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了蒸气爆炸的认识过程,提出了蒸气爆炸的正确涵义,并对蒸气爆炸的两种类型(传热型和平衡破坏型)的定义,特点作了介绍,通过事故案例对蒸气爆炸的发生条件与机制也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宋敏 《化工之友》1997,(4):40-41
据信,制造业中百分之十五的严重火灾和爆炸,都是静电造成的。估计欧洲每天发生一起重大静电事故。静电是个陌生题目,听说燃气、蒸汽、烟雾和空中尘埃竟然能被小到不可见的静电火花点燃,许多人难免会大吃一惊。这种忽隐忽现,无法预言的现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如何才能防止呢?静电爆炸事故通常与流体或粉末在常规运输、过滤、干燥、碾磨与精研作业中静电的集结有关。爆炸常常造成人员伤亡,设备  相似文献   

3.
爆炸极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温度、压力、含氧量、氮气含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利用自制爆炸容器,在高温下(260℃),改变氮气和水蒸气含量,测定乙二醇的爆炸极限,通过分析得出随着氮气和水蒸气含量的增加,乙二醇的爆炸极限不断缩小,达到一定值时,该体系不再爆炸,而进入安全区域。而水比氮气具有更加好的压缩乙二醇爆炸极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氢裂化循环气支链爆炸形态的区划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加氢裂化循环气与相关可燃性气体支链爆炸的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浓度爆炸极限、爆炸形态与波形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爆炸形态与波形的不同,提出了对加氢裂化循环气爆炸形态科学区划的新理念;在爆炸极限内,可以进一步区划4种爆炸形态(冷焰、爆燃、爆轰、爆燃向爆轰转化),与7个爆炸区域(上、下冷焰区,上、下爆燃区,上、下爆燃向爆轰转化区,爆轰区),并探讨了不同爆炸形态压力波的发展机制.对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多元支链爆炸体系,促进多元支链爆炸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验测得了爆炸危险度、火焰蔓延极限、最小点火能等特性参数;引进了“关键组分”的概念,指出加氢裂化循环气的多元体系,引发爆炸的物质是关键组分H2和氧化剂O2;探讨了制订防爆安全指标的依据与方法.对于预防混合气体支链爆炸事故的发生、指导防爆电气设备与阻火器的设计、指导支链燃烧与支链爆炸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H2,CO双元体系支链爆炸的特性与防爆安全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H2,CO双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浓度爆炸极限、爆炸形态与波形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爆炸形态与波形的不同,提出了对H2,CO双元体系的爆炸形态科学区划的新理念;在爆炸极限内,可以进一步区划为冷焰、爆燃、爆轰与爆燃向爆轰转化四种爆炸形态,以及下冷焰区、上、下限爆燃区、爆轰区和爆燃向爆轰转化区五个爆炸区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多元支链爆炸体系.引进了‘关键组分'的概念,指出引发爆炸的物质是关键组分H2和氧化剂O2,探讨了制订防爆安全指标的依据与方法,实验测得了爆炸危险度、火焰蔓延极限、最小点火能等特性参数,有利于预防混合气体支链爆炸事故,指导防爆电气设备与阻火器的设计,指导支链燃烧与支链爆炸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粉尘爆炸及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在化学、化工、食品、饲料、医药、矿山、冶金等诸多工件领域,粉粒体是其原料或产品(中间产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粉粒体的加工、仓储、包装、运输生产环节中,粉尘爆炸便成为安全生产的劲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起粉尘爆炸事故,所酿成的惨重损失触目惊心。例如我国北方某亚麻厂,在一次粉尘爆炸事故中,人员死伤十分惨重,整个加工车间毁于一旦。尽管粉尘爆炸,以其发生的频繁性以及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等已表明,在许多场合下,它与气体操作一样,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工业生产中的灾难性事故,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远不及气体爆炸。国内关…  相似文献   

7.
镁粉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粉具有爆炸的危险性。采用20L球形爆炸实验装置,研究了镁粉爆炸过程中镁粉的浓度、镁粉粒径对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提出了预防镁粉爆炸、降低爆炸的安全措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镁粉浓度的增加,爆炸的危害性越大,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浓度再增加,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将逐渐减小,爆炸的危害性减小;此外镁粉粒径越小,爆炸危害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产N660炭黑为实例,讨论了炭黑气爆炸性,指出炭黑尾气的爆炸极限范围为26.42 ̄83.53%,爆炸危险度为2.16,比甲烷还高。开停气操作是炭黑尾气爆炸的多发期,利用非燃性气体将系统内炭黑尾气(或空气)置换出去,是预防炭黑尾气爆炸的有效措施之一。空气炭黑粉尘浓度达35g/m^3时进入爆炸极限,一但有火源存在,炭黑粉尘爆炸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研究AP对炸药空中爆炸性能的影响,在RDX和HMX基混合炸药和含铝炸药中添加AP,并进行了空中爆炸性能试验.从冲击波超压、爆炸火球的最大半径及火球持续时间、爆炸场温度等方面分析了AP对炸药空中爆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对空中爆炸冲击波超压的影响与主炸药的种类有关,加入AP后,混合炸药的冲击波超压降低,含铝炸药的冲击波超压增大;随着AP含量的增加,最大火球半径和火球持续时间及爆炸场温度都减小.  相似文献   

