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解读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标准内容,我们对GB/T29862-2013和FZ/T01053—2007标准进行了对比学习,找出了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利于新标准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2.
刘艳  潘建君 《中国纤检》2014,(13):44-46
本文对GB/T29862--2013和FZ/T01053—2007两个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列举了纺织品和服装纤维含量标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实际检测工作,分析了不同纺织产品标准有关纤维含量规定之间存在非兼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探讨纺织标准中纤维含量及其与控制措施。介绍了影响纺织品纤维含量偏差的因素、纺织管理和设备进步对纤维含量偏差控制的有利条件;对现行各纺织品纤维含量偏差控制标准进行了对比,发现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对纤维含量的规定较松,同时由于各标准对纤维含量偏差规定不一致,实施中可能产生评定结果相互矛盾。认为:就棉纺织品的纤维含量偏差控制而言,宜采用GB/T 5326—2009"精梳棉涤混纺印染布"的±3.0%的标准规定;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将纤维含量偏差规定为±5%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新国家标准的技术内容特点,提出了新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其修改建议,以便有关部门对新标准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自5月1日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国家标准(GB/T29862—2013)正式实施。新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纤维含量的标签要求、标注原则、表示方法、允差以及标识符合性的判定。不言而喻,国家标准将为纺织品企业套上“紧箍咒”,目前标签混乱的纺织服装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常见的俗称开始脱“俗”。  相似文献   

6.
正据悉,一项对纺织领域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标准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发布,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纺织行业标准FZ/T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即行废止。据了解,该国家标准规定了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注要求、标注原则、表示方法、允许偏差及标识符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读者及时了解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的内容,概述了标准的背景与编制原则,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引用标准、标签要求、纤维含量和纤维名称标注原则、纤维含量的表示方法与允差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前沿·信息     
《中国纤检》2014,(2):49-49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5月起实施 一项对纺织领域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标准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发布.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纺织行业标准FZ/T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即行废止。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5月1日起,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新国标实施,新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纤维含量的标签要求等,如天丝、人造棉等很多纺织品的成分俗称将不能使用。"天丝"即为一种俗称,其真正成分是莱赛尔纤维,莱赛尔纤维由针叶树木浆制成,如在面料成分上标识"木浆",也是不正确的,木浆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浆,只是制作纤维的原料,并不能代表纤维名  相似文献   

10.
《纺织科技进展》2014,(2):12-12
<正>一项对纺织领域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标准GB/T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纺织行业标准FZ/T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即行废止。据了解,该国家标准规定了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注要求、标注原则、表示方法、允许偏差及标识符合性判定等要求。所有在国内销售的纺织品,其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一种棉纤维短绒率的测试方法.分析了棉纤维短绒率的传统测试方法及其测试原理,介绍了一种快速测试棉纤维短绒率的方法,通过对其关键技术的保证,以及不同校准条件下机器测试的两种结果与国家标准值、手扯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试验证明:该装置在两种校准状态下所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很强,但用不同的校准方法(校准值不同)校准后,测试数据有一定差异.认为:该方法只需用国家标准棉样标准值校准机器后,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测试棉纤维短绒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Y111型纤维长度分析仪测量棉纤维长度指标的不确定度,选10种标准棉样,由3家试验室用Y111型纤维长度分析仪分别进行了10次重复性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室对同一棉样有相同的测量精度,用Y111型纤维长度分析仪测量的主体长度不仅与试验室相关,也与棉样的长度分布特征相关.棉纤维的主体长度单次测量不确定度在95%的置信水平上难以达到0.70 mm,只有50%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在1.0 mm内.  相似文献   

