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年后旋转稳定性,探讨影响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305例(392眼)患者,对其1年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1年后旋转情况,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结影响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年后旋转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1年患眼平均残余散光度为(-0.85±0.18)D,其中94例残余散光度为0 D,残余散光度≤1.00 D者共占71.94%。患眼术后1年人工晶状体旋转度为(4.21±0.95)°,除8例未发生旋转外,其余患者人工晶状体均发生旋转,旋转度> 5°者占26.0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年患眼残余散光度与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呈正相关(r=0.629,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眼轴长度、前囊膜混浊分级是影响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年后旋转稳定性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年后旋转稳定性尚可,但术前眼轴长度、术后前囊膜混浊分级可对人工晶状体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应予以重视,以降低人工晶状体旋转对术后残余散光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5例(113眼)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视功能及双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变化。结果:10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成功植入,手术时间17~26 min,平均(22.27±6.08)min,患者术后均未见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1周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即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逐渐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患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期均较术前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视力均较术前逐渐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FFA检查均未见黄斑病变加重、黄斑水肿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改善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状态,且不会导致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变化,其疗效与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植入BigBag高度近视专用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效果。方法: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根据入院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植入的为HQ201-hep晶状体,治疗组植入的为BigBag晶状体。结果 :两组术前眼压与前房深度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都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术后IOL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的偏位倾斜差异对比都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见炎症反应、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gBag高度近视专用人工晶状体辅助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对于玻璃体的支撑作用较普通人工晶状体大,能提高随访视力,安全性好,其机制在于其能更加有效改善眼压与前房深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日益增多,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基本得到恢复。由于白内障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已逐渐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出现,则成功解决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难以解决的近视力问题。对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阐述,详细地说明了单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思想及特点,介绍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人工晶状体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对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更有效的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触式A型超声仪结合第2代理论公式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进行计算。观察组采用非接触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结合SRK/T公式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进行计算。分别对比两组术前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术后3个月屈光度术前估计值与术后实际值差值情况、视力分布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不适主诉发生率。结果同一检测方式测量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以及角膜曲率均高于A型超声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屈光度术前估计值与术后实际值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5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非接触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器并联合SRK/T公式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测量及计算目标屈光度,测量误差较小,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手术室安全管理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白内障手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完成分组处理,2022年10月~2023年4月入院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4月~2023年10月入院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手术室安全护理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管理前后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眼高压、前房出血、角膜内皮水肿、视网膜脱落、晶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低体温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管理后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医师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手术室安全护理管理方案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手术干预中,不仅可改善角膜质量、视觉质量,还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机率及手术时间,提高医生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矫正复性近视散光的屈光学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提出一种矫正复性近视散光的角膜修正模型,将近视和散光的矫正融合在一起.用患眼的球镜度数和散光度数等建立了修正模型的数学方程,用散光的轴位角度确定了模型建立时所用的坐标系与激光切削角膜时所用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模型确定的角膜修正区域形状随散光的变化而变化.该模型已经用于临床指导眼屈光性手术;33只复性近视散光眼接受了该模型指导的LASIK手术.术前平均球镜度为6.00±2.14 D,平均等量球镜度为-6.43±2.18 D,平均柱镜度为-0.86±0.41 D,平均裸眼视力为0.12±0.08;术后一天这些值分别为:-0.22±0.74 D,-0.43±0.85 D,-0.42±0.62 D,0.88±0.18.结果表明:手术后眼晴的球镜度、柱镜度减退了,裸眼视力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长期佩戴对角膜上皮的影响,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取去瓣式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患者术中切除的角膜皮瓣进行研究。术前框架眼镜组(n=81)、SCL组(n=72),对两组角膜健康状态及离体角膜上皮瓣厚度、角膜上皮基底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进行比较,总结SCL对角膜上皮的影响。结果:SCL组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生率高于框架眼镜组,其离体角膜上皮瓣厚度(55.12±4.31μm)、角膜上皮基底细胞计数(3755.60±155.26)个/mm~2均低于框架眼镜组的(57.64±3.55)μm、(3995.71±342.08)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规则、排列致密,而SCL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欠规则、排列疏松。结论:长期佩戴SCL可造成角膜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下降,以及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病理学改变,可能是引发角膜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飞秒激光制瓣与传统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5年收治60例近视散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飞秒组与传统组,各30例,均行LASKI术,术中分别使用LDV飞秒激光与Hansatome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屈光度均较术后1个月显著改善(P<0.05),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明视、暗视、明视带眩光、暗视带眩光各空间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而后逐渐上升,术后3个月其各空间对比敏感度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飞秒组暗视带眩光各空间对比度术后1个月即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除暗视1等级1.0:23.0频段、暗视4等级1.0:2.7频段外,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暗视、暗视带眩光对比敏感度各等级未通过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间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下降表现,飞秒激光制瓣能够尽早恢复患者暗视带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在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方面作用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早期不稳定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7例THA术后早期不稳定接受翻修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股骨头假体直径,将采用36 mm直径股骨头假体翻修的54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28 mm直径股骨头假体翻修的63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Harris评分变化及术后1年关节活动度及假体脱位、假体磨损情况,分析大直径股骨头假体的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A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关节活动度、假体磨损率高于B组,其假体脱位数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在THA术后早期不稳定翻修术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且能够明显降低假体脱位风险,但较大的直径可能加剧假体磨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总结应用体会。