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铅硐山由于山上有古人采矿留下许多老硐而得名。1985年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七总队提交了地质勘探报告,获铅锌金属量112.13万t。2001年在铅硐山西延(东塘子)提交地质详查报告,获铅锌金属量7.32万t,2002年成立了东塘子铅锌矿。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产在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界面,地层控矿明显,矿体形态产状受铅硐山-东塘子背斜控制突出,具有典型的背斜控矿特征。东塘子铅锌矿是深部找矿成功的典型范例。从地表矿体露头开始→由表到里→由浅到深→顺藤摸瓜寻找隐伏背斜(矿体)的方法是深部找矿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分布于陕西省凤县城东南直线距离14km处,属于三岔镇管辖范围。该矿处于秦岭凤太矿田南部,地层控矿明显,矿体产出受背斜控制突出,背斜控矿特征比较典型,该矿成因为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矿床从发现至今,经不断研究,目前探明铅锌资源储量在200万t,但该矿床的西侧深部矿体隐伏部位找矿潜力巨大。文中结合实践,在分析探讨陕西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寺沟-银洞梁背斜南翼有两个次级小背斜,而南枝次级紧闭狭窄小背斜为控矿背斜,寺沟铅锌矿就产在南枝次级紧闭狭窄小背斜的南翼,矿体的侧伏向与背斜的侧伏向完全相同,但侧伏角并不相同,背斜的侧伏角26°,矿体的侧伏角32°,故矿体越向东越接近背斜鞍部及侧伏端,形态多为弯曲的板状,越向西越距背斜鞍部及侧伏端越远,形态多呈规则板状,深部找矿一定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木洞沟深部存在木桐沟隐伏背斜,其北部为寺沟隐伏背斜,南部为东塘子隐伏背斜,三个背斜均呈近东西向平行排列,都是由东向西侧伏,三个隐伏背斜特征极其相似,寺沟、东塘子隐伏背斜深部找矿都取得了可喜成果,木桐沟隐伏背斜,尤其是南翼未开展过深部找矿工作,根据其地质特征,及与相邻的寺沟、东塘子隐伏背斜对比,木桐沟深部,尤其是深部隐伏背斜南翼是寻找深部隐伏盲矿体的最佳部位,具备找矿的条件、深部找矿潜力,应积极开展木桐沟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5.
"背斜控矿"是多年来在凤太矿田铅锌矿找矿勘查中所有地质人员的共同认识。根据资料,我国所有铅锌矿床背斜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在详细叙述凤太矿田背斜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论述凤太矿田的找矿前景,认为"隐伏背斜"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矿田铅锌矿体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成带性、成群性和明显的同向性。经常一区多带、一带多矿、一矿多体。即可能在己知矿体的走向和倾向方向、在其周围上下盘、旁侧,可能有它的姐妹矿存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矿田下步找矿靶区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位于秦岭凤太矿田南部,矿体严格受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所控制,成因为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该矿床自发现以来,经过多年工作,虽已提交200万t铅锌资源量,但矿床西延深部矿体隐伏部位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本文结合近年来深部探矿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认识,论述了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主要矿体在深部的分布状态和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甘肃冶金》2015,(6):65-70
本文在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几年在矿区工作的实际,归纳总结出东塘子铅锌矿床"三位一体"的控矿因素。并紧密结合铅硐山-东塘子"M形"复式背斜东(铅硐山矿段)西(东塘子矿段)构造演化规律及矿区外围类似构造分布特点,提出下步四大找矿思路,为东塘子铅锌矿区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寺沟-银洞梁背斜南翼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初步查明的次级褶皱就有四个,从北向南依次为北枝次级倒转向斜、北枝次级背斜、南枝次级向斜和南枝次级紧闭背斜,寺沟铅锌矿产在南枝次级紧闭背斜的南翼,是典型的背斜控矿,该背斜向西倾伏,西部仍有找矿潜力。该区褶皱发育,控矿的南枝次级紧闭褶皱相对非常紧闭,宽度小、高度低,不容易判断、识别,这就给深部找矿带来难度。用常规钻探探矿方法,准确探到南枝次级紧闭背斜(矿体)的几率较小,用钻探控制深部矿体一是要准确判断、预测深部背斜(矿体)位置;二是要从已知背斜(矿体)开始,沿矿体倾伏方向小间距向深推进。  相似文献   

