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赵磊 《时代建筑》2014,(6):63-63
<正>从2006年在《南方都市报》创立"建筑评论"栏目,迄今已有8年时间。在这8年中,我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2012年,期间作为大众媒体从业者,在都市类报纸上开设了首个"建筑评论"专栏,发起主办"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及中国建筑传媒奖;第二阶段为2013年至今,联合创办了一个志在将"建筑"推向大众的独立机构,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做着多元的尝试。"建筑评论"起源于偶然。2006年,接手《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版面——这个版面关注的焦点是纯粹的市场分析,可读性相对较差。为了增强版面  相似文献   

2.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运用批评学的方法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工具?还是建筑理论研究者与建筑创作者(建筑师)之间切磋交流的一种媒介?抑或是建筑专业圈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共享的一种机会?本文以"建筑作为一种公其事务"的认知为前提,辨析了广义与狭义建筑评论的概念与功能,讨论了评论者和评论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建筑评论写作面向社会大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思想论坛是南方都市报联合国内主要建筑杂志主办的公益论坛,两年一届,逢单年12月举行。论坛是南方都市报推进"公民建筑"发展的"一奖一论坛"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  相似文献   

4.
赵磊  朱涛 《建筑师》2012,(4):44-47
"走向公民建筑"兼具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含义赵磊:我们合作过2009年的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当时你定的主题为"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取得了成功。在今年讨论论坛选题时,一个能确保成功的办法是延续2009年的思路,继续在社区建设议题上深挖。但为何你坚持将论坛主题从"社会性"转向"文化性",定为"传统与我们"?朱涛:在战略上,我想为论坛开辟出一个新的思想空间。在我心中,"走向公民建筑"是20世纪初中  相似文献   

5.
<正>没有建筑设计就没有建筑,建筑评论是建筑设计的助推剂,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设计的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了建筑设计的生命。处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和标准矛盾冲突中:是否应该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建筑评优的标准又是什么?""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总是着实让我们不得不多加思索。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13日,第6期清华建筑思想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如期举行。回顾之前的5期论坛,每次的主题都在努力突破建筑学的边界,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探讨建筑、城市与环境的意义。同样,2013年的最后一期思想论坛以"小城镇,大智慧"为题,并按惯例邀请了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公共管理、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城镇与乡村的保护、规划、设计和发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79-185
在中国,"批评"这个词可能容易跟过去的"大批判"联系在一起,如同把"建筑计划"改称为"建筑规划"一样。无论是建筑批评还是建筑评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是什么?我们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来进行建筑批评或者说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出发的基点在什么位置上?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筑评论所研究的对象是与建筑有关的现象和活动,有时也对建筑问题作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对解决问题可能途径的见解。建筑评论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建筑创作活动,促进了建筑事业的正常发展,有时也为新的建筑思潮和年轻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观点的论坛。在建筑评论的往来论战中,建筑师或是对以往的工作加以反思,或是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广大的非专业人士则通过建筑评论深化对建筑和建筑者的认识,在更大范围内加大了建筑和建筑活动的影响。一般说来,建筑评论的作者多是与建筑界息息相关的业内人士或理论学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受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建筑评论的现状,论述了建筑评论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建筑评论的结构,并对建筑评论与工艺评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一种语言,它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建筑立意使我们由单纯的空间享受与建筑美学的讨论进而扩展到建筑精神的创造。文章阐述了如何确定建筑立意的诸多方面,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首要步骤,使建筑与人沟通,与人说话。  相似文献   

11.
任志生  曹琛 《建筑节能》2006,34(1):42-43
建筑是一种语言,它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建筑立意使我们由单纯的空间享受与建筑美学的讨论进而扩展到建筑精神的创造.文章阐述了如何确定建筑立意的诸多方面,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首要步骤,使建筑与人沟通,与人说话.  相似文献   

12.
侯伟  周松 《中外建筑》2014,(11):55-57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对建筑评论比较研究方法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妹岛和世与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的阅读,希望对东西方建筑思想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评论何为:评作为文化现象的建筑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异 《新建筑》1998,(1):39-40
建筑评论的背后是理论支持和人文态度,而独立的思想能力尤为重要。从建筑文化暴露出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理论内涵、学术背景、人文态度、历史感与传统、技术情绪及规则对建筑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钊 《新建筑》1995,(2):16-18,28
建筑评论模式引鉴于文学评价,它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上一些思潮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评价模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它也具体地指导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5.
大明 《建筑》1997,(2):29-30
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建筑评论绝不只是对某具体的建筑工程做纯专业技术性的质量鉴定和效益评价,而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社会性、群众性基础的建筑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它是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设计、建筑文化与社会大文化以及建筑专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评论”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固然在干“评”,且“评”都必须有相应的某种“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不能做出判断,也就不可能做出评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论标准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评论及其作用和效果,但有价值、有积…  相似文献   

16.
惠丝思 《华中建筑》2009,27(8):27-29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现象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谢英俊 《城市住宅》2012,(4):112-114
2011年"人民的建筑"巡回展中所强调的居民自主营建,许多人问道:"在城市中如何体现?"其实,在"人民的建筑"巡回展之前的2011年3月底,在台北阮庆岳老师策展的"朗读违章"中,就已提出这类提问的一部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管理》2014,(8):11-11
7月1日,“2014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举行。 论坛邀请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以及美国Arquitectionic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本纳道·霍(Bernardo Fort)作为论坛嘉宾,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教授作为论坛主持人。论坛中,两位国际大师首先就自己的创作历程与代表作品阐述了各自的设计思想,随后双方以“东西方文化与建筑设计”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基于各自背景与文化认知的关于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巅峰对话。  相似文献   

19.
沈佳 《重庆建筑》2008,(6):52-54
平民化建筑思想是20世纪世界建筑潜流思想中的一支,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艺术和社会背景。国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已经有不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建筑实践,本文总结了他们的平民化建筑思想及平民化建筑实践。作者认为平民化建筑思想不仅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它的提出,在弘扬地区文化特色,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深化对建筑本质的认识都有积极作用。在中国提倡平民化建筑思想研究,将对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进行建筑道路的探索产生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观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儒、道、释传统思想影响了建筑的美学观.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礼制思想对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