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建筑》2021,20(1)
正《城市规划》12/2020社区步行环境的主动式健康干预——体力活动视角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方式下,缺乏运动引发的慢性病日益盛行,提升运动量是有效干预此类慢性病的重要途径。基于体力活动视角,阐述社区步行环境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内在逻辑:运用步行环境干预居民日常体力活动,通过增加居民日常运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免疫力以增强居民身体素质。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采用步行环境干预度(步行环境强度和广度)测度社区步行环境对人群健康干预的空间绩效。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洁  高雅丽 《风景园林》2019,26(6):35-40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养老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老龄化问题较其他新兴社区更为典型,是社区养老建设的重要阵地。因其制度转型导致原有功能和结构破碎,使得该类社区普遍存在适老性缺失问题,突显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更新研究的迫切性。以重庆土湾重棉厂社区为例,通过社会调查量表和半开放式访谈等方式,调查老年人日常行为路径、社会网络特征和文化记忆感知,发现了社区服务体系分离、社会网络分化和集体记忆缺失三大既存问题,由此构建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加多元交往空间、延续单位集体记忆的适老性景观干预途径,从而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探寻和实践样本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晓勤 《山西建筑》2013,(36):25-27
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研究了不同人群在道路绿地景观参与过程中的需求和禁忌,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道路景观在不同行为主体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空间、景观形式、节奏、色彩、交通设施等元素的设计方法,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城市社区发展景观模式单一、缺乏人文关怀,老年人在城市养老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以景观设计学科为基础,结合山西地方传统民居文化,深入探索老年社区景观设计方法,使得山西地区社区养老景观设计具有地域特色.从景观疗愈角度入手,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104-105
目的:评价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推动社区护理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方法:对社区确诊的脑卒中患者84例实施持续的社区护理干预。干预内容主要为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等。结果:社区护理干预进行10个月,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由原来的干预前为23.8%,提高到干预后的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干预后,患者遵医用药、合理运动、戒烟限酒情况明显好转,与干预前比较,遵守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及加重病情,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公园是市民进行户外休闲健身的重要场地。山地社区公园由于地势高、登山难,导致其处于访问人群少、景观活力低的困境。为提高此类空间的景观活力度,提升其吸引力,文中依据包容性理念,从使用者角度对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法、现场调研法、焦点小组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建立了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山地社区公园景观活力指标体系,并提出三项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建立高景观活力度的城市山地社区公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深圳市创建全面无障碍城市的背景下,针对现有城市老旧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的现状,以深圳市某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外部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现有无障碍环境建设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社区外部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环境优化改造。以此为实践依据,并结合无障碍设计理论思想,从无障碍基础设施、外部活动空间及景观绿化系统几个方面探讨老旧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改造策略,提升老旧社区整体无障碍环境,并为这类老旧社区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谢秀丽  刘冰 《风景园林》2023,30(3):113-121
【目的】探究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感知与体验,了解视障者理解和诠释景观的方式,这对提升公园无障碍环境品质十分重要。【方法】组织视障者在广州市云台花园进行景观漫步游览体验,依据其行为模式、感知和体验,分析视障者的公园游览行为、特征与情感。【结果】研究发现:1)视障者景观感知过程表现为“景观符号—经验感知—心理表征—自我想象”;2)视障者景观感知以游、感、思3个阶段的景观体验为重要内容,表现为物象、知觉、想象与情感的推进过程;3)视障者对过往的回忆与将来的想象情感反映强烈,景观情感更为突出。【结论】研究构建了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的关系,可为包容性公园景观及无障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