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Planning》2013,(7)
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的文体论思想更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文体论对文体研究、指导文体写作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部分体文学史,从侧面反映了文学、文体发展的历史;突出了其反对齐梁讹滥文风、注重文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突出价值与贡献值得我们深入重视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9)
关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研究,学界多从情采关系或情采主旨或结合相关文论做比较研究。本文试从新的角度分析文质关系,并针对刘勰情文观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有不妥,尚望指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2)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有曰:"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享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1]文中所提到的"质、情、理"和"文、采、辞"等概念,表达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个问题,他辩证地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今研究"如何处理好绘画创作中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以视觉审美为特征的绘画艺术,其形式的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129-130
中国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为立文之首,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颜色。金波的《流萤》是翠绿色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以颜色描写为核心,营造了一个青翠的、闪亮的、动感的翠绿诗境与梦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文心雕龙》中的"道"的意义一直为龙学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书中的"道"包含思想之道、美学之道和文章学之道,刘勰从儒家、道家思想入手,通过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来描述了如何创作文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1)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一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专著。由于该著作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并在前人基础之上,自成体系,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刘勰作《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3)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虚静"概念,使之进入文论领域,成为一种创作观;并以"虚静"为核心,详细介绍了作家在写作前应有的心理准备与写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问题。该主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拥有深远的挖掘空间,为学者津津乐道。本文拟从刘勰"虚静"说的源流与内涵入手,浅析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116-121
本文旨在探讨佛学经论对中古论说文的辐射与影响,以支遁、僧肇、刘勰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揭示了佛教影响论说文体的途径与方法,三人作品代表了中古论说文的最高成就,分别以"支理"、"肇论"、"文心"来指代。佛教对论说文的影响,在"支理"体现为:标新立异的耸听效果,论注参体的形式选择和条分缕析的论说方式;在"肇论"表现为:论序共纪的形式创新,"假致疑难"的论证方式以及华实相扶的语言追求;而"文心"则集中表现为"以兼为主"的论文观。具体来说,《文心雕龙》做到了辨体上论与说的统一、形式上理与辞的统一、创作上"弥纶群言"与"研精一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3):117-118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论著作,每一篇都阐述了对于为文的指导。作为"文之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纬》篇,既体现了刘勰"宗经"的指导思想,又说明了谶纬对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116-117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博"是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都不乏关于"博"的深刻论述及不懈追求。《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中也有大量涉"博"字句,如"博练""博观"等,是在显性层面显现刘勰对"博"创造性的生发;而在隐性层面,《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思想资源无一不体现了"博"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大连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设与规划,论述了大连城市色彩的主题色彩,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各城市关于应对"地球变暧",低碳经济解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李华 《新建筑》2010,(6):121-123
此文是一篇非严格意义上的对《不分类的建筑》的书评。与一般的评价式书评不同,它试图通过重构书中阅读的线索,探讨建筑写作的一种立场,即作者所关注的"游牧",在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中所具有的价值,带来的思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据说目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在建材中“和”、“合”标准用法的规定。但其中,“掺合料”、“拌合”这种用法在汉语用词上是有误的。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国家规定的普通话“以北方音为基础”有关。“和”在汉语中有五个读音:h(如温和、和平、共和),h(如一唱一和)、h(如打麻将和  相似文献   

19.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20.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