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能球磨(B4C)p/6061Al复合粉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能球磨法制备的(B4C)p/6061Al复合粉末中B4C颗粒的形貌,粒度以及在铝基体中的分布情况等,试验结果表明,高能球磨法是集改变增强颗粒形貌,控制增强体颗粒粒度,改善增强体颗粒分布均匀性和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的有效方法,复合粉末B4C颗粒近似呈球形,弥散均匀分布于铝基体中,多数颗粒的粒度在亚微米范围内,并且颗粒粒度越小,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高能球磨法制备的(B4C)p/6061Al复合粉末中B4C颗粒的形貌、粒度以及在铝基体中的分布情况等。试验结果表明,高能球磨法是集改变增强体颗粒形貌、控制增强体颗粒粒度、改善增强体颗粒分布均匀性和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的有效方法。复合粉末中B4C颗粒近似呈球形,弥散均匀分布于铝基体中,多数颗粒的粒度在亚微米范围内,并且颗粒粒度越小,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仲钨酸铵结晶过程添加晶种和(NH4)2WO4溶液对增大产品Fsss粒度、松装密度和改善颗粒均一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最早成核的核前缔合物形成时加入晶种效果最佳。由于部分“惰性晶粒”的存在以及二次成核加剧,加入细碎晶种时,APT产品中小于45μm的晶体较多;过快或过早加入(NH4)2WO4溶液都使APT产品的均一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对烧结矿的FeO,MgO,Al2O3含量和碱度B(CaO/SiO2)4个因素对烧结矿粒度组成等冶金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改善重钢烧结矿粒度的组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铁酸钴纳米晶体的制备及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FeSO4.7H2O、CoSO4.7H2O为原料,首先制备出晶粒细小的盐渍化碱式碳酸盐前驱体,在500℃焙烧1小时后,制备出CoFe2O4纳米晶体材料,经XRD和TEM检测,粒径为40nm。粒度均匀。  相似文献   

6.
草酸还原金过程中草酸铜的形成及溶解热力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u2 + C2O2 -4 H2O 体系及Cu2 + C2 O2 -4 Cl- H2O 体系中铜离子各物种的分布特点及溶解度变化规律,并研究了pH 值、总草酸浓度、总盐酸浓度对铜离子各物种分布特点及溶解度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了草酸从氯化分金液中还原金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复合材料Al/Al4C3/Al2O3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机械合金化(MA)球磨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Al/Al4C3/Al2O3,对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良好的Al4C3棒状单晶体和等轴状γAl2O3均匀分布在铝晶界或晶粒内部,二者体积含量约为66v%。Al/Al4C3和Al/Al2O3界面洁净,为直接的原子结合,但不存在确定的位向关系。复合材料的室温、高温强度及刚度比粉末冶金纯铝(P/MAl)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重质MnCO3粉末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视密度下MnCO3粉末的粒度分布,揭示了重质MnCO3粒度分布的特性,用SEM展现了颗粒的形貌。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结晶条件下仲钨酸铵(APT)成核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变化关系的研究,探讨了起始钨浓度,NH4Cl浓度以及搅拌对APT产品Fsss粒度,粒度分布以及均一性的影响。剖析了不同结晶器中,APT晶体特性变化的流体动力学和热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10.
SiC陶瓷常压烧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iC粉末粒度、助剂Al2O3+Y2O3加入量和Al2O3与Y2O3的配比等因素对SiC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l2O3+Y2O3助剂可实现SiC陶瓷的低温(1850℃)常压烧结。SiC粉末粒度是影响可烧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助剂加入量为20%,Al2O3与Y2O3之比为1:1时材料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仲钨酸铵晶体生长机理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林生 《化工冶金》1995,16(1):24-31
研究了掺入NH4Cl下仲钨酸铵(APT)的晶形变化,探讨了生长机理与晶体生长速率(LN)的关系,计算LN值时采用了将最终产品粒度组成与生长质量速率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NH3.H2O-H2O系APT按二维成核或位错机理生长,晶体表面光滑,层状结构明显,部分小晶体具有螺卷状结构,NH4Cl-NH3.H2O-H2O系APT生长则为二维成核或以最微小粒子集聚的连续生长机制,大颗普晶体表面粗糙多孔,晶面界  相似文献   

