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针对施工场地狭窄,无法运用传统方法进行变形观测的情况下,对深基坑的变形观测提出了三维坐标法.基于全站仪能同时观测角度、距离和高程的特点,通过观测变形点的坐标变化,计算出变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此方法灵活、方便、经济、高效,可在一定范围内代替几何水准的工作,尤其在施工现场狭窄,其它监测方法不方便的情况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精度分析,并与沉降观测数据对比,其观测精度满足深基坑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合理确定了大型煤气柜变形观测的观测精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的方案设计。为减少对中误差影响,提出采用多次对中进行精密微型控制网的测角量边,发展了一种用于高大立柱高精度变形观测的小角前方交会方法,利用立柱中心坐标拟合柜体几何中心与半径。此外,还给出了基础沉降观测和顶架找度观测的观测方法。结果表明变形观测达到了很高的精度要求,即立柱中心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3mm,基础沉降观测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的深基坑直接影响周边地物地貌的变形,同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是预警建筑安全的有效手段.利用GPS进行高精度定位,可得到观测点的三维坐标,比常规观测手段更容易实现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实时性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4.
大型桥梁自动变形监测中全站仪动态基准误差传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将全站仪站点布设在桥梁变形体上的自动变形监测导致的测量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动态基准观测的新方法.在稳定点布设一台全站仪站点,在桥梁变形体上布设另一台全站仪站点(称为动态基准).当动态基准处全站仪对变形点进行变形观测时,稳定点处全站仪跟踪动态基准处全站仪,获取动态基准点的坐标变化;并将这一坐标变化折合成动态基准误差用来改正被测点的坐标.采用Leica TC405(精度:5±(2 mm+2 ppm))对动态基准观测方法进行了观测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动态基准观测方法正确可行,观测点坐标的中误差在5 mm以内;该方法可用于大型桥梁的自动变形观测.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理论的路基沉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预测模型,对软弱地基上路基的最终沉降变形进行预测.以工程数学为基础,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最终沉降量计算,并与实际工程的沉降观测值相比较,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软弱地基的路基填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花园口黄河大坝沉降变形观测网为一东西长约20km,宽200m的狭长变形观测网,在变形观测工作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观测网的分级布设、分级观测,以及测量精度、观测频率等方面简要探讨了这一变形观测网的作业过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站仪坐标差分法在高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见的高边坡监测方法是在高边坡附近设立固定的观测基点对高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但在市区内,由于通视条件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观测基点离高边坡比较近,容易受到高边坡变形的影响,从而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了避免高边坡变形对固定观测基点的影响,提高观测精度,本文提出了全站仪自由设站坐标差分的观测方法,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误差分析以及其在高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主要论述了深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目的、监测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结合青岛某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深基坑工程实例,对其具体的监测内容、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并设计了实用的基线位移观测装置——位移观测觇,提高了位移观测的精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沉降观测的要求、施测步骤及观测精度的分析,提出了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施工经验,提出影响观测精度的几方面因素,并依据对下沉曲线的判断探讨了施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供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时借鉴.  相似文献   

10.
混沌理论与可信域相结合的深基坑开挖侧移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扩展深基坑开挖侧移预测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应用混沌时间序列理论,结合深基坑开挖侧移规律,提出了基于加权一阶局域法与可信域相结合的深基坑开挖侧移预报模型.将实测数据扩展到多维空间,重构延迟坐标状态空间,求出最大Lyapunov指数,由加权一阶局域法求出预测值,由邻近点距离差、变形速率等影响因素确定可信域.工程实测表明,该模型提高了深基坑开挖预测的精度和可靠度,可用于深基坑开挖侧向位移变形预测.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基实测沉降的拟合和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有效利用软土地基,基于实测资料综合介绍了沉降拟合和预测的几种方法,并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的实测沉降分析.同时,对拟合预测结果进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分析,使其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法来拟合沉降曲线效果最好,用前期沉降数据训练网络来预测后期沉降效果也非常好;传统曲线拟合法中,双曲线法的预测效果最好;用新陈代谢的灰色预测法来预测后期沉降,预测精度随预测模型的更新优化而很快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沉降预测工作中常用到的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及灰色预测模型,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预测,并应用工程观测中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预测,从多方面对这三种方法的精度及可靠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沉降趋势较为缓慢平稳的数据,采用灰色模型预测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对于变化速率的增量较小,且后期变化十分平稳的情况,采用指数平滑预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当沉降波动较大时,宜采用回归分析法拟合,然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修建地铁的过程中,隧道洞口开挖会不可避免地对隧道洞口周围的土体产生影响。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来分析由于隧道开挖而引起的土体位移。在数值模型中,假设衬砌为线弹性材料;而土体则是由Mohr--Coulomb破坏准则控制的弹塑性材料。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计算得到的土体位移结果同采用解析法以及经验法得到的位移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不同土层刚度以及衬砌刚度的情况,来分析以上两个因素对土体位移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1)通过有限差分软件计算得到的地表土体沉降曲线能够与采用解析法以及经验法得到的沉降曲线很好的吻合,但是采用数值方法得到的沉降曲线相对较宽并且较浅。(2)在上软下硬土层中,地表土体的最大沉降值将变大而沉降曲线将变窄;而在上硬下软土层中,地表土体的最大沉降值将变小而沉降曲线将变宽。(3)随着衬砌刚度的增大,土体的位移将会减小。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工程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地基沉降的非等时距等维的新陈代谢预测模型,并引用缓冲弱化算子的概念,以消除灰色预测模型的无限增长性。实践证明:灰色预测精度较双曲线法要高,在地基沉降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沉降的预测是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对由于支护结构变位而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正态分布及抛物线函数拟合了地表沉降曲线,并推导出沉降的估算公式.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估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估算方法具有计算精度较高、工程实用性较强等优点.实际应用中,可考虑加入修正系数来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大型建筑的空间结构复杂,在利用自动全站仪对其进行实时变形监测时,常常不得不将全站仪站点布设在变形区内,这必然导致测量精度急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变形区通视角度较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观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变形区布设多台全站仪使其与稳定基准点构成测边网,在每台全站仪顶部手柄处安装反射棱镜,使相邻两台全站仪之间能够相互通视。在每次观测前,首先进行动态基准测边网观测,通过测边网平差解算各个动态基准点坐标;若动态基准点的移动相对于前期坐标小于设定阈值(根据变形体的变形范围设定),分别以各个动态基准点处全站仪为测站进行其他观测点的变形观测。若大于阈值,则利用动态基准补偿算法求解观测点坐标。观测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一般应用要求,直接更新测站坐标方式的中误差在3 mm以内,而动态基准补偿方法的中误差在5 mm以内。  相似文献   

17.
依据黄淮学院4#教学楼基础沉降的观测资料,利用GM(1,1)模型对其近期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所建预测模型简便,预测精度高,在变形观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实测数据来预测沉降是实际工程中较多采用的方法.单一的预测方法各有其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据此提出既能综合利用多种预测方法提供的信息又能提高预测精度的组合预测.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分期采用组合预测的方法,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说明随工程进展的优性组合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时变参数沉降预测模型中的参数随时间不收敛时,模型对中长期沉降的预测精度不高,不能预测最终沉降.基于沉降预测模型参数的物理含义,分析模型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随时间收敛的函数来描述模型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建立相应的时变参数沉降预测模型.根据前期实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预测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引入遗忘因子来加大近期实测数据的权重,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实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时变参数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于现有的沉降预测模型,对全过程的实测沉降数据都具有很好的拟合精度,并对最终沉降做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