方法:回顾175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治疗术式,将接受超声骨刀法牙齿拔除的103例患者纳入超声骨刀组,将接受传统凿骨劈冠法牙齿拔除的72例患者纳入凿骨劈冠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体会。结果:超声骨刀组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凿骨劈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后1 d疼痛程度及术后2 d肿胀程度、术后2 d张口受限程度均低于凿骨劈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相比,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操作更为便捷、创伤更小,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该法效果确切且安全性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总结治疗思路。方法:整理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内固定术后3~45个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对其手术方法、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4.92±11.38)min,术中出血量(554.89±64.62)mL,术中未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显示,骨折均于2~4个月内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术后1例患者发生脱位,给予闭合复位;其他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假体柄移位及断裂、骨溶解、脱位、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患者髋臼及生物型股骨柄均达到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示广泛性骨长入,57例均达骨性固定。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各项目及总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有效补救方法,准确评估股骨柄有效长度、规范植入操作、完善骨与软组织重建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37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于我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时间(96.38±11.47)min,术中出血量(103.59±24.71)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行植骨者术后6~14个月固定部位均达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虽然患者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但躯体旋转可代偿视野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 detachment,RRD)术后黄斑结构与视力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67例累及黄斑的RR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时行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前节、眼底检查,观察其黄斑结构与视力变化,并运用两两因素相关分析,计算黄斑结构与视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术前视力log MAR均值为(2.04±0.52),术后视力log MAR均值为(0.6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方程显示,术前视力log MAR值与术后视力log MAR值存在相关性(P<0.05)。黄斑区脱离时间≤6 d患者术后视力log MAR优于黄斑区脱离时间>6 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方程显示,术后中心凹处外核层平均厚度与术后视力log MAR值存在相关性(P<0.05);光感受器细胞接头处连续者,其术后视力log MAR低于不连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界膜连续者,其术后视力log MAR与不连续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累及黄斑的RDD术前黄斑区脱离时间、视力及术后中心凹处外核层厚度、光感受器细胞接头处形态与患者视力预后具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术中脑脊液漏的颅底重建方法。方法:对39例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术患者采用生物胶、明胶海绵及人工硬脑膜进行颅底重建,观察颅底重建治疗脑脊液漏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结果:首次颅底重建后,34例患者颅底一次性修补成功,脑脊液漏完全治愈。5例患者发生短暂性脑脊液鼻漏,采用保守治疗后在3~5 d内治愈。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时因打喷嚏再次发生脑脊液鼻漏伴颅内积气,行颅底重建后治愈。本组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97.44%,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及感染、脑疝等并发症。结论:颅底重建可有效治疗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术中脑脊液漏,一次性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72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42眼)与对照组25例(30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观察组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视力及眼压。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42眼)完全成功34眼(80.95%),条件成功5眼(11.90%),成功率高达92.8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上升,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上升为0.77±0.31,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由术前(26.95±9.18)mm Hg降为术后1周的(10.36±4.13)mm Hg,眼压显著降低,眼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小梁切除手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疗效优于单纯小梁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开窗减压术和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94例颌骨囊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行颌骨囊肿刮治术,观察组行开窗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囊肿愈合时间、复发率、下唇麻木率均低于对照组,骨质增生厚度、囊腔体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术显著减少了颌骨囊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囊肿愈合时间,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和下唇麻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实性结节采用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4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57枚结节行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激光消融,术后1、3、6个月观察甲状腺结节缩小率及其血流信号变化。结果 :57枚甲状腺实性结节消融后经超声造影检测全部显示丧失血供,且原结节范围被消融区完全覆盖;术后随访表明结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完全消融率达94.74%。除1例患者出现颈部疼痛外,其他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颈部气管和食管损伤、喉返神经损伤或是颈部肌肉损伤导致的颈部外形改变和运动障碍。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不影响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行PFNA内固定(3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内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选择依据。结果:PFNA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其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6.6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逐渐改善,PFNA内固定组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但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FNA内固定组临床优良率为80.00%,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多发性乳腺良性肿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总结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0例触诊阴性的多发性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对照组(开放手术)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PCT变化,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总结微创旋切术的治疗体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直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CRP、PCT均较术前升高,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7.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术后瘢痕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在多发性乳腺良性肿物的治疗中具有操作方便、恢复快、创伤小、美观度佳等优势,且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更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