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超大转体桥球面平铰背部为平面而且直径较大时,对下球铰底部混凝土密实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转体桥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密实度,结合保定市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跨保定南站主桥的实际应用案例,对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不密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不密实的举措,特别是对混凝土施工和环氧树脂浆液压浆工艺进行重点介绍,通过在下平铰浇筑C60细石自密实混凝土,然后将注环氧树脂浆液通过压浆孔道进行内压,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坑洞百分率控制在8%以内,保证了下平铰底面与混凝土的密贴结合,提高了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密实度,保证了球面平铰安装一次性合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混合料密实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温度、击实次数下的马歇尔试件密实度试验,确定了压实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压实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热传导学原理的混合料摊铺温度散失有限元模型,对低温工况下混合料温度散失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实测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00℃时,即使增加击实功也很难使混合料达到98%以上的压实度;低温环境下摊铺层厚度越小,沿深度方向混合料温度分布越离散,压实难度越大;摊铺厚度以2 cm梯度从10cm降低到4 cm时,有效碾压时间分别降低9.7%、25%和24%.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施肥模式对收割后稻田CO2垂直释放特征的影响,利用CIRAS-2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施加氮肥、磷肥和菌肥的水稻土CO2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加氮肥后,收割后稻田0 cm界面土壤CO2的释放速率提高97.73%,10 cm界面和20 cm界面分别降低39.93%和31.36%.施加磷肥后,收割后稻田0 cm界面CO2的释放速率与对照(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 cm界面降低33.84%,20 cm界面提高48.03%.施加菌肥对收割后稻田3个界面CO2的释放速率都无显著影响.收割后稻田CO2释放速率与该界面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受施肥模式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着土层的加深依次减轻.与氮肥和磷肥相比,菌根菌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风积沙隧道施工安全性,以蒙华铁路王家湾隧道为依托开展施工模拟,探讨围岩稳定性变化规律.通过现场取土开展室内试验,得到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并基于砂性围岩较强的非连续性,采用离散元软件进行不同相对密实度风积沙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对围岩应力动态变化及松动区发展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风积沙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围岩先行位移的发生范围与围岩相对密实度呈正相关,拱顶上方受扰动范围与围岩相对密实度呈负相关;在密实风积沙隧道中易出现掌子面挤出现象,而松散地层中发生顶部塌方灾害的风险较高;风积沙隧道开挖主要对掌子面前方2/3D~D、洞周及洞室上方0.5D~D内的围岩产生扰动;在相对密实度(D_r)为0.5和0.7的围岩条件下,围岩破坏模式与《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采用的破坏模式基本一致,D_r=0.9时围岩失稳形态大致呈椭球状.风积沙隧道围岩稳定性与其密实程度关系密切,细观颗粒的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抵抗外力作用,从而表现为宏观结构的稳定,地层稳定性随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有效地确定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胶比和矿渣粉、粉煤灰及钢纤维掺量,进行了多项性能指标的"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水平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及抗离析性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①随着水胶比的增加,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水胶比达到0.31后继续增加水胶比,拌合物的离析率会急剧增加。②钢纤维掺量的变化对拌合物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的影响可作为误差因素不做考虑;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抗离析性,钢纤维掺量为40 kg/m~3时即起到了连接作用,又充当了填料,抗离析性最佳。③各因素水平最佳组合为水胶比0.31、钢纤维掺量40 kg/m~3、矿渣粉掺量20%、粉煤灰掺量10%。④28 d劈裂强度提高了22.2%,满足钢混结合段特殊条件下的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冷轧压下率为80%、厚1 mm的Ti-IF钢经不同温度退火处理后进行拉伸试验,测量其塑性应变比r值。观察退火试样的显微组织,并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其性能和再结晶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轧试验钢分别在780、810、840℃退火3 min后,均发生了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大多数晶粒尺寸由5-6μm增大到9-10μm;试验钢的r值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大;退火钢再结晶织构表现为强烈的{111}织构,主要由{111}〈110〉和{111}〈112〉两类取向晶粒组成。  相似文献   

7.
