实现的功能,系统分析自动化监控系统在水闸运行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