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世界"理论, 着眼于全部历史信息的保护, 对历史街区真实性给予了新的诠释,提出历史街区真实性是生活世界演进的"真"、是物质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高度统一.按此理解,对历史街区保护进行反思,指出,"绝对保护"、"推倒重建"、"功能重王"都不是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基于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的、小规模循序渐进的改造才符合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汪浩 《规划师》2007,23(6):90-94
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历史街区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保护策略.在绍兴市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应灵活运用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最终目标的"绍兴模式",不仅关注街区内的文保点建筑,还应关注街区内的"非文保"建筑及与街区紧密相关的外围建筑,并根据保护对象类型的不同,采取改造、修缮等不同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浙江绍兴市蕺山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为例.探索了如何摒弃惯常的单一风貌保护的做法,而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拟定社区与街区风貌双重"保护"的目标,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补丁"式的更新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在历史进程中,大规模的"破坏性保护"失去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意义。本文基于"小规模、渐进式"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理念,以问题导向为研究基础,运用ARCGIS结合数学模型"泰森多边形"在构建历史街区邻里关系的应用,探索一种新的历史街区空间秩序有机更新的方法,结合技术手段,建立一种更加有效有据的空间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出现新的方式,将除历史建筑之外的所有建筑拆除殆尽后,重新进行"古城"的设计及建设,针对这一新的保护误区,本文以大南门历史街区为例,解读该种现象在合法性、经济性、时效性方面的特征,并从对历史街区完整性、真实性,以及保留建筑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分析其保护误区的实质,最后,从法律法规及保护观念的提升两方面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肖泳  申亚  黄瑶 《建筑创作》2011,(11):248-251
本文对山地特色的历史街区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山地特色历史街区的独特性,明确了对于山地特色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对山地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有山地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与更新策略,对街区的开发政策提出了初步建议,为山地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指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异托邦"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借助徐州回笼窝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案例为依托,丰富对于"异托邦"空间性质的理解,并且拓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于城市"异托邦"历史街区保护特征的解读,探究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9.
韩昉 《山西建筑》2012,(30):11-12
从扬州老城区的彩衣街和"双东"街区两个历史街区出发,剖析扬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面临或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历史街区内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扬州新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10.
我最近在本地的媒体上,看到南宁市开始立法保护自己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并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条例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更名为《南宁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在新的条例中,对南宁市的"三街两巷"(朝阳路以西、民族大道西段以北、当阳街以东、新华街以南围合区域和解放路沿街区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不断拓展,"非保护类历史街区"首次在2016年提出,但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其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从历史街区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对比性地提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概念,运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对历史街区和非保护类历史街区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得出现阶段历史街区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差异性可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概念界定的差别;(2)街区规模范围的差别;(3)街区情感认知的差别;(4)街区所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张掖市历史街区(民居)保护规划为例,分别从街区整体保护、单体保护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了保护的方法和内容。将街区机理、院落形制、历史文化和建筑形态予以传承保留,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商业业态,使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马浩腾  李晓琼 《山西建筑》2022,(5):38-40,65
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以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传承-再生"的思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地调研,以拟人化视角分析白塔寺历史街区"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白塔寺历史街区居民关切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问题。通过与属地政府、实施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等座谈,归纳总结白塔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践工作面临的问题。在上述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共管理三种运行机制提出白塔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提升策略。政府运行机制层面,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针对历史街区等特殊区域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完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改善旧城历史街区整体环境。市场运行机制层面,提出了探索直管公房市场化管理机制,创新历史街区不动产权管理方式;创新财政政策,探索新的保护资金投入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层面,提出了财政资金应更多地投向居民更关注的保护更新问题,避免供需错配;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历史街区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保护是历史城市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0世纪中叶,欧洲的一些国家提出了街区保护的概念与政策。我国在1986年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1996年的"黄山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对历史街区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历史街区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保护历史街区的前提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但是,目前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途径。本文在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和实地调研剖析历史街区的格局、肌理和风貌等主体构成要素的价值与突出普遍价值之间的联系,构建了系统性的历史街区价值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资源的重要构成,也是文明价值继承与传递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城市问题:城市外貌"千城一面",个性缺失;城市内部特色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承载历史文脉的空间载体逐渐消亡.为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传承和发掘是各城市面临的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强调了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保护更新问题已不仅仅是建筑师或规划师的研究课题,更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保护的内容也不再是某一文物、某一街区的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城市生活文化得以更好延续.本文以广州西关文化保护区为例,结合"拼贴"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试图对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提出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愈合理论的"三坊七巷"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鹰 《建筑学报》2006,(12):40-44
城市必须继承和发展反映自身城市发展历史的城市文脉,这是一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本研究提出愈合历史街区理论,基于此理论分析了福州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问题,从历史街区和古民居建筑的"初步愈合"和"造血再生"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对愈合理论的可操作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基础设施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以"遗存"的视角看待街区内的传统排水系统,强调从更加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认知街区基础设施提升行为,在功能提升与文化延续的基础上,探索了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在提升街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避免了对街区环境的影响、保护了街区风貌的原真性,有利于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