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碱洗脱法研究了~(60)Co γ射线及其联合高温对L_(5178y)细胞DNA链断裂与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43℃加温30min能显著抑制γ射线引起DNA断链后的修复,照前比照后加温的增敏效果更好。又应用羟基磷灰石层析法分析得知:HL-60细胞和HL-60(VCR)细胞受照后两者DNA单链断裂程度无显著差异,而DNA断链的修复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采用~3H-TdR掺入法和羟基磷灰石层析法,比较了~(60)Coγ射线照射后PHA、ConA、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DNA链断裂及其修复。结果表明,受照后这3种细胞转化受抑,在0~8Gy范围内,剂量效应呈双相线性关系,其中PWM细胞对射线敏感程度最低。3种细胞受照后DNA发生链断裂,在0~3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受15Gy照射后,3种细胞在37℃条件下能修复DNA断链,10min内修复很快,30min修复到高峰,但修复不完全,修复后DNA分子发生再断裂。PWM细胞DNA修复率最高。淋巴细胞转化对辐射的敏感性可能与DNA断链的修复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3H-TdR掺入法和羟基磷灰石层析法,比较了~(60)Coγ射线照射后PHA、ConA、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DNA链断裂及其修复。结果表明,受照后这3种细胞转化受抑,在0~8Gy范围内,剂量效应呈双相线性关系,其中PWM细胞对射线敏感程度最低。3种细胞受照后DNA发生链断裂,在0~3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受15Gy照射后,3种细胞在37℃条件下能修复DNA断链,10min内修复很快,30min修复到高峰,但修复不完全,修复后DNA分子发生再断裂。PWM细胞DNA修复率最高。淋巴细胞转化对辐射的敏感性可能与DNA断链的修复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3H-TdR参入法和羟基磷灰石层析法,比较了~(60)Coγ射线照射后PHA、ConA、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DNA单链断裂及其修复,结果表明:受照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在0—8Gy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呈双相线性关系,其中PWM激活的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最低。三种细胞受照后DNA发生单链断裂,在0—3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相关,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受15Gy照射后,细胞在37℃条件下能重接DNA断链,但重接不完全,重接后如经较长时间保温仍会发生再断裂,PWM激活的细胞重接修复率最高。淋巴细胞转化对辐射的敏感性可能与DNA断链的重接修复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60)Co γ射线诱发的中国田鼠肺成纤维细胞(V79)和小鼠离体胸腺细胞 DNA 单链断裂及其重接修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束表明,两种细胞 DNA 单链断裂的程度分别在30Gy 和10Gy 剂量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相关;V79细胞 DNA 单链断裂的重接修复包含有快修复和慢修复过程;在不加血清的 TC199培养液中 V79细胞 DNA 断链仍能重接修复,而离体小鼠胸腺细胞在不加血清的 TC199或 RPM11640培养液中其 DNA 断链均不能重接修复,表明不同细胞 DNA 断链的重接修复所要求的细胞培养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6.
γ射线与电磁辐射联合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用^137Cs照射源,剂量4Gy,磁场强度10MT,频率250Hz照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研究了γ射线与电磁辐射联合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独γ射线和单独磁场照射均能不同程度地杀伤HL-60细胞,但γ射线与电磁辐射联合作用杀伤HL-60细胞能力更强。电磁场能增加γ射线杀伤HL-60细胞是通过增加γ射线诱导HL-60细胞调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DNA解旋荧光测定(FADU)法,研究了小剂量辐射对淋巴细胞DNA的影响及其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FADU法测得的γ射线所致的淋巴细胞DNA断裂与剂量呈线性关系,最小检出剂量为0.3Gy;0.5~8.0cGyγ射线对静止期和丝裂原激活后的淋巴细胞双链DNA百分数无影响;小剂量辐射(2.0cGy)对15Gyγ射线照射所引起的DNA断裂的修复(37℃,15~60min)有促进作用,但对最终修复程度(37℃,120min)无明显提高。小剂量(0.5~4.0cGy)γ射线照射,均可诱导出淋巴细胞对15Gyγ射线所致损伤的抗性,以2.0,4.0cGy的γ射线为诱导适应性反应的最适剂量;大剂量(5~20Gy)的照射均可显现出小剂量(2.0cGy)诱导的适应性反应,以15Gy照射后适应性反应表现最强;3-AB可明显地抑制小剂量辐射诱导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对~(60)Coγ线引起的中国田鼠肺细胞(CHL)和615小鼠离体脾细胞DNA单链断裂和重接进行了研究。在1~10Gy剂量范围内,两种细胞DNA单链断裂的程度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两种细胞每单位剂量诱发的DNA单链断裂的数量是相似的。CHL细胞DNA单链断裂能迅速进行重接,其重接速率和程度与剂量呈负相关。同时,单链重接与培养条件也密切相关,CHL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比在含小牛血清培养液中其DNA断链重接速率慢、程度低,而离体的小鼠脾细胞DNA断链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甚至未见重接修复。  相似文献   

9.