9.
二里河铅锌矿矿体受背斜控制,矿体沿背斜鞍部向东延伸,倾伏角18°~25°,倾伏向110°左右。鞍部矿体平均厚度12.81 m,矿体倾角平缓,采矿回采率低,一直是矿山研究探讨的课题。经过二十年的摸索,采用"预控顶爆力运搬房柱采矿法"效果较好。把鞍部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第一步回采矿房,在矿房回采之前,先用浅孔沿矿体顶板切开矿体(切顶,把矿体与顶板围岩分开),暴露顶板,用锚杆对顶板进行全面系统的预先锚固,然后爆力运搬方法回采矿房;第二步回采间柱,这种方法安全简便、回采率高,很值得类似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0.
银母寺铅锌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勘查探明的一个高品位(平均铅+锌品位大于10%)中型铅锌矿,其中的Ⅰ-4号主矿体以115°方向向东倾伏,倾伏角20°~30°,从银母寺铅锌矿向东到西河全长3500 m的范围内分布着四家采矿单位,其中三家都在采矿的过程中发现了Ⅰ-4号主矿体,截止目前主矿体已由原来的长度1000 m,增加到2000 m,资源储量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小型铅锌矿。矿体向东依然没有封闭的迹象,仍有很大的找矿空间。银母寺铅锌矿深部东延的发现和发展,揭示了凤太地区深部找矿仍有很大的空间,找矿的思路应从地上转向地下。  相似文献   

11.
以岩性、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为依据,证实河台金矿区存在一个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控制了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其北西翼为北矿带,南东翼为南矿带,核部为中矿带,根据背斜两翼对应关系,认为矿区南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冯世军 《山西冶金》2007,30(1):24-26
通过介绍篦子沟铜矿体的分布特征,论证其为倾伏倒转背斜控矿,进而推断该倒转背斜南端属第三矿带,在背斜轴部成矿。  相似文献   

13.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是典型的背斜控矿,矿体的形态、产状、空间分布严格受背斜形态、产状、空间分布的控制,目前控制的铅锌资源储量已达超大型规模,找矿潜力仍然很大。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地表找露头矿到地下深处寻找隐伏矿的过程,为进一步在凤太地区深部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了宝贵经验。顺藤摸瓜、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是找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灰家堡金矿田是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田,前人曾在断控型和层控型矿体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两层楼"模式。根据大量现场观察并结合前人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两层楼"模式控矿的构造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楼下"层控型矿体可能是受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地层构成的背斜底板滑脱构造控制,即断坪控矿;"楼上"断控型矿体是受底板滑脱断层向上传播过程中形成的逆冲断层所控制,即断坡控矿;"楼上"层控型矿体是受弯滑褶皱作用过程中的层间滑动控制,即断坪控矿。控制"楼下"层控型矿体和"楼上"断控型矿体的控矿构造实际为一条断层在不同物性层中的顺层和切层表现。在此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不同类型金矿体的控矿构造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汝阳县小白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细脉浸染状热液矿床.矿体形态、产状与构造蚀变岩带产状一致,倾向北西,倾角75°~88°,平均82°,呈陡倾斜产出.因此,断裂构造破碎带成为地质找矿的主要标志,其次断裂带内的石英脉以及地表铜的氧化矿物孔雀石都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甘肃毕家山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毕家山铅锌矿区所处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地质特点入手,阐述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地层、岩相、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讨论了的矿床成因。提出应在矿区周边、深部开展找矿工作,加强对隐伏状态的背、向斜构造在空间展布的研究,注重沿层找矿,寻找隐伏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