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日本町村发展看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的町村发展 日本为三级行政体制,即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市町村是最基层的同级行政区,市是城市化地区,村是乡村地区,町是在城市化发展程度方面介于市和村之间的地区,其建设规模、水准和机制之间的差别极大。战后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町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1、町村合并。日本财界和中央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倾向于广域行政,以  相似文献   

2.
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高潮后,江苏省小城镇进入了相对缓慢的发展低谷。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背景下,探索新时期江苏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实践,对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后江苏城市化历程城市化恢复性增长阶段(1978年-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江苏城市化进程也开始走出低谷。1982年5月,江苏省委召开的全省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方针,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为中国城镇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城镇的发展正形成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力推动的格局。城镇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跨跃,必将成为实现我国新一轮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巨大潜能,关乎国家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对小城镇之于城市的发展加以重新认识、定位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尽管城镇体系规划始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小城镇建设发展仍然基本独立于城市发展之外;另一方面,财政包干的政策导向,使得原本就缺乏现代化大生产横向联合意识的小城镇之间,也是各自为战、自成体…  相似文献   

4.
试论小城镇的建设与乡镇工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出发,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等方面,以较多的统计资料说明与阐述了乡镇工业化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力量,是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途径,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基础,“三集中”模式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之再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牛雄 《规划师》2000,16(5):96-98
作概述了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地位以及小城镇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同时分析了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局限性,认为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战略已不合适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目前,小城镇被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取向也日益明确。在实施小城镇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市镇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城市系统扩张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小城镇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局面。 一、市镇分离体制 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 从理论上讲,“市”与“镇”是既有差别又存在密切联系的两种社区形态。相对于“市”而言,“镇”的规模较小且与乡村的关联程度较强;而相对于乡村社区来说,“镇”与“市”更为接近,因而通常被当作城市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加快小城镇发展的目标及原则 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2%至45%。小城镇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础层次和农村经济增长中心,应该得到优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小城镇发展纳入城市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以小城镇发展的高水平,来保证我国城市化目标乃  相似文献   

8.
陈青 《中州建设》2006,(5):70-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小城镇借助于独特的区位及地理优势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地组织农村生产、生活并协调城乡关系,实现乡村城市化。本文试对中原地区小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瑜  黄捷 《华中建筑》1999,17(2):113-114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龙头角色,建设好小城镇即是走出一条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路子。文章针对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城镇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建设为核心,带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在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上,应摒弃全面发展的旧的战略思想。小城镇问题主要不是一个城市化问题,而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即区域一体化的问题。通过小城镇带动区域一体化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加速小城镇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全面发展,实际上缺乏应有的战略重点,小城镇齐头并进,彼此之间利益分割,致使中心城镇难以发育、形成,中心地的职能严重不足,缺乏与周围农村和农业的紧密联系,对农业及周围农村的综合服务和劳动协作程度低下。由于农…  相似文献   

11.
加快绿色建筑步伐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燕 《山西建筑》2007,33(10):80-81
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讨论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贵族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异同,以及未来实施绿色建筑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以加快节能和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不久应邀到温铁军教授主持的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访问,在乡建学院编辑的“乡建通讯”上有“文化建设,效益最高”一语,以为很是正确。我们先后在湖北洪湖和湖北荆门的四个村进行老年人协会及农村文化建设,已有三年多时间,深感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件投入很少,收益极大的事业。何惠丽在河南兰考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也感到农村老年人容易组织起来,农民文艺不仅可以鼓舞人心,而且可以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温铁军教授前些年主持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其中成果最著,收益最多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文化建设、效益最高”?因为农民也是有…  相似文献   

13.
在低冲击开发中,透水材料铺设形成的透水路面可以有效消除地表径流,缓和径流高峰,可以改善地表的水文环境,使城市开发后的水文条件接近未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透水材料对雨水的渗透和存储功能使得透水路面具有控制地表径流的能力,主动地降低地面径流系数,而不是传统被动地排放雨水.透水路面使城市融入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低冲击开发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14.
赵秀忠  冯永栽 《山西建筑》2010,36(28):221-222
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总监在监理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监理企业的发展在于总监的发展,分析了总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指出总监是监理企业经济收益的支柱,以指导监理企业重视总监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山西建筑》2011,37(2):253-255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结合科学发展观,探讨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途径,指出城市规划具有前瞻性,房地产开发应按城市规划的指导而进行。  相似文献   

16.
梁贵堡 《山西建筑》2009,35(24):10-11
从二战后台湾经济的奠基、快速发展、泡沫,观察社会环境、建筑潮流的改变,探讨了重要建筑师的贡献及经济、空间、建筑、文化良性循环的可能性,从而总结出台湾建筑师的探索经验,为大陆建筑的多样发展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郝铖杰 《中国建材科技》2013,22(3):134-135,138
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障碍,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交通发展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协调、质量和公平。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a household model that relates various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to rural development. The model is then estimated using data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in which rural development outcomes are measured in terms of a perception scale. Household perceptions are important early lead indicators of rural development outcomes that manifest later.  相似文献   

19.
曹雪梅 《山西建筑》2010,36(6):39-40
通过对福宝古镇以及中山古镇进行的现场调研,并综合其旅游现状,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的并重提供了可尝试的新途径,得出不同类型的古镇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开发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聂沁梅 《山西建筑》2014,(27):234-235
简述了沁源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情况等,对沁源县水电站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水电站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更新改造、加强建设等发展途径,以期将水电站开发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