12.
陶刚  喻桂英 《四川冶金》1996,18(4):44-48
本文采用二种渣系A;CAf2;Al2O3:MgO:TiO2=77:10:9:4B;B:CaF2:Al2O3;Cao:MgO=60:20:10:10用于CH132合金重熔。实验结果表明,渣系A对钢锭Ti成份不均匀必的控制好于渣系B,并且渣系A也能获得与渣系B大致相同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3.
超细金属银粉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选新的正原体系HCOONH_4+NH_4OH和特效的AS-360分散剂系列,用于制备微电子工业用超细金属银粉,取得了有所创新的研究结果。即化学法一步制取平均粒径0.33±0.03μm、比表面积2.80±0.09m ̄2/g的片状超细银粉。探讨了(Ag ̄+)、(AS-360)、(HCOONH_4+NH_4OH)及温度等对银粉粒径及还原率的影响。所确定的还原技术可控制银粉尺寸、分布及形貌并获得了99.O%~99.5%的银直收率。  相似文献   

14.
液膜法分离富集测定水中痕量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EHEHP、TOPO、SPAN80、液体石蜡、煤油和内相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Cd^2+的迁移行为,只有Cd^2+能与各种阳离子得到满意的分离。最佳液膜体系的体积比为4%HEHEHP、3%TOPO、5%SPAN80、4%液体石蜡、84%煤油,内相为3mol/L HCl溶液。同时还确定了分离富集Cd^2+的最优实验条件,经法用于水和工业废水中痕量镉,其加嘏率为99.4%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在3.8%  相似文献   

15.
碳酸氢铵沉淀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NH4HCO3沉淀稀土的工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Y2O3粉末的性能与温度、pH值、浓度等因素有关。高温反应得到的沉淀物不仅易过滤,且包裹水少,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4μm的Y2O3颗粒。  相似文献   

16.
电解法制取氧化亚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电解法制取Cu2O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电极反应机理。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NaCl300g/L,NaOH0.4 ̄6g/L,温度大于80℃,K2Cr2O70.1g/L,电流密度250 ̄1000A/m^2。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并探讨了喷雾干燥法制备超细(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工艺原理,实验中分别采用了浓度为40%及15%的(W,Ni,Fe)混合盐溶液,结合离心式喷雾干燥法考察了制备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因素;采用SEM观察了颗粒形貌,并用XRD及DELSA 440SX Analyzer Control粒度分析仅分别测试了晶粒度大小和颗粒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粉末呈球形,粉末颗粒由平均54nm的晶粒团聚而成,粉末粒度分布在200-300nm之间。并分析了料液浓度、转速、进料量、温度、料液表面张力和粘度分别对粉末粒度的影响。结合实验过程讨论了离心式喷雾干燥法的3种雾化机制:料液直接分裂成液滴、丝状割裂成液滴和膜状分裂成液滴。  相似文献   

18.
通过硫酸铁焙烧从铜转炉渣中回收Cu,Co,Ni,Zn的研究有所报道。转炉渣通过硫酸化焙烧,然后用水浸了,其目的是使有价金属软入溶液。在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20分,Fe2(SO4)3.XH2O/炉渣=1的条件下,Cu,Co,Ni,Zn的浸出率分别为93%;38%;13%和59%。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交联膜电渗析法分离氯,氟和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用壳聚糖交联膜的电渗析法分离处理湿法冶金中的杂质,如氯、氟和砷。在一定的酸度范围内,可将溶液中的Cl-、F-和AsO2等杂质除去。实验考查了电压、酸度和浓度等条件的影响,得到了分离Cl-、F-和AsO2-的最佳电压、酸度和浓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膜渗析分离Cl-、F-和AsO2-的最佳电压依次为15V、10V和20V;分离Cl-、F-和AsO2-的酸度各有一定范围,但分离中pH差值越大,效果越好;浓度的最佳范围均为200mg/L,符合电渗析适用于处理稀溶液的条件。同时研究了实际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i—Al—O—Cl四元系热力学平衡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林  朱玉峰 《化工冶金》1993,14(4):305-310
在向TiCl4中加入一定的AlCl3以后,氯化法钛白工业中的氧化过程就变成了由Ti-Al-O-Cl四元系的热化学过程,应用SOLGASMIX和H-S-C计算化学软件对该四元系不同工艺条件下热化学平衡组分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四元系中,元素Ti,Al的氧化特性与体系的条件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即当体系的温度,TiCl4中AlCl3的数量,以及配氧系数变化时,Ti和Al的氧化特性同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