抚宁县电力负荷的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秦皇岛市抚宁县 1992~ 2 0 0 1年 10a的实际用电量数据 ,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未来 10a的用电量进行预测 .因未通过关联度校验和后验差检验 ,故提出了灰色指数平滑预测方法 ,先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一次指数平滑 ,然后再建立灰色模型 .经检验模型合格 ,同时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强化渗蓄土壤改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部分城市土壤渗透性能差、不利于径流雨水渗蓄减排等情况,分别以秸秆和沸石制成CSZ改良剂(conditioner of comstalk and zeolite),以泥炭和石英砂制成CTS改良剂(conditioner of turf and quartz sand),研究了上述两种改良剂对黏重土壤渗透性能改良和径流雨水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SZ改良后的土壤稳定渗透速率为2×10-5~8×10-5m/s,渗透性能提高1 130~5 030倍,对COD的去除率为6%~25%,TP为30%~56%,NH3-N为27%~49%,TN为18%~33%;CTS改良后土壤稳定渗透速率为2×10-6~2×10-5m/s,渗透性能提高90~1 160倍;对COD去除率为88%~94%,TP为91%~99%,NH3-N为91%~93%,TN为6%~54%.因此,CSZ改良剂较适合以水量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土壤改良,CTS改良剂较适合以水质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土壤改良.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质黏重地区城市雨水径流的促渗减排、资源化、内涝控制以及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机制砂的用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它的副产物石灰岩石粉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合理地将石粉加以利用,势必给环境造成很大的负担。以石粉做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为研究目的,对比了在0%、10%、15%、20%时的比例等质量取代水泥,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得出石粉取代水泥的比例为10%左右时,对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通过测其石粉和水泥混合后的湿堆积密度,得出石粉的质量比为10%时,二者的密实度最大。表明石粉做掺合料时,可通过二者混合后密实度的变化来判断二者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氨基柱测定奶粉中的糖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奶粉中的乳糖 ,蔗糖 ,葡萄糖的一种快速测定的新方法 .样品经简单的预处理后 ,采用 Spherisorb NH2 色谱柱 (0 .46cm× 2 5 cm,7μm)分离 ,以乙腈 /水 (7/ 3 ,体积比 )为流动相 ,流速1 m L/ min,示差折光检测 ,奶粉中的乳糖 ,蔗糖 ,葡萄糖完全分离并定量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 :线性相关系数达0 .999以上 ,回收率为 99.98%~ 1 0 5 .1 %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 .6% .方法快速准确 ,简单易行 .  相似文献   

11.
将轻便触探技术应用于人工挖孔灌注桩测试,经现场试验给出了几种土层N10与N63.5的对比系数。利用试桩资料,对桩端土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起轻便触探N10与桩端土单位承载力标准值qD的相关关系,并在桩基检测工程中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锚固工程,往水泥浆液中掺入少量的玻璃纤维(掺入量为水泥质量的0.07%~0.15%),可明显提高水泥浆结石体抗压强度,提高与锚孔孔壁的粘结抗剪强度,提高结石体的抗冲击韧性和抗裂能力,一般能比普通水泥浆液提高20%以上;同时,改善锚杆受力环境和锚固段粘结应力的分布形态,增强锚固体的极限承载力,有效加强对锚杆的保护和减少预应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微震荷载作用下注浆加固体力学特性,以裂隙倾角30°、宽度4 mm的红砂岩裂隙注浆体为研究对象,借助岩石三轴伺服压力机进行变应变速率(10-5 ~5×10-3 s-1)单轴压缩试验;然后从能量耗散、裂纹扩展及破坏形态等3个方面,分析变应变速率对注浆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研究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注浆体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均随之而增大;且峰值强度与应变速率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注浆体受应变速率影响的响应分为敏感应变速率阶段和滞缓应变速率阶段,主要差异在于峰值强度变化率和弹性模量变化率;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注浆体的总能量在增大;压密阶段是影响不同应变速率下注浆体力学特性的主要阶段;敏感应变速率阶段和滞缓应变率阶段中的压密阶段主要区别在于积散比大小,积散比进一步决定产生裂纹的多少和分布区域与规律;耗散能密度对注浆体破坏脱落面积以及粒径分布影响较大,耗散能密度越大,碎块越以大块为主(粒径大的比率逐渐增加),滞缓应变率阶段耗散能密度较敏感应变率阶段大,其破碎块体较敏感应变率阶段大. 研究在裂隙注浆加固体的变应变速率影响下力学特性,从能理原理、分形理论角度得到了其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高速公路路基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注水试验、触探试验、检查孔取芯与孔内电视摄像方法进行检测.