12.
13.
14.
乙烯/聚乙烯两相体系爆炸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改进的20 L球形爆炸装置,实验测量了乙烯/聚乙烯两相体系爆炸特性参数,系统地分析了两相体系爆炸下限和爆炸强度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乙烯、聚乙烯和乙烯/聚乙烯3种体系爆炸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乙烯诱导聚乙烯最小爆炸浓度显著降低,低于爆炸下限的乙烯气体与低于最小爆炸浓度的聚乙烯混合后仍具有爆炸危险性。向不同浓度的聚乙烯粉尘中添加乙烯后,爆炸压力pex和压力上升速率(dp/dt)ex均显著提高,但增幅随粉尘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乙烯/聚乙烯两相体系最大爆炸压力pmax和爆炸指数Kst均随乙烯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不同乙烯浓度下的两相体系最大爆炸压力pmax和爆炸指数Kst均大于单相聚乙烯粉尘,小于单相乙烯气体。  相似文献   

15.
无约束气云弱点火爆炸压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 言在可燃气体的输送、贮存、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可燃气体泄漏而形成的气云爆炸已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几起重大气云爆炸事故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可见研究气云爆炸成灾模式及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要防治可燃气云爆炸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 ,首先就要掌握气云爆炸的强度 .关于可燃气云爆炸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针对军事领域研究由炸药点燃气云从而形成爆轰波的过程[1,2 ] ;另一类是针对工业领域研究弱点火 (通常指点火能量小于10 0J)条件下的工业气云的爆炸过程[3~ 5] ,这正…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硫磺粉尘爆炸危险性,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与20 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常温常压下不同粒径的硫磺粉尘爆炸特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得到了不同粒径硫磺粉尘的最小点火能、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和爆炸指数,根据实验结果对硫磺粉尘危险性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70~850 μm不同粒径的硫磺粉尘最小点火能在0.144~125 mJ,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45~375 μm不同粒径的硫磺粉尘爆炸极限质量浓度在15~20 g/m3,且随着粉尘粒径的减小而降低;45~375 μm不同粒径的硫磺粉尘最大爆炸指数在34.46~39.87 MPa·m/s,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其粉尘爆炸危险性等级为St3。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干燥前后褐煤的爆炸危险性,基于粉尘爆炸机理,通过粒度分析和爆炸性测定实验,分析了干燥前后褐煤粒径分布变化、扬尘特性及爆炸危险性变化.结果表明,干燥褐煤大粒径颗粒频数减小,小粒径颗粒频数增加,粒径变小,扬尘量增加;干燥褐煤最小点燃能量、粉尘云/层最低着火温度较干燥前褐煤都有所降低.干燥褐煤较原煤更易扬尘达到爆炸极限浓度,且更易发生着火燃烧爆炸,干燥褐煤爆炸敏感性和危险性都增加.  相似文献   

18.
炸药水中爆炸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肖川  宋浦  梁安定 《火炸药学报》2006,29(6):19-22,26
通过对比炸药空中爆炸的特性,阐述了水中爆炸的显著特点,分析和总结了炸药水中爆炸规律的研究现状,包括水中爆炸冲击波理论研究、气泡脉动和目标对炸药水中爆炸的动态响应等,并根据已有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炸药水中爆炸机理的两大类研究热点和发展培势,即应重点进行炸药水中爆炸毁伤作用及水中爆炸载荷的能量输出结构研究,深入研究目标对于炸药水中爆炸近场能量输出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附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9.
继2009年6月16日发生一起烟花爆炸后,同一村庄再闻爆炸响。2009年7月13日7时30分,邢台南宫市大村乡北孟村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20.
事故消息     
重庆一罐车爆炸致1死1伤;宁夏石嘴山发生一起熔融硅铁遇水爆炸事故2人死亡3人重伤11人轻伤;重庆永川一储油罐爆炸5名工人遇难;广东茂名一非法加油站失火爆炸烧死1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