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群 《山西建筑》2007,33(20):28-29
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武乡会仙观关帝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对会仙观关帝殿进行修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山西武乡会仙观戏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提出了如何对会仙观戏楼进行修缮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地区,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和王屋山,为传说中愚公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境内有夏代原城遗址(少康迁原、帝杼居原时期)和轵国故城(春秋战国时期)等国家重要遗迹十余处。另外,由于济源地处山区丘陵地带,人为破坏较少,得以大批木结构建筑保存至今。据粗略估计,现存宋、元、明、清各代木构建筑百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其价值和数量均居河南省前列。其中单体建筑济渎寝宫(宋)、清源洞府门(明)、奉仙观三清大殿(金)、大明寺中佛殿(元)、阳台宫大罗三境殿(明)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建筑史和建筑特点的重要实物资料。近期,笔者对奉仙观三清大殿进行了勘查,并借奉仙观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际,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叶建华  王雅丽 《华中建筑》2011,29(11):110-112
随着社会进步,文物保护工作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建筑遗产历经漫长的时空变迁后,在对其价值认知中,要结合其成长的背景环境和历史风貌,做到既保护好建筑遗产本体,又保护建筑遗产的背景环境.该文结合山西武乡会仙观的保护规划,寻求一种重视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发展的途径,以达到保护与传承并重.  相似文献   

6.
雷州会馆建筑是雷州传统建筑之一,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仙城会馆是雷州会馆建筑中仅存四座之一,建成最早,规制甚高,规模宏大,在雷州传统建筑中较为罕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仙城会馆建筑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其进行建筑研究保护刻不容缓。文章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为依据,梳理仙城会馆的历史和分布,考证仙城会馆的建筑形制,并对仙城会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为后人研究雷州会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嘉应观为例,对清代官式建筑进行实地研究,从总体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形制、特殊建造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形制与特征,以积累对古代建筑研究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时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洋 《华中建筑》2003,21(4):1-3
提出应将时间观引入建筑文化研究,通过阐释明堂与月令时间模式的密切关系及中国园林的生命时间观特征,说明时间观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丹  陈飞虎 《山西建筑》2007,33(5):50-51
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与特征,尝试在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观的对比中辨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所在,以期在当代文化思维变化的背景中,对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向和文化特征有所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千城一面"的现状问题下,文章结合隈研吾"自然"的建筑理念,对其材料观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具体从材料观在构建中的表现、材料的特性表达以及材料与结构、意象的结合三个方面展开,总结了隈研吾材料观的特征,并指出其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志国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76-78转下期
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徐永利  李靖 《华中建筑》2007,25(11):101-103
该文分析了北魏皇室的佛塔建筑,同时参考了皇室成员的宗教活动,由此推测北魏正光年间(520年~525年)及其以前佛塔建筑的发展是否已为形制的创新做好准备.《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岳嵩阳寺碑》、《永泰寺碑》成为分析的起点,北魏胡灵太后作为正光年间的关键人物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以汾阳太符观大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为例,通过运用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勘察测绘的方法,对昊天殿的平面柱网布列、梁架结构特点和铺作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金代道教建筑在山西地区的建造特点,以求进一步了解该类型建筑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自东汉以来道教及道教建筑在重庆地区百广泛发展。对于道教建筑而言,“道法自然”思想是道教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建筑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以重庆现存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地方史志文献的解读和建筑实例分析,通过对巧用地形,智取空间的建筑处理手法以及利用山地景飒“多视点、多维度”的特点,营造寺观“修仙向道”的环境氛围和增强观者视觉心理感受等设计手法进行研究,总结重庆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峥嵘  万谦 《华中建筑》2012,(10):180-183
现存武当南岩的两仪殿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时所建,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极为珍贵的明代原构官式建筑。古代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其外檐廊直通元代天乙真庆宫石殿,且明间前伸出龙头香,面向金顶,这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构思,并充分反映了道教的"道法自然"。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等方法,对两仪殿元代至明代的历史作一个完整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王晓  梁琦 《华中建筑》2012,(11):114-117
武当山道教建筑代表了明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其重要建筑多具有独特的导引空间。分析其导引空间特征,有利于加深对古道教建筑的了解,并可为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武当山道教建筑导引空间的突出特点,在于充分结合其间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因山就势,体现"道法自然"的意境,并达到引导、突出主体建筑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寂鉴寺,位于江苏吴县藏书乡介华山天池坞内。寺内外的三座石屋,是全国仅存的元代石构仿木建筑,在我国建筑、雕刻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寂鉴寺石屋及造像雕刻遗存,为研究元代艺术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梅州灵光寺大殿、兴宁学宫大成殿、长乐学宫大成殿等三栋殿式建筑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进行分析。通过三者之间及与岭南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征与源流。得出灵光寺大殿受客家移民文化影响,具有早期建筑特征,而另外两个学宫大殿,由于清末兴宁盆地与广府地区交融密切,具有岭南殿式建筑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