抗辐射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具有显著的DNA修复能力,包括对丝裂霉素(MC),紫外线(UV)及γ射线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通过化学诱导野生型菌株KD8301而得到的突变体KH3111,对MC,UV及γ射线敏感,对链霉素(Sm)具有抗性。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双标记碱性洗脱法对X射线照射引起的正常人纤母细胞、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纤母细胞、AT肿瘤突变细胞DNA单链断裂及重接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10GyX射线照射对三种不同类型纤母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与各自的不照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而三种不同细胞株之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别。细胞接受10GyX射线照射后在37℃孵箱中孵育15、30和60min可见三种细胞株DNA单链断裂都能立即进行重接修复,60min内大部分已重接,细胞在10Gy照射后加5×10~(-4)mol/L aphidicolin/皿抑制聚合酶α,经37℃孵育60min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应用DNA解旋荧光测定(FADU)法,研究了小剂量辐射对淋巴细胞DNA的影响及其诱导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FADU法测得的γ射线所致的淋巴细胞DNA断裂与剂量 呈线性关系,最小检出剂量为0.3Gy;0.5~8.0cGy γ射线对静止期和丝裂原激活后的淋巴细胞双链DNA百分数无影响;小剂量辐射(2.0 cGy)对15Gy γ射线照射所引起的DNA断裂的修复(37℃,15~60min)有促进作用,但对最终修复程度(37℃,120min)无明显提高。小剂量(0.5~4.0 cGy)γ射线照射,均可诱导出淋巴细胞对15 Gyγ射线所致损伤的抗性,以2.0,4.0 cGy的γ射线为诱导适应性反应的最适剂量;大剂量(5~20 Gy)的照射均可显现出小剂量(2.0 cGy)诱导的适应性反应,以15 Gy照射后适应性反应表现最强;3-AB可明显地抑制小剂量辐射诱导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DNA聚合酶α或/和β酶专一性抑制剂(NEM或/和d_2TTP),观察了小鼠腹水型H_(22)肝癌细胞核DNA聚合酶α、β在40Gy γ线照后DNA修复合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α酶被完全抑制条件下,照射组在37℃保温60、120min后DNA修复合成均明显高于未受照组(P<0.05、P<0.01);当β酶被完全抑制条件下,照射组与未受照组在37℃保温30、60和120min后DNA修复合成无明显差别(P>0.05);当α及β酶均被抑制时,照射组与未受照组DNA修复合成亦无明显差别(P>0.05)。上述结果证明了在本实验条件下,β酶参与了受γ线照射后肝癌细胞核DNA的修复作用,而α酶则不参与。作者并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DNA聚合酶α专一性抑制剂NEM,观察了CM对受12 Gy照射的相对密度生长期V_(79)细胞核DNA聚合酶β活力的作用。结果表明:在α酶完全被抑制的条件下,除照后即刻CM对β酶活力无明显影响外(p>0.05),保温2-6 h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随CM浓度和照后保温时间(4 h内)的增加而加强,抑制了DNA的修复,提高了辐射对DNA的损伤效应。其抑制规律,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CM对受照相对密度生长期V_(79)细胞潜在致死损伤修复(PLDR)的抑制规律基本相似,提示CM对PLDR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DNA修复酶系中的β酶所造成,从而增强了射线对细胞的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法研究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体外或整体受照后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三组实验:其一,PWM诱导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照后的功能变化;其二,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照后的功能变化,以及鼻咽癌病人接受~(60)Coγ射线治疗后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实验。 以上三组实验都肯定了健康人PWM细胞能够激活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转化,反映了PWM细胞具有T辅助细胞的功能,在整体和体外受照,PWM细胞比LPS细胞对辐射更敏感,都受到显著抑制,而且在两种细胞的协同作用中,PWM细胞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法研究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体外或整体受照后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三组实验:其一,PWM诱导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照后的功能变化;其二,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照后的功能变化,以及鼻咽癌病人接受~(60)Coγ射线治疗后PWM和LPS诱导的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实验。