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与节能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宅的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发展应是全方位的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协调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准则,只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才能保持融洽的生态居住环境动态平衡,住宅建筑才能从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城市环境和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态住宅在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设计原则和节能技术,利用自然通风,遮阳和太阳能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态学,自然生态环境(Naturul habitat)与人类居住环境(Human settlement),人类居住环境包括的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人工建筑系统所应达到的文明生态建筑的阐述,强调了建设文明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与生态经济相结合建造文明生态城市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引起全球"城市病"危机,生态城市建设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结合国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西宁市的现状及其经济、地域特征,建立西宁市生态城市建设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出西宁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资源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地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地球表层特定地域单元的结构和功能失衡造成的。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保护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因此,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从人类发展史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解析出发,尝试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构建了基于人地系统优化的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框架,从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差别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有着科学性、设施配套智能化、环境艺术设计人本化等多方面的特点.住宅,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居住性、舒适性、耐久性、经济性等基本要求,方便、舒适、和谐是构建21世纪未来住宅的主题,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所渴望的,绿色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生活状况密切相联,生态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生态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脱离于一般社会伦理的完全独立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善"待自然,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福音,还有环境资源危机.人类需要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环境道德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实践不足.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人们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的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现在住宅建筑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居住环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土壤、植被、江河(水源)、大气等资源作保障。而保护好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使其不断地为城市居民世代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必须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中,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