13.
聚乳酸纤维梳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刺辊、道夫速度及锡林与盖板隔距,研究了聚乳酸纤维梳理工艺,探讨了不同梳理工艺对生条棉结数量、短绒率及纤维长度不匀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条棉结数量受梳理工艺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刺辊速度对生条棉结数量、短绒率及纤维长度不匀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异纤清除机的检出效果。介绍了几种国内外异纤清除机的应用情况。就棉纺企业如何选择异纤清除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两种异纤清除机的清除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精灵-8型异纤清除机的标准试纸投放检出率达到90%,实际异纤投放检出率达到92.6%,经该机清除异纤后织布,布面检验异纤数量较少。认为:精灵-8型异纤清除机清除效率相对较高,且运转性能较为稳定,是使用性能较为成熟的异纤清除设备。  相似文献   

15.
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与成纱质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棉纤维的成熟度、原棉的未成熟纤维含量是影响原棉短绒率、疵点的关键,棉纤维的成熟度、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主要因素是由棉花的栽培条件决定.分析了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与清梳工序半制品质量和精梳工序质量的关系,原棉中的未成熟纤维必须在配棉、清梳和精梳工序进行控制,才能控制梳棉条、精梳条和成纱质量.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不仅影响梳棉条、精梳条的短绒率、棉结、带纤维籽屑等疵点,而且严重影响成纱的各类主要疵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梳棉刺辊速度对盖板花纤维长度分布影响问题。用Premier a Qura棉结和短纤维测试仪对五档刺辊速度条件下所产生的盖板花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盖板花纤维长度在6 mm~38 mm之间;刺辊速度为800 r/min时,最有利于盖板花质量改善;刺辊速度为1 000 r/min时,最不利于盖板花质量改善。认为:单纯以纤维长度检测指标来评价分梳过程质量是不准确的,以纤维长度分布情况来评价分梳过程质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探讨色纺纱线生产中的梳理问题及相应的工艺配置。对比了染色纤维与本色纤维的加工特点。指出纤维经过染色后可纺性变差,采用双清双梳工艺流程,梳理难点是如何精细梳开纤维束,排除色结,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纱线强力。通过采取针布选配、工艺优化及适度增加梳理元件等技术措施,可使生条色结和短绒率得到明显降低。认为:应针对染色纤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色纺梳理效果,以保证色纺纱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麻赛尔精细化亚麻混纺针织麻灰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顺利纺制麻赛尔精细化亚麻混纺针织麻灰纱,通过对麻赛尔纤维和精细化亚麻纤维的性能分析,结合两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对亚麻纤维进行预处理,采用纺前两种纤维按比例分组混和的方式,经各工序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纺纱元件的合理配置,成功纺制出麻赛尔/精细化亚麻70/3018.5 tex针织麻灰纱,其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将棉纤维试样用包埋技术进行介质固定,然后进行横向连续10μm渐进切割,每切割一次用CCD图像采集系统摄取横切面放大图像,并输入计算机。通过图像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单根棉纤维空间立体再造。然后依据空间立体图像,通过计算而得到每根纤维的真实拉直长度。依据新的长度测量技术,可统计计算所有试样中棉纤维的详细长度分布,是纤维长度测量理论与测量技术的一次创新,基于此理论与技术开发的短纤维率测量仪将填补国内空白,纺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为了顺利纺制澳棉18.2 tex普梳纱,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减少棉结,对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配置进行了优化。针对澳棉纤维细小杂质不易排除、纤维经多道皮棉清理损伤较严重、短纤维含量相对较高的性能特点,对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优选了关键器材配件,提高了半制品及成纱的质量水平。清棉工序重视"短流程、多松少打、早落少碎、充分开松";梳棉工序加强"紧隔距、强分梳、多除杂、少损伤、多转移";并条工序头道并条采用5根并合,二道并条采用6根并合;粗纱工序采取大后区罗拉隔距、小后区牵伸倍数、小粗纱定量和大粗纱捻系数;细纱工序采取较小的前区隔距并应用压力棒隔距块。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提高了成纱条干均匀度,减少了棉结、杂质,使澳棉18.2 tex普梳纱的质量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