注浆后注水试验法检测结果表明,地层透水率都低于47 Lu,能够防止上部软塑状粉质粘土沿溶洞、溶蚀裂隙产生流动与淘空;触探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后不同深度路基承载力的取值fak≥248 kPa;检查孔取芯结果表明,浆液在土体中形成纵横交错浆脉骨架的复合土体能大幅提高土体的强度;钻孔孔内电视摄像结果表明,注浆前土体空隙较大,注浆后土体中的空隙全部被水泥浆脉充填.4种检验方法表明注浆后效果良好,同时也表明综合评价法是评价注浆效果的有效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汉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征,利用网格法分3层在余姐河小流域采集土样,共采集207个样点。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Kriging插值法,结合坡向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丰缺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逐渐降低;经方差检验,仅0~10 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林地0~10、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草地0~10 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0~20、20~40 cm土层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该流域0~10 cm土壤有效锌储量为45.42 kg,土壤有效锌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农地、草地;根据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平均密度综合评价指数,该流域土壤有效锌处于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事关桥梁安危,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共面电容传感器的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检测系统,能够检测预应力管道内灌浆分层状况.利用前期推导的平行共面电容传感器半解析方程确定了优化参数的共面电容传感器.基于相邻电容测量原理设计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转换单元.为完善系统,设计了相应的系统控制单元与数据显示单元.依据近似理论,设计了系统验证试验,通过改变玻璃表面液膜厚度,利用设计的检测系统测量电容值变化,将测量结果与COMSOL仿真结果比较并进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最终完成系统误差评价.实验表明:系统测量平均相对误差9.5%,分辨率达到0.1 mm,能有效分辨预应力管道内灌浆分层情况.此外,检测系统(不包括传感器)尺寸仅为100 mm×80 mm×30 mm,配有便携电源,便于在线检测.本系统能够用于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检测,且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东某水库土坝劈裂灌浆加固的实际情况 ,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对坝体灌浆前后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灌浆后坝体的塑性区得到了改善 ,坝体应力得到调整 ,坝体加固效果比较明显 .但分析结果同时也表明 ,在灌浆帷幕范围内坝体的湿陷位移量较大 ,与坝体其它土区易形成位移差 ,这有可能造成坝体坡面上产生裂缝 ,需进行特殊处理 .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分方程数值解构造自由曲面反光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在特定平面上得到均匀照明,构造了一种自由曲面反光器.根据已知的光源发光特性和所需实现的照明面上的光分布,基于理论模型,结合立体坐标系和能量守恒定理,推导得到微分方程组.采用差分法求解微分方程组得到自由曲面反光器的面形数据.对得到的曲面进行了光线追迹模拟,光源分别采用均匀发光的点光源和面光源.模拟得到的照明面为旋转对称的圆形,两种光源的照明均匀性均接近90%,面光源的均匀性更高.通过单一自由曲面反射器实现均匀照明,不依靠方棒、复眼透镜等器件,有助于实现整个照明系统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9.
灌浆规范中的灌浆压力是作用在灌浆岩体上的孔内灌浆压力。由于工艺的约束,现行灌浆监控过程常用孔口压力表示孔内灌浆压力,造成了灌浆压力的测量误差。针对非循环灌浆工艺,通过建立流体管道流动模型开展数值计算,采用多因素多水平正交法探究灌浆压力误差受浆液配比、浆液流速、灌浆孔深的相对影响,并采用统计法来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灌浆压力较小时,灌浆压力误差普遍较大;若此时灌浆孔深且流速较大时,灌浆压力的测量误差则会超过灌浆压力仪表0.5%的精度要求,须进行误差补偿。其次,极差分析结果表明灌浆孔深是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灌浆流速是第二个主要因素。而综合所有试验结果,浆液流速和灌浆孔深接近时,浆液配比越小,绝对偏差越大。结合上述正交试验和数值模型获取了不同工况下孔内灌浆压力值。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注胶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注胶质量,进行了超声波法检测试验.根据裂缝所处位置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了单面平测法和双面斜测法进行检测试验,通过将实际声时与理论声时进行比较,并辅以波形和波速对注胶质量进行判断,得出了单面平测法和双面斜测法测得的实际声时与理论声时的差别.结果表明,超声波在裂缝及裂缝表面抹胶情况下传播路线基本一致,在相同测距情况下,当灌缝混凝土实测声时与完好混凝土理论声时差在5%以内时,认为混凝土灌胶已密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