以上三组实验都肯定了健康人PWM细胞能够激活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转化,反映了PWM细胞具有T辅助细胞的功能,在整体和体外受照,PWM细胞比LPS细胞对辐射更敏感,都受到显著抑制,而且在两种细胞的协同作用中,PWM细胞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DNA与核RNA进行杂交反应的最初4小时内,小鼠脾细胞受~(60)Coγ线4Gy照射后立即合成的核RNA与DNA的杂交速度、杂交率及其被DNA消耗的速度,均大于对照核RNA;随着杂交反应时间的延长,这种照后合成的核RNA与DNA的杂交速度、杂交率及被DNA消耗的速度,均小于对照核RNA。表明DNA不同重复序列区段及同一区段中的不同碱基顺序的转录功能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不同。随DNA重复度的降低,更多的碱基顺序的转录受到较强抑制。在DNA高度重复序列中某些受照前转录不活跃的碱基顺序的转录活性受到γ线照射的促进或相对促进,而受照前转录活跃的碱基顺序的转录活性却受到γ线照射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他莫昔芬(Tamoxifen,TAM)联合Y射线辐照对脑胶质瘤细胞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AM降低辐射抗性的机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PKCα和G1期调控蛋白CylinD1的表达;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NA链断裂.结果提示,TAM联合γ射线辐照可诱导PKCα蛋白和CyclinD1蛋白表达量降低,增加单纯照射对DNA的损伤并抑制其修复.结果提示,TAM联合Y射线辐照能够增强TAM或辐照单独处理对PKCα蛋白表达的下调、诱导CyclinD1低表达和抑制DNA损伤修复,与TAM降低SHG-44细胞的辐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60)Coγ线、中子及X射线照射正常人血后,以丝裂原PHA、ConA、LPS及PWM诱导血内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转化实验,研究淋巴细胞亚群的辐射损伤效应。实验用~3H-TdR、~(14)UR及~(14)C-缬氨酸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示踪技术,观察不同丝裂原诱导人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动态;电离辐射对细胞内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并比较其辐射损伤效应。结果:(1)不同丝裂原诱导的正常人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特性各异,分属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2)实验以DNA及蛋白质合成中,放射性同位素参入CPM值为指标,观察到ConA、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亚群,其辐射损伤效应大于LPS、PWM诱导的B淋巴细胞。(3)淋巴细胞受中子照射后的损伤效应大于γ射线及X射线照射。(4)不同丝裂原诱导的正常人血淋巴细胞亚群,受照射后其细胞DNA链断裂修复能力愈强,该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就愈低。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精上皮周期理论,以定量组织学方法,结合采用电镜组化技术,观察了~(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大鼠后睾丸生精上皮、曲细精管界膜和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改变。探讨了~(60)Coγ射线对生精上皮的损伤特点,曲细精管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辐射敏感性,以及界膜和界膜内碱性磷酸酶与生精上皮在辐射损伤、修复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分化型精原细胞对辐射最敏感;4Gyγ射线全身照射后,大鼠生精上皮仍可恢复,幸存的耐辐射精原干细胞是修复上皮的唯一来源;支持细胞超微结构随照射后生精细胞数量的减少而改变;照射后界膜明显增厚、分层、皱折;界膜内碱性磷酸酶的辐射耐受性较高,受照后12天碱性磷酸酶反应产物明显减少,其恢复早于生精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受照射小鼠瓦尔代尔扁桃体环(WRE)在体细胞出现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忠实性,用^60Coγ射线照后观察WRE细胞凋亡的最高峰,在此时间点处死小鼠,取WRE细胞分别有脂质体和电穿孔方法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双标记基因质粒pPMH16导入细胞。研究WRE细胞DNA双链修复的忠实性。结果表明,未照射WRE细胞的抗G418转化克隆有69.75%的gpt基因表达,说明大部分断裂的gpt基因被忠实性地修复;2Gy、4Gy射线照射的WRE细胞的转化克隆只有36.05%和21.50%的克隆能正确表达gpt基因功能,说明WRE细胞照射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显著低于正常细胞,且剂量越大,修复的忠实性质越低。脂质体和电穿孔方法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可用于原代细胞基因转染的研究,照射后的WRE细胞易发生DNA双链断裂错误重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