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沂蔓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3,30(10):128-134
【目的】岭南园林中不乏受江南园林影响的造园旨趣。清末广州杏林庄以杏花为主题的雅集题咏诗文中频繁出现“岭南”与“江南”二词并置的现象,并彰显岭南园林中拥有江南风景,是重要的研究线索。以杏林庄杏花雅集为例,探索岭南园林如何在花木雅集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方法】基于杏林庄中杏花相关文本记载,对文本内容及其诞生情境进行互证剖析,挖掘园林杏花及其意象塑造过程。【结果】杏林庄之杏从无到有,从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物南迁,在考据、赋诗、书画等雅集活动中从意象认知、生成和传播的层面被赋予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实景营造和纸上媒介中得以延续。【结论】雅集生活情境是岭南园林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保护与修复古典园林时应当重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彭长歆  张欣 《风景园林》2022,29(9):128-134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岭南园林包含有诸多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信息,对其研究是展现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利用建筑类型学的图式提炼方法,通过分析传统岭南园林空间平面的拓扑关系,可归纳出其空间平面布局组合类型图式。空间平面布局类型体现着传统岭南园林空间的内构关系,并演绎其空间秩序内在的逻辑。对其进行梳理可为推导岭南园林新的空间形象,以及在新时代建筑空间中延续传统岭南园林文化内涵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山仙馆系晚清广州富商潘仕成所建私园。作为清末岭南园林发展盛期的典型代表,海山仙馆与奢华的行商花园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以潘的交往游历为基础,考察园主的造园意志和日常生活,尝试廓清海山仙馆的源流变迁与空间布局,并对主要园林建筑进行空间溯源。海山仙馆的空间格局源于明清广州城西围垦造田形成的果基鱼塘,经由唐荔园的早期私园化,实现从农业生产景观到岭南名园的转变。潘借鉴蓬莱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顺应基塘围合并联的分布特征,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海山仙馆具备了雅集、贮藏等诸多功能,并发展出相应的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岭南士人的群体性格探索明清岭南士人园林的理景 艺术特征。从设计营造层面对岭南传统士人宅园的布局、掇山、置石、 理水、借景、装饰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岭南士人园林"空间融透、 庭庭印和”、"掇山置石、余情丘壑”、"规则水形、内隐自然”、 "园景因借、情景合一”和"纳福世俗,中西合璧”的理景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形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析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8.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型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折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9.
贾珺 《中国园林》2008,24(5):65-68
涛贝勒府园位于北京西城什刹海地区,是清末贝勒载涛的府邸花园。此园缺水,主要以建筑和假山取胜,叠石富有特色,花木繁多,楼堂轩亭以及游廊的建筑物沿周边布置,内部空间疏朗,并形成严谨的轴线关系。更重要的是此园在整体布局、建筑装饰修以及水池喷泉等方面借鉴欧洲园林的手法,并充分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融合在一起,成为清末北京私家园林受到洋风影响的重要实例。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府邸花园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型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析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劲章  谭广文 《中国园林》2009,25(10):37-41
广州是岭南园林发展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州先后建成了白云山山序旅舍、北园酒家、兰圃、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芳华园、草暖公园、云台花园、粤晖园等一大批享誊海内外的精品庭园,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誉.使岭南古典园林"务实平和,开放兼容,创新求变"的造园理念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在造园实践中形成了现代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和艺术特色继承传统造园精髓,融汇中外优秀技法,布局灵巧别致生动,游线组织流畅舒展,建筑淡雅轻巧通透,室内室外景色交融,园林植物多姿多彩,构件工艺精美细腻,巧于因借善用资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相似文献   

13.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近代岭南传统园林的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夏昌世和莫伯治开展的岭南庭院调查工作。在梳理和归纳文献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线分析现当代学者对岭南传统园林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时期研究成果的重点和创新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岭南传统园林工作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广州园林发展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宏烈  潘广庆 《规划师》2002,18(5):25-28
岭南的气候环境,为广州自古以来的园林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系统梳理了广州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旨在为今天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6.
岭南园林艺术与粤晖园的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规划师》2003,19(4):44-46
介绍岭南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布局手法和艺术特色,并以岭南园林的精品之作—粤晖园为例,从继承和发扬岭南园林艺术的角度,分析其造园的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万黎萍 《广东建材》2010,26(8):157-160
本文在简叙了岭南建筑的发展后,以岭南园林的代表作清晖园为例子,比较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特色,从而总结岭南园林建筑的特色。然后针对两个现代居住建筑,深圳万科第五园与广州清华坊,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岭南建筑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影响,分析本土文化上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英国对世界园林艺术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关系是中外学者争论的问题:第一,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否受到过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第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该文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园林所体现的要素、设计手法、表现方式,论述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起源、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以及中西园林的相互影响;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分析中国园林西传等问题,较全面地研究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岭南传统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诸多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对其研究是展现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第一代岭南建筑师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历史概况、性质特点、庭院布局、园林建筑、装修、水石景和园林植物配置等展开了论述,但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多数着重于概念化和体验性的分析。建筑类型学的提出与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平台。通过分析传统岭南园林中除建筑之外的水池、山石和绿植,即理水、掇山、绿植等造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探究水体形状形式、山石组合形态、植物种植方式三者之间的角色和组合类型图式,可深入理解其演绎表现的风格与空间秩序的逻辑,并以此推导新的岭南园林空间形象。  相似文献   

20.
特别报道     
《风景园林》2012,(6):10-15
传承岭南园林文化创新岭南园林建设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第二届岭南论坛隆重召开(图01-02)本刊讯2012年11月15日,广东园林学会在中山纪念堂隆重召开纪念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举办第二届岭南论坛和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期全面回顾和总结广东园林学会5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传承创新,更好地组织和团结广东省园林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